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英是北魏的名将,治軍嚴整,聰穎機敏,善于謀劃,他輔佐高祖屢破齊軍,為北魏擴充疆土數立戰功。令人驚歎的是,他曾在率軍作戰上演了這樣的一個奇謀:接到班師回朝的聖旨之後,他竟然寫信告訴敵軍自己要撤軍,讓敵軍吃盡了苦頭。
公元494年,元英奏請高祖率兵讨伐漢中的齊明帝蕭鸾。行軍到沮水之時,齊國大将蕭懿派遣梁季群等率兵兩萬前來阻擊。梁季群等以山為界,分五處建栅欄安營紮寨,居高臨下,俯視元英軍營。
主帥元英與衆将謀劃說:“齊軍駐紮分散,互不通氣,将帥沒有威望,衆兵對上怠慢,不知道聽從号令。我等假如挑選精兵,集中力量攻打其中一個軍營,其他各營必然自保,不會去救護。一旦取勝,其他軍營必然慌亂而退。”衆将紛紛表示同意。
元英把挑選出來的兵士分為三路,在夜色掩護下,從山上、水邊、陸路合力攻打梁季群的中軍大寨。一時間,人喊馬嘶,火光沖天。
梁季群派人聯絡其他三寨,指令他們掩殺元英大營,以解中軍大寨的危機。

果如元英所料,其他三寨按兵不動,坐視其敗。元英攻破中軍大寨,殺死齊軍3000多人,俘虜700餘人,活捉了梁季群。
其他營寨守将見中軍已破,就連夜拔營向南鄭(今陝西漢中市東)倉皇逃去。元英派精兵輕裝兼程急追。
蕭鸾聽到報告,就派大将姜修帶兵攔擊。姜修不能取勝,又請求蕭鸾增兵。
元英得知這個消息,便率千餘騎兵埋伏在路邊。見姜修援兵過來,元英兵分兩路,以突襲方式前後夾擊,迫使姜修援兵四散而逃。
正當元英部将興高采烈打掃戰場之時,蕭鸾增派的第二批人馬又趕到了。元英部将想不到蕭鸾義派兵前來,一個個都非常驚恐。敵衆我寡,力量懸殊,再加上連續作戰,人困馬乏,已不宜再戰。
元英見形勢不利,若不用計,則可能全軍覆沒。于是,元英鎮定自若地騎着戰馬,登上高坡,凝望着飛馳而來的齊軍,然後轉身對跟上來的衆将說着話,指指齊軍的軍旗,又指指自己的隊伍,好像在調配兵力。
齊軍本想一舉活捉元英,但見他從容不迫,毫無驚懼之色,都以為他設有埋伏,不敢輕易上前。
元英見齊軍中計,向南鄭後撤,就指揮将士迅速追擊。衆将見危險已過,都個個奮力争先,尾追齊軍,進而包圍南鄭。
在包圍南鄭期間,蕭懿多次招兵前來解圍,均被元英攔截殺敗。
雙方在南鄭城下進行多次較量。南鄭守軍倚仗兵多糧足,城池堅固,守禦器械充裕,和元英僵持了90多天。
高祖見元英為攻南鄭這座城耽擱三個多月時間,而且将士思鄉情切,已生厭戰情緒,就派使者召其立即班師回朝。
元英接到诏書,指令全體将士不得拆除營寨,安排部分精兵掩護老弱兵士先撤,自己率其他精銳斷後,以防齊軍乘機掩殺。
臨行前,元英寫了一封告别信,要人送給蕭懿,通知他自己決定撤兵。将士紛紛勸阻主帥,認為這樣不可。
元英卻對大家說:“蕭懿以為我很長時間攻不下南鄭,寫告别信是想法算計他,為了讓他引兵出城,然後設伏勝他。這樣他必不會出城掩殺。我如果不寫信就悄悄退兵,他就會斷定我是無功而退,必然趁機引兵追殺。到那時,我們非但不能逃脫,很可能是全軍覆沒……”
不出元英所料,蕭懿接到告别信,果然猶豫不決,以為元英欺騙他,讓他出城。他登上城樓,遠遠望去,元英軍營的戰旗迎風飄揚,寨門緊閉,悄然無聲。
蕭懿對謀士說:“兵書上說,兵不厭詐。他故意設疑誘我上當,不必理睬他。”元英已撤走一天了,南鄭的城門始終不敢打開。
兩天以後,蕭懿接到探子報告,才知元英果真撤兵,他氣得七竅生煙,派遣輕騎精銳日夜兼程追擊。
蕭懿追兵趕上元英後,元英親自殿後,與其他将士和蕭懿追兵展開一場激烈的厮殺。元英和諸将奮力揮動長刀砍追兵的馬腿,迫使其優勢變為劣勢,不敢再向前拼殺。
就這樣相持了四天四夜,元英估計前軍的老弱兵将已脫離了危險,這才指令殿後的将士飛身上馬,揚長而去。蕭懿追兵望着他們縱馬歸去,也不敢再追,隻得返身回南鄭票報。
元英以其超人的智謀,率領征讨大軍安全撤退,受到高祖嘉獎,被升任為安南大将軍,賜爵廣武伯。
有位近代學者評論元英:用兵能破正常,常有出人意料的高見,屢屢險中操勝券,這正是元英用兵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