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新世紀以來第1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号檔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定如期實作全面小康的意見》正式對外釋出。對标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檔案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 領域突出短闆兩大重點任務,直面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特大洪澇災情考驗,全黨全國以更強決心、以決戰姿态,慎終如始保持攻堅力度,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
“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無論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還是懸崖絕壁、大石山區,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是以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是以而實作,無數人的幸福是以而成就!”
山鄉巨變的改革畫卷仍在接續鋪展。“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央一号檔案指明“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曆史性轉移,從脫貧摘帽、全面小康到鄉村全面振興,從勝利邁向新勝利的征程,乘勢開啟。
收官關鍵期,深刻認識“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從十六大到十九大,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内涵越來越豐富,目标越來越具體。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打赢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的重大部署以舉世矚目的成就不斷證明其正确性。
資料顯示,2012年到2019年, 我國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079元提高到2019年的11567元,年均增長9.7%,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個百分點。
“特别是黨的十九大以來, 黨中央圍繞打赢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在短時間内消除了現有标準下的農村絕對貧困,且未出現規模性返貧,成就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迹。”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國務院參事何秀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與此同時,鄉村止頹轉振,全國進入了鄉村振興新征程。具體來看,201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标準線,糧食安全得到穩定保障;鄉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十年超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持續整體縮小,由2008年的3.33縮小至2017年的2.71和2020年的2.56;貧困地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大有成效。
2020年中央一号檔案突出強調,“全黨務必深刻認識做好2020年‘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毫不松懈,持續加力,堅決奪取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的全面勝利。”此前,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19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品質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明年“三農”工作成效。關鍵之年,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對如期實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2020年‘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可以從内審和外察兩個次元進行了解。”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蘇保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内審即審視我國“三農”工作狀況,其特殊重要性主要展現在工作性質和使命要求上。
就工作性質而言,解決好“三農”問題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還事關全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三農”發展成就斐然。但也應看到,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未改, 2019年底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效防範經濟下行和物價上漲“雙碰頭”帶來的社會風險,特别是確定食物供給安全的難度加大。基于此,從戰略高度強調做好2020年“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對確定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平穩運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就使命要求來說,解決好“三農”問題不僅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展現。“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 而農民問題是貫穿黨上司人民群衆從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發展全過程的中心問題,也是實作黨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的關鍵問題。可以說,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彼時脫貧攻堅面臨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三農”短闆依然突出,特别是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村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依然不足,高品質打赢脫貧攻堅戰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是以,要切實把黨的重點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亟需在特殊年份通過響鼓重槌來強化“三農”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蘇保忠進一步分析,“外察” 即外觀世界經濟發展态勢,這一特殊重要性展現在全球經濟的不确定性加劇及其可能對中國發展産生的影響。一方面,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整體明顯放緩,國際貿易摩擦加劇,但傳統國際經濟治理體系難以回應世界經濟新變局,進而導緻全球經濟的不确定性上升;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沖擊,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和價值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别是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糧食流通和供應受阻,加大了我國合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的風險。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實作之年,是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何秀榮強調,全面完成脫貧任務,鞏固脫貧成果,做好考核驗收和宣傳工作,防止規模性返貧和接續推進減貧工作的政策穩定是2020年需要明确的工作重點。在此基礎上,全國鄉村振興工作正在蓬勃開展,脫貧地區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工作,補短闆成為鄉村振興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另外,國内外環境複雜多變,國内經濟雖總體平穩,但穩中有變、穩中有憂。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央一号檔案成為“十三五”目标任務圓滿實作、打赢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關鍵期聚焦硬任務和布局新工作的基本遵循,且對于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後院,對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增添底氣和回旋餘地也有着深遠影響。
鎖定脫貧補短闆,確定如期實作全面小康
“今年中央一号檔案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對‘三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一是明确了工作重點,提出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闆兩大重點任務;二是強化了政策舉措,提出了一些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進一步強化了補短闆的政策支撐保障;三是強調了抓好落實, 確定如期完成兩大任務。”2020年2月5日,中央一号檔案公開釋出當天,時任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目标貫穿中央一号檔案全文,5大部分27項具體舉措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任務展開。其中,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對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闆以及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處在尤為突出的位置。
