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甫《哀江頭》留下一個伏筆,答案卻在其他詩中,上學時都學過

哈喽大家好,我是随手談詩,杜甫的《哀江頭》已經用了5篇文章來分享,整首詩說到今天,咱們把杜甫說哭了、把玄宗說跑了、把貴妃說沒了,還剩下什麼呢?(杜甫“絕絕子”的2句詩,2層含義、2種聯想,你讀到了哪一層?)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哀江頭》留下一個伏筆,答案卻在其他詩中,上學時都學過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生而為人,誰能夠做到沒有感情?杜甫和許多被困長安的盛唐遺民一樣,看到曲江破敗的景象,怎會不動情落淚,“人生有情淚沾臆”。可是,“江水江花豈終極”?江水江花那都是無情之物,它們不知道什麼興衰成敗,也沒有人類的情感。

這兩句詩,先有人生之情,再有江上之景。

這時候,咱們回頭看看這首詩開頭第一聯:“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他也是先有吞聲哭的情,然後再有曲江之景。

杜甫《哀江頭》留下一個伏筆,答案卻在其他詩中,上學時都學過

再看看第二聯:“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江頭破敗了細柳新蒲就不開了嗎?不會。那“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我為國家衰亡而流淚,江水就不流淌了嗎,江花就不開放了嗎?不會。

要不說人家杜甫是詩聖呢,這種結構安排,不是吹啊,真的是曆史上獨一份兒的。這一點上連李白也比不了。

杜甫《哀江頭》留下一個伏筆,答案卻在其他詩中,上學時都學過

最後“黃昏胡騎塵滿城”,這都是杜甫所見的真實情景哈,長安城裡滿大街都是騎馬橫行的胡人叛軍,揚起滿城塵土,沒人敢反抗,他也隻能是“欲往城南望城北”。

讀到這裡就有人反駁了,你說杜甫結構安排曆史上獨一份兒,我看也就普普通通,比如這句“欲往城南望城北”就明顯邏輯不通,前後沖突,他明明是往南走,怎麼可能望見城北,難不成後腦勺上還有兩隻眼睛?

如果隻看文字表面,當然是邏輯不通,但寫詩讀詩不】能按照說話的邏輯,這句看似邏輯不通的詩,恰巧是杜甫巧妙的地方,當時杜甫住在長安城南,他看到“胡騎塵滿城”就想回家躲避,這是他“欲往城南”的原因,但什麼叫“望城北”呢?

杜甫《哀江頭》留下一個伏筆,答案卻在其他詩中,上學時都學過

杜甫《悲陳陶》有一句可以幫助了解:“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唐玄宗不是西逃了嗎,太子李亨不是在靈武即位嗎,靈武在長安以北,當時唐朝的官軍大都集中在靈武去了,那是被困長安的老百姓們最後的希望,他們日夜向北啼,祈禱着、盼望着。

杜甫也是滿城百姓中的一個,他即使“欲往城南”,而心中一直都“望城北”,這也是杜甫最後的願望,是以是“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化用一句現在的流行語說就是:身體說不要,但内心卻很誠實。

杜甫《哀江頭》留下一個伏筆,答案卻在其他詩中,上學時都學過

好啦,《哀江頭》到這裡就講完啦,至于杜甫的願望能不能實作,北方的官軍會不會反攻,能不能收複失地,多年以後,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留下了答案,有興趣的觀衆老爺可以看看我往期視訊,我是随手談詩,關注我、點個贊,咱們下期再見,拜拜~

杜甫《哀江頭》留下一個伏筆,答案卻在其他詩中,上學時都學過
杜甫《哀江頭》留下一個伏筆,答案卻在其他詩中,上學時都學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