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是真的戰功赫赫,還是自吹自擂?

中國古代的皇帝通常都有些“好大喜功”,尤其是有些皇帝年紀大了後更是如此,其中乾隆皇帝更是登峰造極,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他自己親自撰寫了篇《十全武功記》,來表彰自己的功績。此文墨寶真迹刻正典藏我國台灣省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什麼叫“十全武功”呢?這是乾隆朝的十次大規模戰事,所謂“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書寫完後,乾隆又命人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碑以示紀念。

可這“十全武功”真的很榮耀嗎?這裡來分析分析。

首先前面五次,兩次攻打準噶爾(1755年,1757年),平定回部(新疆南部)大小和卓叛亂(1757年),這3場仗不管打得怎麼樣,确實是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是真的戰功赫赫,還是自吹自擂?

清軍進入伊犁

然後平定金川的兩次是什麼?這指的是大小金川之役是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土司兩次動亂的合稱,第一次發生在1747年,第二次1771年。這兩仗戰術上來看打得很不好看,但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行為,加強了中央對西南地區的控制。

然後是平台灣,這指的是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乾隆派兵平定了台灣島内的林爽文起義,屬于平定民變,沒什麼好說的。

兩平廓爾喀是啥?廓爾喀就是尼泊爾,乾隆和廓爾喀的戰争是由廓爾喀(尼泊爾王國)入侵清朝藩部西藏引發的戰争。清代文獻稱之為平定廓爾喀,1791年和1792年打了兩次,清朝打赢了,這兩次戰事同樣值得肯定,因為其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加強了中央對于西藏地區的控制。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是真的戰功赫赫,還是自吹自擂?

乾隆的禦用盔甲

還有個“降緬甸、安南各一”是什麼呢?這兩仗争議就比較大了,其中緬甸那裡指的是清緬戰争(看過《還珠格格》的人可能對這一仗有些了解),這是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争,這一仗打得很不好看,因為緬甸地處偏遠,又是熱帶氣候,在18世紀時封建軍隊打這裡很麻煩,清軍損失慘重也沒有征服緬甸

清緬戰争是清朝曆史上最慘烈的邊疆戰争,最終緬甸向清軍求和,名義上認了慫,但事實上确是占了便宜,這一仗可以說是“十全武功”中争議最大的一件,乾隆自己也認。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是真的戰功赫赫,還是自吹自擂?

還有一個“平安南(越南)”,這一次清軍也打得不漂亮,這指的是“清軍入越戰争”,這一仗和清朝本來沒什麼關系,起因是安南發生内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西山阮氏三兄弟推翻廣南國及後黎朝),但清朝作為後黎朝的宗主國有保護後黎朝王室的義務,是以派兵人越,結果卻被阮軍擊敗,清軍大敗,退回邊境以内。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給了清朝面子,乾隆帝同意講和并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這一仗結束。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到底是真的戰功赫赫,還是自吹自擂?

安南受降圖

該如何“十全武功”呢?首先要承認,有些戰事确實是功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主權,但也有些是屬于無事生非,“十全武功”對清朝的國力有很大的消耗,十全大量損兵折将,總軍費更高達一億三千萬兩,加速了清朝的衰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