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的一個豔陽天,河南招待所的一名從業人員正在陽光下翻看着最新的《人民日報》,當天版面上一則不尋常的尋人啟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尋找一名抗美援朝的英雄……”。
按啟事上說的,
這名生于1924年名叫雷寶森的戰士,原是
志願軍第26軍第78師第234團第9連班長,
曾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運動中立下特等功,
受傷後下落不明,直至戰争結束,組織急尋此人蹤迹。

他急忙趕至上司辦公室,把報紙拿給上司看。上司看完,陷入了沉默,皺着眉頭,半晌才吐出一口煙:
“你覺得這是老雷嗎?”
果然,大家讀完這篇尋人啟事,腦海裡浮現的都是那個三十歲出頭就來招待所做清潔工工作的老雷……
要說老雷到底是什麼來頭,誰也不清楚,因為自打他1952年開始來招待所工作,就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同僚們都開玩笑地稱他為悶葫蘆。隻是年紀輕輕便心甘情願做清潔工實在是少見,而且介紹人還特地囑咐過老雷身體不好,不能幹太重的活,這更是給老雷的身份更增添了一些神秘的面紗。
上司找到老雷,詢問啟事上的人是不是他,老雷沉默了一會,默默點了點頭。上司雖早有預料,但沒想到雷寶森會如此坦誠。在征得了雷寶森的同意後,火速将這個驚人的消息上報給了當地政府。
經過一系列核實,雷寶森的身份得到了證明,一直以來苦苦尋找他的李文耀軍長看到他,激動得老淚縱橫,無語凝噎。
當即授予他一級英雄的榮譽
。所有人早就以為雷寶森已經死在了殘酷的戰火中,隻是戰争結束後,一直沒有發現其遺體的消息。李文耀軍長不死心,一種說不清的直覺告訴他,雷寶森可能沒死!
原來當年雷寶森和戰友們被反殺回來的美軍逼上了七峰山,盡管我方戰士奮力抵抗,依舊是無法突出重圍,美軍的軍械十分精良,我方以寡敵衆,加之已經多日沒有補給,早已到了極限。可就是這樣,我方戰士依舊死守戰線到了最後一刻,看着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
雷寶森不甘心被敵人俘虜,于是抱着必死的決心從七峰山跳了下去。
這一跳,生死未蔔,就連組織上都給他開了追悼會
。哪知上天也不忍如此收回一個熱血的生命,距離他縱身一躍後的幾天裡,
奄奄一息的雷寶森被碰巧路過的北韓群衆發現,交由了我方的戰地醫院,這才讓雷寶森從死亡線上撿了一條命回來。
雷寶森幼年生活十分艱苦
,走上革命道路更是在意料之外。在雷寶森剛出生不久,
村裡的土地主淩強欺弱,欺侮了他的姑姑,雷寶森父親一怒之下将土地主打死
,隻能帶着一家人逃離在外。
漂泊在外鄉的日子并不好過,兩個親姐姐也無奈之下被賣給土地主做童養媳。
長年的勞作讓他的父母都不幸染上惡疾,相繼去世。小小年紀的雷寶森還不曾明白這世間是如何運作的,卻已經将人世間的苦難看了個遍。無依無靠的他,隻能輾轉在各個商鋪中做學徒,
好在他肯吃苦,幹活又利索,還能夠讨一個活計維持溫飽。
難道這就是自己的命嗎?難道自己生來就隻配永遠活在最底層嗎?雷寶森的心中逐漸浮現出諸多的疑問與不甘。他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紀,萬萬不可能就這樣向命運低頭。他想起常年為富人家擔水的父親,最後卻因為砸壞一隻水缸無法賠償,抑郁而終。多麼諷刺,這個吃人的社會。
父母手足全部迫于貧困,迫于壓迫,支離破碎。
可就算雷寶森已經超越了大多數同樣階層的人,擁有了先進思想的意識,
可是前路漫漫,沒有一個先例可以為他指路。
就在他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時,仿佛是上天的安排,一位常光顧飯店的鞋店老闆看到雷寶森有别于其他學徒的思想與抱負,很是欣賞他,開始借着來飯店吃飯的機會與他熟絡,不斷地給他講述一些雷寶森從未聽過的先進思想。
雷寶森一直混沌的思維在
“鞋老闆”
的指導下,雷寶森開始知道有一個組織叫共産黨,是為了像他一樣的貧農謀求幸福的。在與黨的信念高度一緻的情況下,
雷寶森順利成為了一名共産黨地下通訊員。
不巧,後來雷寶森的身份暴露,為了安全,他隻好帶着鞋店老闆的推薦信去山東參軍。從此開始他為國家做貢獻的生涯。
