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軍遇上難題,兩參謀長愁眉緊鎖,譚政大将突然插話:我有一計

1949年6月上旬,解放軍四野部隊渡過長江後,準備大舉追殲桂系軍閥白崇禧集團。

可到了7月份的盛暑時節,四野大軍卻碰上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嚴重困難,那就是各部隊因水土不服、天氣炎熱導緻疾病高發而造成的大量非戰鬥減員。

由于四野将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北方人,其中尤以東北人居多。當他們南下後,正碰上暑熱時節,無法适應這裡天熱、多雨、多山、多水、多蚊蟲的自然環境。再加上他們當中不少人吃不慣大米,營養跟不上,導緻傷病高發。

據統計,四野部隊在7月份的發病人數高達52800人,相當于整整一個軍的兵力退出了戰鬥序列。

四野第一參謀長蕭克(1955年上将)在與第二參謀長趙爾陸(1955年上将)愁眉緊鎖,對部隊的狀況表示深深擔憂:“唉,部隊在關鍵時刻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如何完成最高首長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圍作戰任務?”

大軍遇上難題,兩參謀長愁眉緊鎖,譚政大将突然插話:我有一計

這兩大參謀長讨論這個大難題時,四野副政委、政(治)部主任譚政(1955年大将)在旁靜靜地聽了很久,突然插話道:“我想建議,部隊暫停進軍,進行敵前休整,恢複體力,治療疾病,待盛暑過後,部隊兵強馬壯,老天秋高氣爽之時再尋敵人作戰!”

蕭克一聽,高興起來,但馬上又露出了憂郁的神色,說:“你這個建議好是好,過去我們也有這個經驗:每行軍打仗一段,就要及時休整一下,以便部隊體力保持持久,利于繼續行軍作戰。隻是今天,在眼前這個形勢下,停得下來嗎?”

譚政不大了解他的話,跟着說:“怎麼會停不下來呢?”

蕭克拿起标示杆,走到挂在牆上的作戰地圖之前,指點着地圖上的一些點、線,說:“你們看,7月16日軍委提出的作戰目标,是要求我軍連續作戰,齊頭并進,一氣打到贛州、郴州、永州之線,使白部處于我軍猛打猛追、猝不及防、遭我各個殲滅之境地。現在我們離此目标還相差甚遠,怎麼就要叫停?

大軍遇上難題,兩參謀長愁眉緊鎖,譚政大将突然插話:我有一計

“要說困難,二野三野進行渡江戰役,也有困難,人家在江南梅雨中堅持了一個多月的作戰,一口氣從江北打到江西、福建、解放上海和整個江南,我們現在也有直搗湖南的機會,為什麼我們四野就不能克服困難打下去呢?

“原來制訂的作戰計劃是那樣宏偉,現在還沒有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整個野戰軍就要停下來,這符合我們四野敢于打大仗、勇于克服困難的光榮傳統麼?這個話又怎樣向軍委彙報,能說天氣熱就不能打仗?豈不是笑話!”

蕭克接着說:“還有一點:敵軍宋希濂、胡琏兩兵團離心式的撤退,使白崇禧兩翼出現了巨大缺口,敵軍正急劇收縮、調整兵力。這個時候,正是我趁敵立足未穩、發動進攻的大好時機,在這個時候叫停,就是林(彪)、鄧(子恢)首長他們也不好接受啊!”

大軍遇上難題,兩參謀長愁眉緊鎖,譚政大将突然插話:我有一計

蕭克又說:“還有一點:據悉長沙程(潛)、陳明仁正在醞釀和平起-義,我們停下來究竟是對促成此事有利還是會帶來不利呢?這也需要再考慮和觀察一下。”

說到這裡,蕭克這才放下标示杆,轉身對譚政說:“以上,就是我們所面對的戰争态勢。在這種态勢面前,盡管我和你一樣,深感部隊應該停下來,休整一下,爾後前進為好,但我還是未敢貿然把這個建議提出來。”

的确,蕭克說的是實情。可是部隊體力消耗那樣大,非戰鬥減員那樣多,盛暑行軍作戰的困難又是那樣多,我軍不來暫停休整一下,不來躲過“盛暑作戰”這個兵家所忌的季節,又怎麼行呢?宜沙戰役和湘贛戰役在這方面提供的經驗教訓不是夠多的了嗎?

大軍遇上難題,兩參謀長愁眉緊鎖,譚政大将突然插話:我有一計

蕭、趙、譚三人低頭沉思了許久,譚政忽然擡起頭來,說:“我有一計,當能說服林、鄧首長以至中軍委和最高首長接受我們的建議。”

蕭、趙二人聽說,很感興趣,忙問:“是什麼計?”譚政說:“強調接受當年曹操八十三萬人馬兵敗長江的曆史教訓!”

蕭克問:“這話怎麼講?”

譚政說:“就是曹軍部隊疾病流行,戰鬥力削弱,因而最終招緻失敗的曆史教訓呀!”

可蕭、趙二人還是不能了解,他們對三國曆史的認知還停留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上,認為裡面雖然有孫吳聯軍火燒赤壁、曹操兵敗長江的描寫,但從中隻能将曹軍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曹操驕傲自大、士兵不習水戰等因素,并無疾病流行之說。

大軍遇上難題,兩參謀長愁眉緊鎖,譚政大将突然插話:我有一計

譚政到這時才明白蕭、趙所說“不挨邊”的含意,趕忙解釋說,《三國演義》上沒有疾病流行的記載,但有關史書上卻有。史書的記載當更全面更符合曆史事實,也是我們所更應加以注意的情況。

例如:《三國志·武帝紀》說:“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這說的是曹操因“大疫”而主動從赤壁撤軍。

《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遣諸葛亮自結于孫權, 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至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軍引歸。”

這裡說的是赤壁一戰,曹軍失利,固然是由于周瑜的火攻,同時也因為疾疫,吏士多死,曹操不得不北撤。

大軍遇上難題,兩參謀長愁眉緊鎖,譚政大将突然插話:我有一計

除此之外,《吳主傳》、《周瑜傳》都曾提到這一點。

綜觀這些記載,大緻相同。說的都是赤壁之戰時,曹操的軍隊由于疾疫蔓延,喪失了戰鬥力,在赤壁與孫劉盟軍遭遇時被打敗了。

蕭、趙二人聽到這裡,才感到譚政說得有理,連連點頭,而且從心裡佩服面前這個“老夫子”,果真是名不虛傳,知識淵博呵。

第二天,以蕭克、譚政、趙爾陸、陶鑄四人聯名上書的《關于四野部隊進行敵前休整的建議》,送到了林彪和鄧子恢面前。

這份建議的大意是:接受曹操八十三萬人馬兵敗長江的曆史教訓,建議全四野部隊利用暑期,進行敵前休整,恢複體力,防治疾病,開展廣大群衆性的兵強馬壯運動;為切實執行最高首長大迂回大包圍的作戰方針、徹底消滅白崇禧反動集團打下堅實的基礎。

林、鄧閱後,認為這份建議有理有據,當即“同意”并轉報中-央軍委。

第三天,中-央軍委複電“準許”這個建議。于是一個規模空前、在敵前進行的“兵強馬壯運動”在整個四野部隊中展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