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四軍中的超級師,兵力37000,師長一建議奠定自己第三大将地位

解放戰争初期,國軍中有一個超級軍,這就是鐘松任軍長的第36軍,當時該軍下轄5個師,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7萬多人,和一個兵團的規模差不多。同時期,新四軍中也有一個超級師,該師開赴東北作戰時,其兵力之雄厚連杜聿明都深感吃驚。該師師長更是憑借一個重要建議奠定了他第三大将的地位。

新四軍中的超級師,兵力37000,師長一建議奠定自己第三大将地位

這個超級師就是新四軍第三師。該師的前身是八路軍115師344旅,1940年5月,時任八路軍第2縱隊政委的黃克誠率領第344旅、新2旅共5個團約12000餘人,由冀魯豫根據地南下,支援新四軍。三個月後,這支部隊與活躍在皖東北地區的新四軍蘇魯豫支隊合并,改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委。

皖南事變發生後不久,第5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全師下轄三個旅,總兵力兩萬多人。在接下來的4年多時間裡,黃克誠帶領第3師多次和日僞軍作戰,累計斃傷敵軍6萬多人,并建立了蘇北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後,黃克誠敏銳地意識到了東北重要的戰略地位,并以個人名義給中央去電,建議立即派十萬人左右的部隊去東北,建立戰略根據地。

新四軍中的超級師,兵力37000,師長一建議奠定自己第三大将地位

黃克誠的這個建議在當時極具前瞻性,充分顯示了他異于常人的戰略眼光。上級很快采納了黃克誠的這個建議,開始從各個解放區抽調精兵強将開赴東北,并組建了東北民主自治軍。不久後杜聿明率領兩個軍的兵力來到東北,敵我雙方為争奪這個戰略要地展開了血戰。戰争爆發初期,我軍一再失利,主要原因就在于武器彈藥嚴重不足。

也許有朋友會問,我軍開進東北的部隊難道就沒有攜帶槍支彈藥嗎?還真沒有。究其原因,曾克林應該負不小的責任。曾克林是我軍挺進東北的第一人,他入關的時候隻帶了兩個團的兵力,到沈陽的時候已經發展到了九萬餘人,沿途還接收了不少日軍遺留的軍火庫。不久後他給上級發電,稱後續入關的部隊不需要帶武器彈藥,因為東北遍地都是武器,随時可以補充。

新四軍中的超級師,兵力37000,師長一建議奠定自己第三大将地位

當時抗戰剛勝利,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武器彈藥都不是很充足。聽了曾克林的建議後,後續入關的部隊就把槍支彈藥留在了老區,空手開進了東北。然而這些部隊來到東北後,發現情況并不像曾克林說得這麼樂觀。東北日軍遺留的武器彈藥是不少,但都被蘇聯紅軍拿走了,根本就不給我們用。部隊沒有槍怎麼打仗呢?林無奈之下,隻能派人向曾克林借槍,但也隻解決了部分問題。

由于槍支彈藥嚴重不足,加上杜聿明帶領的部隊又是國軍精銳,是以戰争初期,東北民主聯軍接連失利。1945年11月24日,杜聿明率部進攻錦州,東北民主聯軍經過苦戰沒能打退敵人的進攻,被迫撤退,敵人在身後緊追不舍,妄圖圍殲我軍主力。25日,國民黨13軍第89師追到千家寨一帶時突然遭到我軍一支生力軍的兇狠阻擊,很快就丢了陣地并狼狽敗退。

新四軍中的超級師,兵力37000,師長一建議奠定自己第三大将地位

當杜聿明得知在千家寨一帶阻擊的我軍部隊隻有一個師的兵力後,并沒有太在意,他認為一個師最多隻有一萬多人,肯定擋不住13軍的攻擊。不料情報部門回報過來的消息令他大吃一驚,在千家寨一帶的新四軍第3師下轄4個旅三個獨立團,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37000多人,比他手中第13軍的總兵力還要多。而且黃克誠從江南出發時,堅持帶了全部的武器,第三師不僅滿員還齊裝,成了林手中最為依賴的一支強大力量。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黃克誠被授予大将軍銜,排名還在陳赓之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