天天看點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文安

李氏七十五歲生辰時,慶賀的宴席格外隆重熱鬧。

巧合的是,她今歲生辰恰逢宮中慈禧太後的四十壽誕。是以皇帝在聽聞此事後,恩賜了一紙聖旨。

“内閣奉上谕,大學士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李鴻章、湖廣總督李瀚章之母年近八旬,特沛恩施。”

一面聖人親筆所書的“松筠益壽”匾額,紫檀香木有三,另鑲玉如意一柄,大卷江綢袍褂料二匹,大卷八絲鍛袍褂料二匹等珍寶。

如水的恩賜被下人們搬進李府,無人不稱贊豔羨高座上的“老壽星”。

李氏倚靠在軟蹋之上,笑容和藹可親。

她從一個病弱的“醜女”,成為今天的诰命夫人。靠的不僅僅是賢良淑德,還有十分的運氣和眼光。

誰能想到年幼時的那次“生死劫難”,竟讓她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折。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家族譜圖

幾十年前的一個冬日。

李殿華冒雪出門,他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郎中。今日被同鄉一戶人家邀去看病,等到歸家的時候,已經是黃昏時分。

寒冬臘月的天氣,實在不适合出門。李殿華緊了緊身上的棉衣,埋頭繼續往家走。

不料突然聽到一陣陣若有若無的嬰兒啼哭聲,李殿華以為聽錯了,停下來細聽了一會,才确認周圍的确有嬰兒。

李殿華不敢耽擱,急忙聞聲尋找。很快就在道路旁發現了一個襁褓,李殿華上前将襁褓抱起。

才發現裡面躺着的居然是一個病弱的女嬰。

李殿華心知這樣的天氣,若是他不管不顧。這女嬰定然會凍死在這裡,他心中不忍,思慮之後便将孩子抱回了家。

等到回家之後,李殿華這才仔細打量孩子。原來這孩子得了天花,想來也是因為如此才會被家人遺棄的。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文安二兒子李鴻章

李殿華是大夫,素來信奉“醫者仁心”。經過他的一番細心醫治,女嬰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來。

李殿華雖然從醫,但家中并不算富貴。他膝下一共有四個兒子,如今突然又多了一個孩子,家中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李殿華卻覺得和這個女嬰很有緣分,他本人又沒有女兒,和妻子商議之後便決定将這女嬰留下來。

李殿華為女孩娶了一個好聽的小名“巧兒”,從此之後,李家又多了一個小女兒。

巧兒自幼便知道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但父母對她極好。其他哥哥有的,自己也一定會有的。她想親生父母也不過如此吧。

是以為了報答養父母,巧兒越發孝順乖巧。小小年紀便主動幹各種家務活,一家人雖然清貧,但日子過得格外溫馨。

巧兒有四個哥哥,最喜歡的便是四哥李文安。他和其他哥哥們不同,因為體弱,是以智力和體力都比不上其他同齡孩童。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文安長子李瀚章

很多人是以常常背後嘲笑李文安,巧兒卻沒有。反而是以更“偏愛”這個四哥。即便年紀比他小,卻處處照顧他。

李家日子雖然并不好過,但是李殿華一貫心氣很高,推崇讀書至上。是以他立志要讓四個兒子都能讀書做官,飛黃騰達,光宗耀祖。

是以李家的四個兒子自幼便被安排去讀私塾,以便将來科考中舉。

隻可惜李文安身體太弱,一直到八歲才開始讀書。

在其他人準備考取秀才的時候,李文安才剛開始學習《四書》。是以周圍的人都不看好李文安,隻有巧兒始終堅信她的四哥是最好的。

同樣的,李文安也十分寵愛巧兒。兩個人互相幫扶,互相照顧,感情比親兄妹還要好。

随着巧兒年紀越來越大,按照傳統,需要和其他女孩子一樣纏足。巧兒卻不想要纏足,她怕疼。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瀚章,李鴻章

家裡人見她确實不願意纏足,便也不忍心讓她受這份苦。巧兒有時候心裡忍不住慶幸,雖說她沒有了親生父母,但得到的疼愛絲毫不少于其他女孩子。

而且也正因為如此,她才得以免除“纏腳”的迫害。然而這份慶幸,随着她年齡的增長,開始産生變化。

少女時期的巧兒漸漸重視自己的外貌,可每當她對鏡自攬的時候,就忍不住出聲歎息。

她幼年的時候得了天花,被養父救回來之後,雖然僥幸活了下來。臉上卻留下了疤痕,深深淺淺的,像極了一個個“麻子”。

巧兒心裡難過,沒有人會喜歡她這張“面目全非”的臉。

更雪上加霜的是,時人推崇女子“三寸金蓮”,巧兒卻是一雙大腳,這無疑更“加劇”了她姻緣之路的坎坷。

巧兒心想,怕是沒有人會願意娶自己這樣一個“大腳醜女”的。

少女的自尊心受挫,讓巧兒變得越發謙卑。她更加賣力地操持家務,在每日的辛苦勞作當中“麻痹”自己。

結束了一天繁重的勞作之後,巧兒守在竈台旁看火。不知不覺間,有些困意上頭。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鴻章

