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萬歐洲騎士和6萬蒙古騎兵對決,為何兩天就剩千人?原因很簡單

元朝作為大陸曆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其鼎盛時期,疆域遼闊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這也讓蒙古人在當時的曆史上成為了極其可怕的民族。

與蒙古軍輝煌的戰績相呼應的,便是其令人膽寒的戰鬥力。要知道即便在巅峰時期,蒙古正規軍隊的人數也不超過50萬人,

而蒙古帝國橫跨歐亞,面積約3300萬平方公裡。

10萬歐洲騎士和6萬蒙古騎兵對決,為何兩天就剩千人?原因很簡單

是以蒙古軍留給人們的印象不僅是彪悍,還有一絲神秘。他們究竟有怎樣的超能力,才能以如此少的兵力打下這樣大的天下?

在賽約合之戰中,蒙古軍便是以6萬兵力将10萬歐洲騎士,在兩天内打到隻剩一千人。也許從這一戰中,我們便可一窺端倪。

彪悍的蒙古軍隊

蒙古士兵能征慣戰的名号由來已久。這些生長在馬背上的民族,似乎天生便是戰士,是以在作戰時才能展現出毀滅性的戰鬥力。

衆所周知,大陸唐朝的軍隊制度是府兵制,其優點就在于藏兵于民。和平時期,士兵便是農民,拿起武器,農民便是士兵。當時的人們也崇尚習武,勞作之餘,擊劍比武便是他們的消遣活動。

正是由于這一制度,使得唐朝軍隊的維護成本大大降低,

戰鬥力也十分彪悍,是以才有了盛唐時期的繁榮強盛。

而蒙古軍隊的崛起,與唐朝的府兵制十分相似。由于蒙古有着遼闊的草原,是以蒙古人以畜牧業為主,蒙古人對于馬匹自然不會陌生。

這便讓他們得到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騎術。

這些自幼便與馬匹為伍的勇士,不僅可以不依賴騎具駕馭戰馬,而且還可以懸挂于戰馬兩側,甚至在騎乘過程中可以轉體倒騎。

10萬歐洲騎士和6萬蒙古騎兵對決,為何兩天就剩千人?原因很簡單

這樣神乎其技的騎術,便是蒙古士兵馳騁疆場的首要資本。在戰馬上如履平地的蒙古勇士,在戰場上的活動空間和行動能力要遠超過對手,讓他們占據了上風。

而這僅僅是蒙古士兵可怕的能力之一。

草原哲别

在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郭靖有過許多位師傅。

江南七怪傳授過他武藝,全真教的馬钰道長教了他兩年的吐納之法,助他提升内力,洪七公更是将全套降龍十八掌悉數傳授,郭靖才能叱咤江湖。

然而最初傳授郭靖功夫的,卻是一位蒙古人,郭靖始終稱其為哲别師傅。哲别在蒙語中的含義是“箭”的意思,用哲别來作為人的稱呼,便是神射手的意思。

所謂“射雕英雄”,指的便是一箭射雙雕的郭靖,而他射箭的本事,便得自于這位哲别師傅。

可見蒙古人的射術,比他們的騎術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便是蒙古軍隊經常以少勝多的最關鍵的秘訣。