“2020年中央一号檔案不僅明确了必須如期脫貧的硬任務,還就打赢脫貧攻堅戰的品質提出了高要求。”蘇保忠指出,檔案從全面完成脫貧任務、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做好考核驗收和宣傳工作、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和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5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從“促脫貧、防返貧、謀發展”三大層面呈現了一套打赢脫貧攻堅戰的系統收官方案,即通過瞄準深度貧困地區這一難啃的“硬骨頭”和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攻克最後堡壘以實作脫貧,通過建立監測預警機制以防止返貧,通過保持政策總體穩定和建構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以謀劃發展。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最後的堡壘必須攻克。在黨中央的堅強上司下,脫貧攻堅已經取得決定性成就,現行标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實作脫貧,而未實作脫貧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度貧困區,其中因病因殘緻貧家庭還占相當比例。為此,檔案明确提出, 進一步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集中發力,狠抓政策落實。對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縣和行政村, 要組織精銳力量強力幫扶、挂牌督戰。對特殊貧困群體,要落實落細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實作應保盡保。
檔案指出,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動态監測,将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可為鞏固脫貧成果提供制度保障,確定穩定脫貧。随之,為貫徹中央一号檔案精神,就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國務院扶貧開發上司小組關于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于同年3月出台。《指導意見》要求,堅持事前預防與事後幫扶相結合、開發式幫扶與保障性措施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外部幫扶與群衆主體相結合等原則,明确了監測對象、監測範圍和監測程式,确定了産業幫扶、就業幫扶、綜合保障、扶智扶志以及其他創新幫扶等舉措,為鞏固脫貧成果、確定高品質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提供保障。
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就已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擺在了突出地位。該《規劃》着眼推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标,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聚焦了方向,部署了新任務,同時配套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行動計劃,側重解決農民生活性公共服務問題。2020年中央一号檔案進一步對标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任務,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闆的細化安排。
何秀榮梳理道,檔案對道路、電網、通訊、供水、人居環境等農村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社保、文化、生态等公共服務作出具體要求,并在财政、用地、人才、科技等方面給予保障安排。
截至2020年6月,按照現行标準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了全面解決,八成以上的農村人口喝上了自來水;全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實作住房安全有保障。截至2020年8月,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5%;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寫90%以上行政村。截至2020年9月,農村通光纖和4G覆寫已達到98%以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2020年實作國内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個人所得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務,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名額。
韓長賦就2020年中央一号檔案細則答記者問時指出,保持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勢頭不減弱、趨勢不逆轉,才能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讓農民群衆在小康之年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目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農民增收形勢不容樂觀,必須主動作為,多管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對此,檔案主要着眼兩大方面,一是以打赢脫貧攻堅戰為目标聚焦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堅持精準扶貧,在普遍實作‘兩不愁’基礎上,全面解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確定剩餘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二是在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同時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主要措施包括穩定糧豬生産,加快現代農業設施建設,發展富民鄉村産業,穩定農民工就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合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産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檔案重點指出,支援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産業鍊,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産業鍊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争力的産業叢集,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各類産業園及農村“雙創”基地,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将小農戶融入農業産業鍊。同時繼續優化農業結構, 打造地方知名農産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産品供給。
穩住農民工就業對穩定農民增收至關重要。對此,檔案提出要加大農民工穩崗工作力度,落實根治欠薪各項舉措,確定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要實施家政服務、養老護理、醫院看護、餐飲烹饪、電子商務等技能教育訓練,鼓勵地方設立鄉村保潔員、水管員、護路員、生态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
“目前來看,2020年中央一号檔案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的政策成效顯著。”劉合光介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比上年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增長速度連續11年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與此同時,鄉村産業持續呈現良好發展态勢。農産品加工業持續發展,營業收入超過23.5萬億元, 比上年增加1.5萬億元;鄉村特色産業加快發展,湧現了一批“鄉字号”“土字号”特色産品,培育了34個産值超100億元的優勢特色産業叢集;鄉村休閑旅遊業恢複發展, 直接帶動吸納就業人數1200萬, 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農村創業創新持續推進,返鄉創業人員首次超過1000萬,帶動農村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産業融合水準穩步提升,全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達9萬家,各地建設農産品加工園1600多個。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台了一系列超正常政策舉措,建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4月發表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中指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作《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标。
如期高品質打赢脫貧攻堅戰, 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乃至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迹。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李瑞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扶貧成效引起全世界範圍的熱烈、廣泛關注,有不少國際著名人士從中國共産黨及中國政府在脫貧問題上的責任擔當、“精準扶貧”的理念與實踐中,肯定了中國減貧治理對世界發展的巨大貢獻。
李瑞琴介紹,有外媒在報道中将中國的扶貧事業置于全球範圍加以考量,通過一組組資料,生動彰顯出中國在反貧困方面取得的曆史性成就。
也有外媒指出,“中國将消除貧困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标, 并為實作這一目标制定了明确的時間表,不斷尋求減貧領域的靈活政策。世界銀行釋出資料顯示,中國在減少世界貧困方面的貢獻已超過70%。中國的扶貧成效在規模和時間上都是空前的,在人類曆史上從未看到有那麼多人擺脫了極端貧困。中國消除貧困的模式和經驗為世界提供了解決全球性減貧問題的‘中國版’。”
平穩過渡有效銜接,書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檔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對外釋出。
“與往年相比,今年一号檔案的出台有三個新背景。”何秀榮說,一是作為“十四五”規劃起步之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二是我國如期打赢脫貧攻堅戰,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是我國正處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建構新發展格局,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推進各項工作。