想着此時也無事,巧兒索性伏在竈堂口睡着了。

李文安回來時,看到的便是妹妹在竈堂口閉目淺眠的樣子。她睡得很安靜,微弱的火光照在她的臉上,将她的五官襯得越發柔和。

有風吹來,李文安急忙脫下自己的外套。輕手輕腳地蓋在了巧兒的身上,她依舊沒醒。

李文安忍不住細細打量眼前的少女,心中一片柔軟。雖然常有人說巧兒臉上的麻子不好看,但他卻覺得他的妹妹是最善良的小姑娘。

輕輕蹲在她的身側,李文安面上泛上溫柔的笑意。

狹小的廚房,少女伏身安睡,少年靜靜的陪伴在一旁,畫面美好得令人不忍驚擾。

李殿華“蹑手蹑腳”的轉身離去,唯恐自己的身影被身後的兒女發現。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鴻章母親雕像

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腦海中升起:巧兒“貌醜”難嫁,文安體弱難娶。他們又青梅竹馬,感情深厚,不如結為夫妻好了!

李文安和巧兒雖然不是親兄妹,但總歸有兄妹名分。若是結合,定然會有鄉鄰說閑話。

可李殿華從來不是思想頑固之人,他更在乎兒女是否兩情相悅。思來想後,李殿華越想越覺得這個想法極好,于是将兩個兒女叫到跟前。

“文安,巧兒,若是為父做主,讓你二人結為夫妻,你們可願意?”

巧兒一怔,讓她嫁給四哥?她忍不住擡眼望向身邊的李文安,說不出心裡是竊喜還是擔憂。

她自幼長在閨閣,從未見過旁的男子。她不知道一個優秀的夫君該是怎樣的,但在她看來,沒有比她四哥更溫和端方的人了。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鴻章母親

是以若是嫁給四哥的話,她是願意的。

而讓她欣喜的是,四哥同樣沒有拒絕。巧兒心中雀躍,或許四哥也是喜歡她的。

總之在李殿華的撮合之下,兩個年輕人成功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成親之後,巧兒從李家女,變成了李家婦,開始全心照顧李文安的起居。

李文安一心科舉,無奈身體孱弱,是以在學問上,難免有些吃力。為此當過教學先生,一邊收徒,一邊苦讀。

而巧兒則專心照顧家中的長輩和孩子,一心一意地陪伴在李文安身邊。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雖然常有人說,李文安怕是沒有當進士的命,但巧兒卻始終相信她的四哥,況且在她心中,即便不當進士,李文安也是最好的。

1834年,江南鄉試。

彼時李文安的三個哥哥多年科舉不中,李文安也苦讀多年,年過三旬。原本家中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誰知此次科考李文安竟然意外中舉。

又是四年之後,李文安再次考中了進士,一躍成為“天子門生”。雖說這功名來的有些晚了,但到底還是成功“入仕”了。

巧合的是,李文安和曾國藩是同年考中進士的。這種關系在當時又稱作“同年”,彼此極為密切。

也正因如此,李文安和曾國藩相交甚笃。他的大兒子李瀚章和二兒子李鴻章後來也得以拜到曾國藩門下,成為曾國藩的關門弟子。

不得不說,李文安的仕途之路還是格外“幸運”的。

而巧兒看着丈夫蒸蒸日上的“官途”,隻能越發賢惠勤儉,專心照顧她和四哥的八個兒女們。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彼時李文安任刑部侍郎,下屬兩個監獄。刑部的大牢關押的囚犯多達五萬多人,李文安堅持每天親自到場巡視。

兩個監獄一南一北,相隔十裡路。李文安卻不覺得辛苦,沒有一日落下。

而且李文安亦是個“善良”的官員。在他治理之下,嚴禁獄吏虐待囚犯,而且規定每天保證犯人有足量的飯,不可以缺斤少兩。

有時候遇到監獄的開支出現困難,李文安不惜自掏腰包填補公中的缺補,甚至捐米煮粥,保證囚犯們都不至于餓肚子。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可以說,李文安作為封建時代的官員,盡了他最大的能力保護“人權”。

