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都小記者未來營征文:機與心

南都小記者未來營征文:機與心

機與心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初一(3)班 李秉泰

◎指導老師 葛菁

機心,出自《莊子·天地》,指的是機巧功利之心。如果把“機心”這個詞拆開,就會得到兩個詞——“機”與“心”。“機”,我把它指意為機器人的控制器,能根據收集到的資訊向執行機構發出指令,驅動機器人完成各種指令動作;“心”則指人心,它控制我們喜怒哀樂各種豐富的情感,讓人類不是一個單薄的個體。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機器人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比如掃地機器人、建築機器人、伺服機器人等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如果在不久的将來,“機”的性能超越了“心”,那麼是不是意味着機器人會替代人類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參加了南方都市報社組織的南都小記者未來營“探索機器人”活動。

參觀中,我感觸挺深的是建築機器人。傳統的建築内牆闆安裝,三名勞工一個小時才能安裝8塊,但若交給PC内牆安裝機器人來工作,一台機器人一小時就能至少安裝20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所有工作的籌備隻需輸入幾個代碼。再如,測量機器人,2分鐘即可完成單個房間的實測,測量精度在±1mm内,測量的精确率遠遠優于人工。當越來越多的高性能機器人被普及時,在這個充斥着“機”的世界,我們人類的優勢在哪裡呢?我想,也許在于“心”吧。因為“心”是“機”所沒有的,而我們人類最大的特點在于我們有“心”。

南都小記者未來營征文:機與心

南都小記者未來營成員體驗機器人送菜功能。

活動當天中午,我們走進機器人餐廳,品嘗餐廳機器人為我們做的美食。相比其他餐廳,機器人餐廳新鮮的地方在于這裡的餐品全部是由機器人制作的,送餐服務也由機器人完成的,整個餐廳沒有人工服務,隻要顧客按一個按鈕或發一個語音指令,就有機器人來達成需求。當時在場的人都感覺很了不起,感覺機器人似乎可以勝任一切。但我卻陷入了思考:機器人真的能代替人類嗎?

據了解,機器人廚師是根據程式來烹饪的,每個環節程式員事先設定好,機器人隻需執行指令,無需思考。而人類廚師煮菜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可能調料放多了,有可能火候掌握得不好,也有可能有偏愛甜的個人愛好,同一道菜由不同廚師做出來的味道各不相同,但也正是以而産生了獨特的風味,人類廚師還會在一些失誤的操作中思考總結,在改進中創造出新的菜式來。這是人類用“心”的獨到之處。人工服務确實沒有機器人服務高效、精準,服務品質也會良莠不齊,但我們也常常能在人工服務的餐廳裡看到這樣的一些畫面:用餐時微笑地詢問飯菜合不合口味,攙扶着年長的顧客就座時噓寒問暖……看似平常的這些,讓人感受到一種人與之間的溫暖,這是機器人難以做到的用“心”。

我相信機器人的産生與發展應該是為了輔助人類、服務人類、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而不是來代替人類的。人類因有“心”而具有自我學習、自主思考、自覺提升、發明創造這些能力,以及豐富的情感、燦爛的文明,這是“機”無法代替的。

南都小記者未來營征文:機與心

統籌:尹來 遊曼妮 采寫/整理:南都記者 梁豔燕 葉斯茗 孫小鵬 實習生 王一帆 攝影:南都記者 鐘銳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