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蔣擁兵800萬,為何仍一敗塗地?看看功德林裡的國軍名将就懂了

解放戰争期間,一野共消滅敵軍52萬,二野殲敵230萬,三野殲敵247萬,四野殲敵188萬,再加上被消滅的一些保安部隊等地方武裝,解放戰争中我軍共消滅國軍807萬人。那麼擁兵超過800萬的老蔣,為何最終仍輸掉了解放戰争呢?看看這些國軍名将為何進功德林就懂了。解放戰争期間,共有一百多名國軍進階将領先後進入功德林,這些人當中以王耀武、廖耀湘、杜聿明和宋希濂四人的名氣最大,這四個人又是因何被俘的呢?

老蔣擁兵800萬,為何仍一敗塗地?看看功德林裡的國軍名将就懂了

我們先說王耀武。解放戰争進行到1948年9月的時候,山東絕大部分已經被華野攻占,濟南成了一座孤島。王耀武手中雖然還有十萬兵力,但不少都是地方保安團和雜牌部隊,真正有戰鬥力的并不多。王耀武久經戰陣,深知僅靠這些人根本守不住濟南,是以他親自坐飛機來到南京,向老蔣建議放棄濟南,将部隊撤到徐州,以利于今後作戰。

這個建議被老蔣斷然拒絕,不僅如此,老蔣還批王耀武“不從大處着眼”,認為不戰就放棄濟南影響太壞。為了給王耀武打氣,老蔣承諾一旦濟南被圍,他将組織強大的機動兵團前去解圍。老蔣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王耀武不好再争辯,隻得回濟南固守。戰局的發展果不出王耀武所料,華野僅用8天時間就攻破了濟南,王耀武兵敗被俘,進了功德林。

老蔣擁兵800萬,為何仍一敗塗地?看看功德林裡的國軍名将就懂了

接下來說廖耀湘。錦州戰役打響後,老蔣為了給範漢傑解圍,指令侯鏡如兵團和廖耀湘兵團東西對進,妄圖在錦州城下和東野決戰。當時廖耀湘兵團是東北國軍當中絕對的主力,也是衛立煌固守沈陽最大的資本。接到老蔣的指令後,衛立煌很不痛快,他認為這是老蔣想當然,從沈陽到錦州路途遙遠不說,沿途還都是解放區,廖耀湘兵團随時都可能被解放軍包圍。一旦廖耀湘兵團覆滅,沈陽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對于衛立煌的這個看法,廖耀湘很是贊同,于是二人聯名給老蔣去電,陳述了不能出沈陽的理由。老蔣見衛立煌和廖耀湘公然抗命,十分生氣,強令廖耀湘出援錦州。廖耀湘無奈,隻得硬着頭皮出動,結果在塔山遭到梁興初的強力阻擊,進退維谷。廖耀湘畢竟是國軍名将,深知此時如果再執意前往錦州的話隻能是死路一條,于是向老蔣請求轉道營口從海上撤退,結果遭到拒絕。最終廖兵團全軍覆沒,廖耀湘也被解放軍俘虜。

老蔣擁兵800萬,為何仍一敗塗地?看看功德林裡的國軍名将就懂了

再看杜聿明。淮海戰役爆發前,老蔣本打算讓白崇禧來指揮這場戰略大決戰,但白崇禧先答應後變卦,把老蔣涮了一把。老蔣無奈之下,隻得把劉峙推上了前台。但他又對劉峙的指揮才能不放心,于是把杜聿明從東北調來給劉峙當副手。杜聿明剛趕到徐州,黃百韬兵團就被華野給包圍了,不久後黃維兵團也被中野圍在了雙堆集。

戰場局勢如此被動,杜聿明深知再打下去隻能全軍覆沒,于是向老蔣建議由黃維兵團牽制住中野和華野部分兵力,自己則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退,以儲存實力。一開始老蔣同意了,不料當杜聿明走到陳官莊的時候,老蔣卻突然變卦,嚴令他率部回頭救援黃維。老蔣此舉,親手把杜聿明的近30萬大軍送進了華野的包圍圈。最終杜聿明兵敗被俘,進了功德林。

老蔣擁兵800萬,為何仍一敗塗地?看看功德林裡的國軍名将就懂了

最後來看宋希濂。1949年7月,解放軍向宜昌挺進,宋希濂被老蔣委任為湘鄂川黔綏靖公署主任,讓他指揮所部阻擊解放軍。當時宋希濂手中雖然還有14萬大軍,但除了第2軍之外,其餘都是新編練的部隊,戰鬥力十分有限。宋希濂久經沙場,知道靠這點兵力根本擋不住解放軍的進攻。于是親自飛到漢中,找胡宗南商議對策。

胡宗南經過一野的不斷打擊後,精銳差不多都丢光了,是以他對防守大西南毫無信心。那麼出路在哪裡呢?宋希濂提議二人聯手将30萬主力先撤到西康,然後再向滇緬邊區轉移。抗戰時期,宋希濂曾跟随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上和日軍作戰,對這一帶很熟悉,認為在緬甸立足不成問題。宋希濂的這個想法得到了胡宗南的大力支援,然而當他向老蔣彙報時,卻被斷然拒絕。最終宋希濂在大渡河兵敗被俘,進了功德林。

老蔣擁兵800萬,為何仍一敗塗地?看看功德林裡的國軍名将就懂了

王耀武、廖耀湘、杜聿明和宋希濂都是國軍名将,也都在危急關頭提出了不錯的建議。如果這些建議被老蔣采納的話,這四個人很可能就不會進功德林。但老蔣對自己的軍事才能迷之自信,将王耀武、廖耀湘和宋希濂等人的建議全部拒絕。危急關頭,不能聽取部下的合理建議,還經常微操作,遙控指揮,以此來看,擁兵800萬的老蔣最終輸掉解放戰争也就不足為怪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