何秀榮進一步指出,2021年中央一号檔案的重大意義在于承前啟後,指明了從前一個戰略階段進入新一個戰略階段的定位和中心任務,争取取得農業農村現代化重要進展。為此,檔案立足目前、着眼長遠,着重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大方面作出部署。同時,在政策層面也更強調制度化和“長牙齒”的硬舉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可以說,2021年中央一号檔案是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三農”問題若幹決議精神的全面落實,強化了工作的可操作性。
針對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檔案就“如何實作”展開了細化部署。如今,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國内外各種風險挑戰背景下,迫切需要統籌發展,夯實穩住農業基本盤,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顯得尤為重要。
“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既不完整,也無法全面實作。”蘇保忠說,2021年中央一号檔案的鮮明主題就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首先,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可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推進産業更新, 實作農業生産效益最大化,確定國家糧食安全。其次,通過農業現代化,可以有效提升種糧農民收入, 進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終實作共同富裕。第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利于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任務。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資訊化同步發展, 是新時代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題中應有之義與内在要求。
檔案圍繞現代化這一關鍵詞, 具體提出如下改革側重點:一是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二是打好種業翻身仗;三是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四是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五是建構現代鄉村産業體系;六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七是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劉合光認為,這些政策背後都有其深刻含義和意圖。第一項強調保障供給安全,即通過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的供給保障能力有效保障農産品供給安全,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發揮好農業“壓艙石”的作用。第二及第三項強調糧食安全,即抓住種子和耕地這兩個要害,保護好農業的“晶片”和糧食生産的“命根子”,從基礎上確定國家糧食安全,把控好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命脈。第四項強調發揮科技創新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中的核心作用,其意圖在于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為農業走好現代化征程提供現代化物質裝備支撐。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引擎, 物質裝備是農業現代化提檔更新必備的物質條件,隻有擁有雄厚的科技動力和物質裝備條件,農業現代化才能穩步快步邁進。第五項和第七項指明建構現代農業的三大體系,即現代化的産業體系、生産體系和經營體系。第六項要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強調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進一步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農業生産上貫徹落實,為保障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促進農業高品質發展奠定綠色發展基礎。
“特别是在建構體系方面,檔案提出了一系列統籌安排,要求實施種業發展戰略,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強化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建構現代鄉村産業體系,打造農業全産業鍊,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業産業強鎮、優勢特色産業叢集;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适度規模經營。”蘇保忠說。
針對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檔案同樣就“如何實施”提出了具體要求。蘇保忠梳理道,檔案重點圍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在行動理念上要求堅持科學謀劃和分類指導。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中,要精心繪制藍圖,建設美麗鄉村;要因地制宜, 展現鄉村特色,保留鄉村風貌;要按照不同農村功能合理布局,分類指導。二是在行動重點上明确強調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作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覆寫到村,延伸到戶;要着力實施道路暢通、供水保障、清能建設、數字鄉村建設以及村級綜合服務系列工程,提升村莊基礎設施便利性,讓農民能享受到和城市大體相當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三是在行動方向上突出了縣域内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要通過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經濟帶動能力,提升縣城的輻射能力和服務水準;要加快推進小城鎮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其連接配接城鄉的優勢;要通過培育支柱産業和鼓勵創新創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升就業吸納能力,進而促進縣域城鄉融合。四是在行動機制上強調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協同推動作用。通過加大公共投入, 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發揮其激活農民内生動力的先天優勢;發動社會各方力量, 凝聚推進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特别是在改革程序中承前啟後的特殊節點,實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無疑是關鍵的階段性任務。何秀榮認為,“ 有效銜接” 有兩層含義。一是鞏固,其核心是不能出現規模性返貧。這對于“三區三州” 等原深度貧困地區壓力較大,之前有些适用于戰役式的短期性措施和做法在新發展階段不再适用,而且外部産業環境變化也會給這些脫貧地區帶來新挑戰。二是拓展, 即脫貧地區的鄉村工作要擴面、提升,要從原來以收入為核心的脫貧工作擴充到産業、農村基本公共設施、社會治理、生态環境等鄉村振興全領域。
是以,政策發力也主要緊扣以上兩個方面。何秀榮說,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方面,檔案設立五年過渡期,逐漸實作由集中資源支援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曆史性轉移;健全防止返貧動态監測和幫扶機制,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态監測,開發式幫扶和民政救助等社會保障手段多管齊下;持續加大就業和産業扶持力度,在脫貧地區重點建設一批區域性和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持續做好對接市場、勞務輸出、以工代赈等工作。在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方面,發力重點是在黨的上司下有效發展産業和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确定一批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集中支援,尤其是繼續完善脫貧地區移民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産業園區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作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
“在打赢脫貧攻堅戰、實作全面小康後,‘三農’工作邁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蘇保忠認為,一方面,要做好全面小康前後消除絕對貧困與緩解相對貧困之間的工作銜接;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三農”的突出短闆。雖然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意味着改革取得了關鍵成效,但依舊要認清“曆史欠賬”及其對實作鄉村振興戰略目标的影響。是以,“三農”工作還要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上下功夫。
何秀榮表示,目前,在2021年中央一号檔案指引下的一系列改革實踐,圍繞補齊農業農村短闆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等關鍵方面,将緻力建構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兩高、兩宜、兩富”新格局,對整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起到了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具有開好局、起好步的深遠影響。
一步接一步,步履堅實,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偉業接續向前。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的正式釋出,我國未來五年以及到2035年的“三農”圖景愈加清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張菀航 耿瑞蝶)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