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孫殿英更瘋狂,1945年清東陵再遭大劫,真相觸目驚心

1.

1928年7月2日,國民黨第六集團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以演習為名,秘密盜挖清東陵慈禧墓和乾隆墓,帶走大量金銀财寶,揚長而去,一時全國輿論嘩然,最終,孫殿英經高人指點,破财消災,東陵盜寶案不了了之。

誓言“此仇不報,非愛新覺羅子孫”的天津寓公、末代皇帝溥儀最終也隻能畫了一幅《殺孫殿英圖》來安慰自己。

孫殿英發了大财,各路軍閥、土匪眼饞的要命,對清東陵虎視眈眈,在國民政府的守護下,才沒有發生意外。

比孫殿英更瘋狂,1945年清東陵再遭大劫,真相觸目驚心

1934年,溥儀在日本的扶持下,當上了“僞滿洲國”的皇帝,為籠絡溥儀,日本關東軍強行進駐東陵,劃歸“滿洲國”熱河省管轄,在這裡設立東陵地區管理處,并借機在這裡建立“大日本駐馬蘭峪領事館”,名義上替溥儀看守祖宗陵寝,其實,日本人對清東陵珍寶垂涎已久,這麼大張旗鼓的動作隻不過是他們擴大地盤,伺機南下的幌子而已。

東陵辦事處警察署設立護陵警察數十人,負責維修、保護,防火防盜,輪流守護清東陵,時間來到1945年,日本投降,鬼子走了,僞警察散了,清東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無人管理狀态,遵化、薊縣、興隆被國民黨占領,農村地區則由我冀東軍區管理,國民黨發動内戰,冀東軍區主力部隊開進東北,清東陵的守衛隻能依靠臨時拼湊起來的民兵、公安助理(相當于治安員),一些百姓在這裡砍伐樹木、毀壞建築,膽子大的則開始觊觎陵寝之下的寶藏。

比孫殿英更瘋狂,1945年清東陵再遭大劫,真相觸目驚心

2.

土匪王紹義是興隆縣三撥子附近黃松峪人,年輕時修過陵,20歲跟着楊占山、馬福田兩個土匪頭子打家劫舍,後來,對東陵珍寶垂涎三尺馬福田被孫殿英打跑了,王紹儀則帶着小股土匪在三個縣的結合地帶流竄,抗戰爆發後,40多歲的王紹儀就結束了綠林生活,帶着兒子種地為生,農閑時就彈棉花掙個零花錢,日本投降後,當年跟着馬福田挖東陵沒有成功的王紹義,看到無人看守的大寶藏,又開始蠢蠢欲動。

王紹義知道僅憑一己之力無濟于事,必須找幫手,于是他找來了既當過土匪、還幹過僞警察,現在混進民兵隊伍的楊芝草一起幹,兩人一拍即合,楊芝草又把裕大村副村長賈正國、冀東分區薊遵興聯合縣八區公安助理國正(原名趙連江)、村助理繼新拉進團夥,呼朋喚友,很快組成了幾十人的盜墓團隊,最後一個關鍵人物是向導關增會,此人知道地宮的入口。

1945年9月23日是馬蘭峪鎮的集市,一夥人借機進入了埋葬鹹豐帝和皇後薩克達氏的定陵,将金銀财寶一掃而光,嘗到甜頭的一夥人緊接着又打開了定東陵的兩座陵寝,慈禧墓早被孫殿英盜了,王紹義等人就把慈安的陵寝挖了,順手把定陵和定東陵之間的5個皇妃陵墓一塊掘了,然後,又把孝莊皇太後的孝東陵也給挖了。

為防止事情敗露,王紹義等人買通了冀東軍分區十五分區敵工部長張盡忠,此人心狠手辣,胃口極大,根本看不起王紹義這些人雞鳴狗盜式的盜墓方式,他把薊遵興聯合縣八區八區區長介儒拉進來,招來大批熟悉陵寝地宮的人,明火執仗的瘋狂盜掘,從幾十人的小打小鬧變成了上千人的集體犯罪。

每次盜墓,都在陵寝周圍五裡外布設崗哨,派民兵持槍警戒,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清東陵除了孝陵之外,其他的全部被挖了一遍,孝陵之是以能逃過一劫,據民間傳說順治帝在五台山出家,這裡的地宮隻埋了一雙鞋和一把扇子。

比孫殿英更瘋狂,1945年清東陵再遭大劫,真相觸目驚心

3.