弓箭的發明,大大地提高了冷兵器時期的攻擊距離,使遠距離殺敵成為了可能。是以,箭術的好壞在古代是評價将領的一項重要名額。為将者也都會在射術上精益求精。

而蒙古人可以說将弓箭的功用發揮到了極緻,這就讓他們成為了戰場上的霸主。

由于蒙古人騎術精湛,在馬背上可以自由活動的他們自然可以騰出雙手,這就讓他們可以在颠簸的馬背上随時射箭。這一看似平淡無奇的技能,實際上在戰場上大有用處。

10萬歐洲騎士和6萬蒙古騎兵對決,為何兩天就剩千人?原因很簡單

擁有優秀的騎術和箭術的蒙古人,在當時已經具備了主宰戰場的能力。

而他們的第三樣優勢更是讓他們在戰場上如虎添翼。這一優勢便是他們的遊牧習性。

身為遊牧民族,想要擁有固定的居所是不可能的。是以他們早已習慣了颠沛流離的生活。

這一看似落後的生存方式,反而使他們擁有了極大的機動性。

據說涮羊肉的發明,是源自于成吉思汗的一道指令。在一次緊急行軍中,成吉思汗下令軍需官立刻做好飯,短時間内軍隊就要吃完飯并整裝待發。

這一指令讓軍需官汗如雨下,面對人數衆多的軍隊,他靈機一動便想到了讓士兵自己分割羊肉,之後用頭盔燒水煮食羊肉的辦法。任務圓滿完成,涮羊肉也橫空出世。

10萬歐洲騎士和6萬蒙古騎兵對決,為何兩天就剩千人?原因很簡單

由此可見蒙古士兵的裝備精簡到怎樣的程度。連吃飯都追求簡便快捷的蒙古軍隊,在戰場上也一定如同閃電一般迅猛。

騎術,箭術,輕裝,這三大法寶結合在一起,便組成了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戰鬥風格。

賽約河之戰

在蒙古人西征歐洲的時期,歐洲人基于自己的信仰,給蒙古軍隊起名為“上帝之鞭”。他們認為一定是自己的種種做法得罪了上帝,上帝才讓蒙古軍隊前來懲罰他們。

而這一名稱也十分形象地诠釋了蒙古軍的戰鬥風格。

他們就如同鞭子抽打敵人一樣,快速而迅猛,讓人難以捕捉,當他們離去時,留給敵人的便隻有像鞭子抽打過後的深深傷痕。

10萬歐洲騎士和6萬蒙古騎兵對決,為何兩天就剩千人?原因很簡單

賽約河之戰便是蒙古軍與歐洲騎士作戰的典型案例。當時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在看到蒙古軍隊到來時并不慌張,沉穩地靜候蒙古軍到來。

當時的匈牙利有兩座大城,首都是布達,佩斯則是國王行宮的所在。兩城連接配接起來便是現在的布達佩斯。國王在佩斯城中集結十萬騎士,以多瑙河作為護城河,以逸待勞。

當蒙古軍隊抵達城下時,匈牙利騎士在城中堅守不出,幾次攻城蒙古軍都無功而返。于是蒙古将領速不台決定誘敵出城。當看到蒙古軍隊撤退時,匈牙利騎士覺得反擊的時刻到了。而他們的噩夢也由此開始。

10萬歐洲騎士和6萬蒙古騎兵對決,為何兩天就剩千人?原因很簡單

與蒙古騎兵不同,歐洲騎士追求的是力量而非速度。

是以他們的盔甲會将全身覆寫,武器也十分沉重,就連戰馬也都披上戰甲。如此一來,這些騎士便具有了強大的沖擊力,相當于中世紀的坦克。

然而即便擁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無法攻擊到對手也是毫無意義。僅留下一千名騎士守城的匈牙利軍隊,拼命追趕蒙古騎兵。然而蒙古騎兵始終保持着不遠不近的距離,并以弓箭予以還擊。

當匈牙利重裝騎士意識到自己始終無法展開有效攻擊時,蒙古騎兵已對其形成了合圍之勢,隻留一面讓敵人逃竄。

這些勇猛的歐洲騎士就像風筝一樣,被蒙古騎兵牢牢牽制。

當騎士們向一方突圍時,與其迎面相對的蒙古騎兵便抽身撤離,而其餘方向的蒙古騎兵便向其聚攏,如此往來數次之後,七萬歐洲騎士便死傷殆盡。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最後不得不率領殘部逃離匈牙利。

結語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蒙古大軍之是以能夠橫掃歐亞大陸,便是得益于對這句真理的深入貫徹。

面對人高馬大的歐洲人,力量絕不是蒙古人的優勢。而速度和箭術卻是蒙古人的長處,是以最大程度地揚長避短,便是蒙古人的終極奧義。

10萬歐洲騎士和6萬蒙古騎兵對決,為何兩天就剩千人?原因很簡單

也許當歐洲騎士們面對慘敗的結局時,他們才能想起來,

大衛也是舍棄了沉重的铠甲和長劍,用自己無比熟悉的投石器,才将巨人歌利亞砸暈後殺掉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