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鬥打響後,突然發現情報有誤,開國中将斷然下令:決不退縮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在實際作戰中,經常會出現各種變數,而最令人頭疼的就是戰鬥打響後才發現情報有誤,敵人的兵力遠遠超過戰前的預計。在這種情況,仗該怎麼打下去,對指揮員來說無疑是重大考驗。

紅軍曆史上的花涼亭夜襲鎮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戰例。

1935年8月13日晚,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行至安徽霍山縣境内,政委方永樂突然向後傳下密碼:部隊靠邊休息,營以上幹部到前面開會。

二營營長林維先(1955年成為開國中将)過來的時候、問:“方政委,開什麼會?”

戰鬥打響後,突然發現情報有誤,開國中将斷然下令:決不退縮

方永樂看看人都到齊了,平靜地說:“敵第一九五旅三九零團的一個營由流波疃進駐了花涼亭,企圖堵截我們的去路。叫大家來就是想共同研究一下,怎麼辦?要不要打掉它?”

大家蹲在路邊,沒人吱聲。進攻固守在據點的敵人,這還是頭次,大家心裡都沒多少底。

方永樂說:“敵人守軍隻一個營,我們是四個營,加上手槍團,兵力上占絕對優勢,隻要我們利用黑夜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消滅敵人是有把握的。另外,打花涼亭能調動諸佛庵、流波疃的敵人,我們就有可能乘機穿越敵人的封鎖線,擺脫這種處處受追堵的局面。”

“政委,你就說怎麼打吧。”有人直截了當地說。

“你捅過馬蜂窩沒有?偷偷地摸過去,一棍子就把它捅掉。”方永樂做了個手勢。

戰鬥打響後,突然發現情報有誤,開國中将斷然下令:決不退縮

“你是說偷襲與強攻相結合?”

“對!隻是動作要幹脆利落,否則,馬蜂可是要刺人的喲。”

方永樂下令:一營和手槍團負責正面攻擊;二營攻取大路西邊的山頭,得手後配合一營側擊;三營為預備隊。所有将士一律在手臂上纏上一塊白毛巾,以便在黑夜中能區分敵我。

花涼亭,是霍山與英山之間的一個重要集鎮。國民黨駐軍為了加強守備,把鎮外的樹木砍出一段防護地帶,砍倒的樹木又堆聚成一道幾十米寬的“木城牆”。要接近鎮子,必須通過這道“木城牆”。

戰鬥打響後,突然發現情報有誤,開國中将斷然下令:決不退縮

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用火燒,但火可以燒掉“木城牆”,卻燒不着敵人,更燒不掉山上的防禦工事,反而等于向敵人通風報信。不僅不能燒,而且不能砍,丁零當啷一砍,鎮裡的敵人能聽不見?

林維先率領二營戰士來到“木城牆”前,他們的任務是悄悄占領鎮邊的山頭,敲掉敵人的火力點。時間不等人,隻有大家動手搬,挪開一條通道。

等全營戰士穿過“木城牆”時,一個個已是皮破血流,衣服撕得像碎布片一樣。

大家立刻散開,朝山上摸去。

這時,一營和手槍團已經同敵人幹上了,一時間火光沖天、槍炮齊鳴。

戰鬥打響後,突然發現情報有誤,開國中将斷然下令:決不退縮

山頂上随即吐出八九條長長的火舌。林維先心中暗喜:正擔心找不到你們的最強火力點呢,原來機槍陣地就在這呀!

那時,山上敵人還沒發現已摸到鼻子底下的二營,正集中力量阻擊從正面向花涼亭集鎮發動進攻的一營和手槍團。

“六連給我上,用手榴彈把機槍陣地奪下來!”林維先下達攻擊的指令。

于是,山頂上頓時“轟隆”聲不斷,硝煙滾滾,機槍緊跟着就啞了。

六連連長李世焱掄起大刀,率全連沖進硝煙中,一頓猛砍猛殺。砍着砍着就發現不對,機槍雖然啞了,敵人卻比估計得要多,而且似乎越來越多,竟然把六連圍在了核心。

戰鬥打響後,突然發現情報有誤,開國中将斷然下令:決不退縮

林維先突然意識到情報有誤——花涼亭的守軍決不止一個營!

但這時已顧不上那麼多,林維先斷然下令:決不退縮,繼續猛攻!他一面指揮六連從裡往外殺,一面吹号指令兩側的四連、五連不顧一切迅速殺上山頂,解救六連。

交代任務時,他反複強調一句話:“一定要奪下這座山頭!”

月光下寒刀閃閃,血肉飛濺,屍橫遍地,二營全體将士和敵人絞殺在一起,手臂上的白毛巾,成了區分敵我的唯一标記,大刀盡顯神威。

幾個來回的拉鋸,二營占領了山頭。

山下主陣地上,一營和手槍團正冒死強攻,但幾次沖鋒都被敵人壓了下來。

戰鬥打響後,突然發現情報有誤,開國中将斷然下令:決不退縮

林維先立刻重新組織力量,準備從側翼撲襲花涼亭集鎮。

這時,方永樂指令司号員吹響了撤退的号聲。據查,花涼亭集鎮的敵人遠遠不止一個營,而是于昨天新增了一個團,共計四個營的兵力。

此戰共殲敵200餘人,俘敵100餘人,繳獲步槍200餘支,輕重機槍7挺,迫擊炮1門。

多年後,已是開國中将的林維先曾作出評價:這次夜襲花涼亭集鎮,雖然戰鬥規模不算很大,而且戰鬥打響後突然發現情報有誤,但全體将士卻處變不驚,打得極為英勇堅決,是一次非常漂亮的夜間攻堅戰,給敵人的“清剿”當頭一棒,極大鼓舞了紅軍部隊的士氣,在紅二十八軍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