不僅如此,李文安為官素來信奉清廉正直,方剛厚重,是以在斷案的時候嚴格堅守律法。

無論案件是否複雜,李文安都全力處理。每每披覽案卷要到深夜,在他心中,始終堅守争取準确量刑,堅決不冤枉任何一個好人。

巧兒不通文墨,也不懂得什麼大學問。她隻聽丈夫常對自己說:“庭诤面折,人有包老再世之目”。

她問四哥是什麼意思,四哥握住她的手。

溫聲解釋道:“為官正直,為人清白,堅守當年包公在世的品性。”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巧兒心中震撼,她不懂得官場上的勾心鬥角,蠅營狗苟。她隻知道,她的四哥是個真正的好官,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

也就是在李文安的影響之下,巧兒在為人處世之上,多少帶有了他的“影子”。

是以在教育子女上面,巧兒有了更多的堅持和原則。她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告誡子女們要節約勤儉,謙虛低調,刻苦努力。

也就是在巧兒的淳淳教導下,八個兒女都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843年,李文安和巧兒的二兒子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彼時李文安已經在北京任京官,得知喜訊之後,急忙寫信給兒子,讓他前來北京參加次年的順天府鄉試。

巧兒知道,四哥對二子素來寄予厚望。

果不其然,第二年應順天府鄉試,李鴻章成功中舉。考中第84名舉人,他也是以得以直接住進曾國藩的宅邸接受教導。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

李文安輕吟二子作下的詩詞,不由得為他的豪情壯志所震撼。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巧兒看着沉默的四哥,她聽不太懂這詩有什麼問題,隻是出聲詢問:“是哪裡不好嗎?”

李文安搖頭,語氣說不出的感歎:“隻是覺得,鴻章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壯志。将來,定遠勝于我!”

巧兒輕笑,握住他的手:“在我心中,四哥永遠是最好的。”

李文安回握住她:“謝謝你,巧兒。”

巧兒伏在他懷中,心中感動。她覺得,該說謝謝的是她才是。他給了她一個遮風擋雨的家,更給了她幾個好兒女。

兒子官運亨通,女兒也都風光大嫁,人人都說她是有福之人。

對她們這個年代的女子而言,出嫁前靠父親,出嫁後靠丈夫,年老後靠兒子。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鴻章和外國使團談判

她雖然沒能在親生父親膝下長大,卻并沒有缺少父愛。出嫁之後,更是嫁給了“如兄如父”,疼愛呵護自己的四哥,夫妻恩愛和順。

到了晚年,又因為兒子|“位極人臣”,她也随着“水漲船高”,享受了旁人不曾享受過的榮耀富貴。

李文安去世之後,巧兒便跟着兩個當總督的兒子過,作為總督衙門裡的太夫人,巧兒可以說是風光無限。

有一年,湖廣總督“換防”,李鴻章從湖廣總督的位子被調回北京任直隸總督。

本以為巧兒也要随之搬離總督衙門,不料新上任的總督是巧兒的大兒子李瀚章。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總督換了一個,可總督母親沒有換。于是巧兒繼續留在了總督衙門,安心當她的老夫人。

為此當時的鄉間鄰裡都忍不住發出羨慕的玩笑。

“人家李家是總督換防而老太太不用換防。”

可想而知,李家老太太的這份福氣是多少人羨慕也羨慕不來的。

1882年,巧兒已經是垂暮的老婦人了。

年齡大了,總是病體纏綿。讓她沒想到的是,皇上竟然親自恩賞下了八兩人參。

巧兒知道,這都是因為二子受皇上看重,自己也得以有此“殊榮”。可她卻并不很在意這些,她有些想念四哥了。

李鴻章感念皇上為其母賜下的人參,心中卻仍挂念母親,是以特請旨回湖北探望母親。

郎中路邊撿回一女嬰,許給兒子當媳婦,夫妻恩愛曾育一子:李鴻章

李文安和發妻李氏合葬墓地

隻是不曾想,調理的人參還未送達,母親便離世了。

“内閣奉上谕: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李瀚章之母,秉性淑慎,教子義方,今以疾終,深堪轸恻,朝廷優禮大臣,推恩賢母,靈柩回籍時,著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到籍後,賜祭一壇,以昭恩眷。欽此!”

次年三月,李鴻章将亡母的靈柩從漢口沿長江而下。一路上,途徑的官員無不小心迎接護送。

李鴻章心中悲痛不已,卻也知道,母親心中再沒有什麼旁的遺憾了。他隻需要将母親好好“送回”老家,因為那裡埋着他的父親。

母親與父親天人永隔二十多年,如今,她隻是去找她的“四哥”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