清東陵的瘋狂盜掘行為很快驚動了薊遵興聯合縣薊縣警察局,1946年1月,局長雲光開始着手調查,軍統特務張樹廷得到消息後立即上報,國民黨中央社借題發揮,栽贓陷害,誣陷我冀東軍區盜竊清東陵,大肆宣傳。

盜墓被曝光後,引起社會震動,盜墓賊們一哄而散,楊芝草和他雇傭的向導關增會第一個落網,被槍決,王紹義攜槍逃脫,6年後被抓獲,判處死刑,1951年3月21日被槍決,最難對付的是張盡忠,1946年,經過多方打探,軍統特務得知他的行蹤,在唐山一個小煤礦将其抓獲,1948年,張盡忠在北平地方法院看守所病死,賈正國等6名主犯也逐一被捉拿歸案,1946年2月1日,農曆大年三十,6名主犯被執行槍決。

至此,清東陵盜竊案應該畫上句号了,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還沒有答案,被盜走的珍寶都去了哪裡?

多年之後,主導這次盜寶案偵查的雲光撰寫了回憶文章,回憶錄東陵被盜掘後的慘狀,同治皇帝和皇後阿魯特氏的惠陵地宮裡,同治皇帝屍骨隻剩一把骨頭,皇後屍身沒有腐爛,但是衣服被扒光,趴在棺内,腹部被剖開,腸子流了出來,有傳言皇後是吞金而死的。

由于參與人數衆多,為了追回文物,當時的原則是首惡必抓,脅從不咎,從犯隻要交出贓物就不再追究。為達到震懾作用,在槍斃6名主犯時,讓十多個從犯陪着。

經過追查,從盜墓分子那裡共收繳黃金5斤14兩(當時16兩為一斤),還有金戒指、小金塔、翠頭飾、鼻煙壺、翡翠、瑪瑙、玉石等,大約半臉盆,珍珠有一茶盤,這些隻是冰山一角,絕大部分的珠寶文物已經被倒賣,不知所蹤。

這次案件中出了一個漏網之魚,盜墓分子張森交出部分文物後蒙混過關,随後偷偷帶着一些文物到北平兜售,被軍統抓住後立即招供,張盡忠被抓就是他提供的情報。

槍口餘生的張森賊心不改,1949年,他又糾集一幫人潛入清東陵偷竊,清東陵再遭劫難,解放後,張森被依法處理。

比孫殿英更瘋狂,1945年清東陵再遭大劫,真相觸目驚心

4.

首犯王紹義和張盡忠獲利最多,王紹義供述他共分得一百多件,都在逃亡路上賣了,其中一件康熙的鼻煙壺,在集市上才換了2鬥玉米,一件玉如意換了5鬥玉米。

這些盜墓者多數對不懂文物,也不知道價值幾何,家裡等米下鍋,很多人都仨瓜倆棗被古董商騙取了,劉維廉分了一頂金鳳冠,最後被他砸扁當黃金賣了。

軍統特務張樹廷交代,在張盡忠處查獲十餘件文物,其中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條一尺多長的金龍,拿在手裡全身會動,像活的一樣,是從康熙的景陵盜出來的,被軍統沒收了。

軍統成立“平津唐軍警憲聯合組織”負責追繳珍寶,戴笠親自到北平指導,共收繳了800多件文物,被北平市民政局長馬漢三和民政局軍事科長李效愚等人瓜分了,後來東窗事發,馬漢三被處死,李效愚判刑,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法院判處死刑,而這些案件中提到的文物隻是清東陵丢失文物中的九牛之一毛而已。

解放後,張樹廷改名換姓,潛伏在遵化縣五區劉備寨村,用挑擔賣雜貨掩護身份,被識破後抓捕歸案,被執行槍決。

清東陵二次被盜參與人數達到上千人,凡是參與者幾乎人人有份,由此可見數量驚人,在那個年代,活人吃口飯都困難,誰還有心思盡心追文物呢!

最終,清東陵的珍寶就此散落,不知所蹤,隻留下地面建築和空蕩蕩的墓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