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折?

康熙駕崩,老四胤禛在一片質疑聲中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位,登基之後的胤禛在承受非議的同時,還要面對國庫空虛,日漸疲軟的大清朝,于是雍正帝在登基之後,想出了一系列的舉措來扭轉弊政,而無論如何扭轉,都需要有得力的幹将來負責,而眼下的這些大臣們,基本上都是康熙朝留下來的,而這些前朝遺老們,對雍正的并不怎麼心服,畢竟雍正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康熙讓他追讨國庫借款一案,在當時惹出了不小的麻煩,也正因如此,雍正在大臣們中并沒有多少好感度,是以,選拔人才,選拔一些可以為自己效力,站在自己身後的大臣,是雍正更為首要的一件事。是以,雍正對第一次科舉考試非常的重視。不僅自己親自出考題,更是親自欽定了主考和副主考人選,可誰曾想到,如此重視的科舉,竟然出現了科場舞弊的事情,關鍵這犯案者竟然還是自己欽定的主考官張廷璐。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折?

這下,可是将雍正給氣的夠嗆,科舉考試是選拔人才的大事,可偏偏作為主考官的張廷璐竟然犯案,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張廷璐依律理應該斬。有人說,這個案子未必有那麼簡單,可為啥就偏偏殺張廷璐一人呢?其實,雍正早就知道這事兒不簡單,考題是雍正自己親自定的,可為啥偏偏如此保密的事情,還能洩露出去。張廷璐隻是一個主考官,肯定沒有這個能力,有偷看考題的人必定是雍正身邊的人,是誰?是八爺?還是弘時?但有一點,無論是誰,雍正剛登基,在此時此刻都不能揪出背後的大老虎。是以,隻好将張廷璐作為主要案犯,也可以說是讓張廷璐背鍋了。

那麼斬殺張廷璐,雍正為啥要等張廷玉的奏折?

雍正等着張廷玉的奏折,既是在幫自己,也是在幫張廷玉。

“科場舞弊案”的爆發,險些讓雍正的計劃徹底破滅。

實際上,雍正對于這次科舉是極為看重的,除了這是雍正登基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這個原因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雍正非常迫切的希望通過這次考試,為國家選拔新的人才,為整個官僚隊伍注入新鮮血液,進而不斷擴大自己的支援力量,使得新政能夠更好的推行。

然而,考題提前被洩露,無疑便會讓雍正的這一計劃和目标無法達成,可身為正主考官的張廷璐為怕牽連自己,卻選擇知情不報,若不是李绂在李衛的幫助下勘破“科場舞弊案件”,那麼結果将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進而對此後雍正的施政以及新政的推行都将産生極為負面的影響。是以,雍正的憤恨之情可想而知。

盡管後來經過徹查,發現張廷璐與考題洩露并無關聯,他隻是私自夾帶了幾名“關系戶”進入考場,但是如此惡劣的事件已然發生,身為主考的張廷璐隻能承擔這次“科場舞弊案件”的全部責任。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折?

隻不過,令雍正沒有想到的是,在八阿哥胤禩的人的串聯之下,朝堂上卻充斥着對張廷璐以及此前深陷“山西藩庫弊案”的諾敏的保奏之聲,可即便是如此,雍正也依然非常堅決的要将這二人處死。

首先,雍正非常清楚,朝臣們異口同聲的上疏力保諾敏和張廷璐,背後一定有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暗示和串聯,其目的就是為了讓雍正顔面盡失,下不來台,是以雍正必然不會讓八阿哥胤禩等人的陰謀得逞。

其次,雍正剛登基不久,此時面臨着的是内憂外患的政治局面,他也需要在朝臣中迅速的建立自己的威信,維系朝堂的安定,才能應對當下的危機,是以“殺人立威”就此成為了必然。

再次,諾敏背後牽扯到隆科多,張廷璐背後又牽扯到八阿哥胤禩,還有張廷玉,如果不加以處置,無疑是在朝堂上樹立了“保護傘”和“護身符”,那麼必然是皇權威信的降低以及幾位朝中骨幹重臣的威望提升,這也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折?

