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座遼代契丹貴族婦女墓葬出土了山水和花鳥兩幅卷軸,其中一幅山水即是備受學界關注的《深山會棋圖》。《深山會棋圖》是目前發現的最為可靠的早期立軸山水畫作品,其山水畫面貌接近于五代北宋初期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中原山水畫風格。
日前,這幅《深山會棋圖》在遼甯省博物館開年大展“江山如畫——遼甯省博物館藏中國古代立軸山水畫展”上展出,與之一同呈現的還有宋代馬遠《松壽圖》、元代佚名《扁舟傲睨圖》、明代沈周《魏園雅集圖》、明代唐寅《茅屋蒲團圖》等共66件館藏精品立軸山水畫。

展覽現場
立軸山水畫不同于手卷山水畫逐段展開的欣賞方式,觀者面對立軸畫面會豁然開闊,在縱觀全景之下,随着視線“穿遊”于各色景緻之間,身臨其境般地在山水畫的世界中感受生命的和諧暢達。
遼代 佚名 深山會棋圖
此次展出的立軸山水畫中其中的一幅山水畫,備受學界注意。該畫系青綠重彩,色澤鮮豔如新。其上部繪峭峰陡起,又有白雲掩映其間;中部山崖間有松林樓閣,樓閣前方繪褒衣博帶的兩人正于臨崖空地上對坐圍棋,另有一童仆在旁侍候;山崖下方有一隧道,前方辟門,門外又有一寬袍大袖、頭着高冠的人策杖向隧道方向走去,後面跟着一前一後兩個童仆,前者背負一物,似為酒葫蘆,後者負一琴囊。整個畫面給人一種超然世外的感覺。
由于畫中既無作者名款又無收藏印鑒,考古工作者依兩幅畫的題材種類籠統稱之為“ 山水” 和“ 花鳥”,自然是出于一種穩妥的考圖慮。但就這幅山水而言,顯然非同一般描繪自然的畫作,有關專家根據畫中人物活動将其定名為《深山會棋圖》。
遼代 佚名 深山會棋圖(局部)
關于這幅畫的主題、風格、年代以及作者族屬等問題,楊仁恺認為此作于建築物畫法上有北宋李成“仰畫飛檐” 的特征,樹木畫法又與五代時江南的董源、巨然的特點一緻,崖石效法與南唐衛賢《高士圖》相類,而落筆又有堅重之性,其創作年代當在遼太宗會同三年至穆宗應曆十八年,即公元940年至968 年前後,表現的是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山林隐逸”清趣。此外,鈴木敬認為畫中建築物是一座寺院。李清泉則提出,會棋人後部描繪的是一所帶有廊庑的深宅大院,現藏波士頓美術館的《文姬歸漢圖》等宋人作品中描繪的漢式宅院建築,皆是這類形制。
宋代 馬遠 松壽圖
元代 佚名 扁舟傲睨圖
從《論語》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開始,中國人對山水寄予了豐富的情感。山水之樂,是平淡天真的雅逸情緻;山水之樂,是人們心靈中桃花源的向往;山水之樂,是“天人合一”的冷靜直覺。古人以詩言志,卻在畫中流露真性情,是以山水畫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重要藝術載體。中國山水畫自五代宋初成熟完善以來,逐漸成為中國畫的最主要宗脈。
明代 沈周 魏園雅集圖
明代 文伯仁 松泉逸士圖
明代 項聖谟 林下清談圖
明代 戴進 溪堂詩意圖
明代 唐寅 茅屋蒲團圖
此次展覽,明清時期的書畫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明代戴進的《溪堂詩意圖》、明代呂紀《桃林聚禽圖》、明代沈周的《魏園雅集圖》、明代唐寅的《茅屋蒲團圖》、明代文伯仁的《松風高士圖》、明代項聖谟的《林下清談圖》、明代藍瑛《山閣延秋圖》、清代王原祁《 仿黃公望山水圖》、清代王翚《仿古四季圖屏》(4件)、清代吳曆的《南嶽松雲圖》、清代梅清的《望天都峰圖》、清代石濤的《孤舟臨瀑圖》等。
清代 董邦達 霭山邨郭圖
清代 王原祁 山中早春圖
清代 佚名 青岩雅閣圖
清代 沈宗骞 名山讀書圖
清代 戴熙 虛堂樂志圖
清代 潘澂 溪山讀書圖
清代 文點 停舟話舊圖
遼甯省博物館豐富的古代繪畫藏品是遼甯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主辦方介紹” 此次我們擇選館藏精品古代立軸山水畫聚集一展,展示古代立軸山水畫的獨特藝術内涵和魅力。通過該展覽,我們感覺山水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進一步體會到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宇宙觀。”
據悉,此次展覽将展至2022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