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中旬,新四軍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三支隊七團奉上級指令,拔除日僞軍設在附近的一顆毒瘤——桑墟據點。
駐守在該據點的敵人是僞軍第三大隊,他們在桑墟修築了極為堅固的工事:壕溝有四米多深,四座城堡用暗道連通起來,還有隐匿其間的夾牆和暗道。
在據點内外,敵人還安排了不少兵力和輕重武器,号稱是“新四軍攻不破的要塞”。
為了拔除這個據點,七團團長宋耀南(又名宋光璧)在戰前派人對敵人的兵力和火力分布做了深入偵察,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

考慮到周邊不少敵據點可能向桑墟增援,宋耀南采用了我軍用得最為得心應手的“圍點打援”戰術,由一部兵力強攻桑墟據點,另一部兵力則在外圍負責打援。
戰鬥打響後,沐城、海州等地的日僞軍果然聞風而動,但都被我打援部隊英勇擊退。
這樣一來,桑墟據點被我軍重重包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但新四軍也很難在短時間内攻克敵據點,關鍵就在于沒有對付敵人堅固工事的攻堅武器。
當時我軍大多土槍土炮,很多戰士由于子彈不夠用,竟隻能折些樹枝塞在子彈袋内,以此迷惑敵人。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對付被敵人吹噓為“堅不可摧”的桑墟據點,困難是非常大的。
既然強攻不能奏效,就隻能走智取的路子了。然而,對于如何智取,衆人反複思量,卻遲遲沒能找到可行的辦法。這讓團長宋耀南和各級幹部都焦慮不已。
這天下午,三支隊參謀長王通吾到附近聯絡兄弟部隊,回來時發現路旁扔着一條臭氣熏天的死狗,還有不少蒼蠅叮在上面,發出一陣嗡嗡聲,不由得直犯惡心。
他走着走着,又陸續發現第二條、第三條死狗,問了村裡的群衆才知道,周邊的各村都有不少這樣的死狗。
原來,新四軍為了打擊日僞軍,不得不經常在夜間行軍作戰,可是當他們經過時,村裡的狗一聽到動靜就叫喚,常常使得新四軍的行動被暴露,有時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
老百姓個個都盼着新四軍打敗日寇,覺悟都很高,為了幫助新四軍,紛紛主動将村裡的狗打死,其中不少野狗就被棄之荒野。
王通吾在被群衆支援抗日的舉動深深感動的同時,不禁突發奇想:既然死狗的氣味如此惡臭難聞,為何不用它們來對付敵人呢?
想到這裡,他一路小跑着回到團指揮所,向宋耀南獻上一條破敵之計:發動周邊群衆打狗獻狗,在桑墟據點周圍擺上一個“臭狗陣”,讓據點内的敵人不戰而降!
“好主意,太妙了!”宋耀南聽罷拍案叫絕,立即命人實施這個辦法。
我軍充分發揮擅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将周邊各村鎮的群衆都發動起來,竟在短短14個小時之内,就籌集到了1000多條狗。
接着,王通吾指揮戰士們将這些狗處理成肉塊,在火力掩護下,趁夜暗之時堆積到桑墟據點四周的壕溝邊。
第二天一大早,敵人醒來爬上碉堡一看,頓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隻見據點周圍的溝坎裡堆積着上千條死狗分割出的上萬個肉塊,到處血肉模糊。
一開始,敵人面對這個怪陣隻是覺得好笑,紛紛嘲諷道:早知道新四軍這麼好心,送來這麼狗肉,頭天晚上就不用打槍了,直接放他們進來就行了。
可是時間一長,他們越來越覺得不對勁,紛紛捂着鼻子大聲抱怨起來。
原來,當時正是盛夏時節,狗肉塊經過烈日的長時間暴曬,逐漸腐爛,而且發出刺鼻難聞的惡臭氣味,讓僞軍士兵們根本不敢張嘴呼吸。
更讓敵人崩潰的是,狗肉塊經過大批蒼蠅的“親密接觸”,生出密密麻麻、不計其數的蛆來。這些蛆爬出狗肉堆,爬進了敵據點内,在他們的房屋内、床鋪上、院子裡,幾乎遍地皆是。
後來蛆多到了什麼地步呢?僞軍在廚房裡做飯或吃飯時,房梁上的蛆蟲就不時掉進他們的鍋裡、碗裡。
僞軍無奈,不得不在大熱天裡緊閉門窗,還要随時用手帕、毛巾捂嘴掩鼻防惡臭,生起火堆“火攻”蛆和蠅,卻根本無濟于事。
僞軍被這個奇特的“臭狗陣”折磨得苦不堪言,個個無精打采、面黃肌瘦,最終隻能全部逃出據點,主動向新四軍繳械投降。
桑墟這個由敵人苦心經營多年的頑固據點,就這樣被王通吾突發奇想琢磨出來的“臭狗陣”輕松拔除了,成為軍史上一個極為罕見的非典型戰例。
參考史料:《新四軍征戰紀實》、《新四軍回憶史料》、《長江作戰:新四軍抗戰紀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