然而,雍正此時最為在乎的便是張廷玉的感受。

在此之前,盡管雍正是在十三阿哥胤祥帶兵勤王的保駕護航之下,順利登上皇位的,可在整個過程中,張廷玉也是有着巨大貢獻的。正是他堅決而堅定的執行了康熙生前的一系列安排,并且采取了有效措施穩定暢春園的局面,控制住了衆位皇子,進而給胤祥奪取豐台大營兵權争取到了時間,張廷玉可謂是居功至偉。而在雍正登基之後,又是張廷玉等人的努力,才保證了皇權的順利交接。

是以,在雍正的内心之中,對于張廷玉除了信任與器重之外,還有的便是感恩與感激了。

如今,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玉犯下了如此大的過錯,并且雍正也急需要嚴懲張廷璐等二人,以起到殺雞儆猴、整肅超綱的目的,這不得不讓雍正對于張廷玉有着一絲愧疚所在,同時他也更加擔心會因為自己的此舉在他們這對君臣之間産生隔閡。

于是乎,雍正一直在等待,等待着張廷玉的大義滅親,他要是并不是張廷玉的刻意迎合,而是希望張廷玉真的能夠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隻有這樣,張廷玉才會真心的上疏啟奏,而雍正也才能真正的放下心來。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折?

當然,雍正的等待,實際上也是在“幫助”張廷玉保全自己。

一方面,雍正這是讓張廷玉用“自證清白”的方式,讓自己與整件事情剝離開來。

要知道,張廷璐與張廷玉無論是地位還是職級上,都相距甚遠。而如今張廷璐犯事,就給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了把柄,他們可能會以此将禍端引向張廷玉,包括張廷玉是否參與其中,張廷玉是否是整件事情的主謀,哪怕是其他官員隻為通過張廷璐而結交張廷玉,這些都将對于張廷玉産生極為惡劣的影響。

是以,雍正才會希望張廷玉用“大義滅親”的方式,以堵住外人之口,平息朝堂上的不利言論,也讓那些希望借助此時渴望與張廷玉結交的人就此死心。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折?

而另一方面,則是雍正希望張廷玉能夠以此保全自己的“名聲”。

張廷玉與張廷璐之間是有着“骨肉親情”,然而張廷璐的做法無疑是在給張廷玉抹黑,同時也是在給雍正抹黑。是以此時的張廷玉更應該做的是放下“骨肉親情”,恪守“君臣之道”,進而對外界的質疑與批判進行有力的回擊。

對于此,張廷玉起初還是有所顧忌的,但是孫嘉誠的主動勸谏反而讓張廷玉放下了心來。在事關國體與朝綱的大義面前,禦史大夫們既能達成這樣的一緻意見,也反映的是讀書人階層的主流觀點,進而讓張廷玉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後顧之憂,至少不會落得一個“罵名”所在。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折?

于是乎,張廷玉最終選擇主動上疏雍正,“大義滅親”,參奏自己的弟弟張廷璐,而雍正也終于放下了自己的擔心與顧慮,就此下定決心,對張廷璐以及同樣犯有大罪的諾敏進行了最後的審判。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着張廷玉的奏折?

最後,在這裡還要補充說明一下,這段關于張廷璐議罪處斬的劇情并不符合曆史史實。

張廷璐在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也确實是張廷玉的親弟弟,同時在雍正朝也一直是在署理學政與科舉的事務。不過他為官勤勉,政績突出,多次受到褒獎,官至禮部侍郎,并被譽為“三朝舊臣,後進楷模”,成為一代官員模範。

而他本人也不是在雍正朝為雍正所處斬,而是安然活到了乾隆朝時期,并在乾隆十年(174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可謂是壽終正寝,以善終收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