進入部隊後的雷寶森,被編入26軍78師234團3營9連,在其中擔任一名機槍手。機槍手掌握着戰場上的主要火力,是以必須要求機槍手具有不懼艱險,臨危不亂的品質,雷寶森都靠着自己強大的意志力堅持下來了,每次戰役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随着部隊參加了渡江戰役、淮海戰役等。
在小魯莊戰役中,他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依舊冷靜自持,扣動扳機殺敵,立下了三等功,也憑借着這樣顯赫的戰績,雷寶森被特批入黨。雷寶森早就已是一位久經沙場的優秀戰士,可是這卻遠不是他的高光時刻。雷寶森所創造的奇迹,還要從日後他随編奔赴北韓戰場說起。
抗美援朝戰役開始
,雷寶森所在的26軍被改編為志願軍26軍,接到上級的指令後連夜入朝。在物資充足,軍械先進的美軍部隊面前,我國的志願軍一次次地拼盡全力,在美軍看來我們的一切舉措不過是自不量力的以卵擊石,可他們沒有想到,這枚看似脆弱不堪一擊的“卵”,竟然可以突破他們層層的防線。
盡管我軍對美國軍隊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戰役,雖然每次都卓有成效,但還是輸在了物資和軍火實力上,總會被美軍反殺回來。于是,我方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發動第四次戰役,而志願軍26軍也臨危受命參與到第四次戰役的第二次防禦部署中。
1951年3月24日,雷寶森率領着一個班,9個人一同堅守在攻陷七峰山必經的高地。高地兩側都是峭壁,十分的險峻,雷寶森與戰友們死守這一條斷崖公路。守住了這條斷崖公路就阻斷了美軍的前路。
雷寶森與隊友耐心的潛伏了三天之久,都不見美方軍隊的身影,戰友有些疑慮了,但是雷寶森堅信時機未到,果然第四天美軍的身影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美方也深知這塊高地的重要性,派出了一支百人火力的戰隊,美軍的坦克浩浩蕩蕩的一路開來,見這斷崖公路沒人,更是愈加的氣勢高昂。
不曾想雷寶森早就帶着戰友埋伏在兩旁,等美軍行至埋伏圈,便一鼓作氣地沖出來對美軍進行掃射。
打了美軍一個措手不及,但是美軍很快反應過來,開始對雷寶森等人進行反擊,雷寶森帶着一個班的戰士也不甘示弱,冒着槍林彈雨努力接近敵軍的坦克,因為距離坦克越近,就越是坦克的死角。就這樣靠着一套巧妙的戰術,雷寶森與戰友們不僅躲避了炮火的襲擊,還趁機将11輛坦克全部用反坦克手雷炸翻。
這場守衛戰,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迹,雷寶森與戰友們完好無損,隻是受了些皮外傷。
可是勝利的喜悅并沒有維持多久,美軍的補給速度之快超越了我方的想象,當坦克部隊在高地全軍覆沒後,美軍立馬調遣了更多火力,前來攻破雷寶森的防線。就算雷寶森擁有高超的作戰技巧,在這樣相差懸殊的強力攻勢下,雷寶森與戰友即便奮力抵抗,最終也不能扭轉局面,隻能保留着驕傲的尊嚴,義憤的跳下懸崖。
這一跳,便是生死未蔔,與部隊失聯的開始。聽聞雷寶森墜崖的消息,部隊裡悲痛萬分,為雷寶森及他率領的一個班舉辦了葬禮,來紀念他們的英勇作為。
大家都以為雷寶森依舊跌落到了懸崖下粉身碎骨,帶着這樣巨大的悲痛,抗美援朝戰役也開始走入尾聲,在後續搬運亡者屍骨時,雷寶森所在的部隊卻無論如何都沒找到他的屍體。自此,雷寶森是否還活着的念頭,就深深紮根在李耀文的心中。
後來,康複後的雷寶森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看着重傷過後落下傷殘的身體,雷寶森猶豫了,他已經無法為祖國繼續上戰場效力,難道還要憑借着曾經的事迹,靠組織去養着嗎?雷寶森自幼家貧,他一路随着父母艱難度日,父母過世後,十幾歲的他便一個人掙紮在這個世界上。
殘酷的社會讓他練就了如同野草般頑強的意志,就算身體不如從前了,這世上也沒有絕對的困境。共産黨曾将他這個窮苦的少年拯救于水火,現如今,他不願意做任何人的累贅,即使國家願意幫助他,他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甯可把這份幫助留給比自己更有需要的人。
懷着這樣的心情,他選擇默不作聲,來到河南招待所做清潔工的工作。若不是被人認出,無法再隐瞞,這些光輝的過去可能會被他永久的封存在心裡。
就連雷寶森的子女,都是在這則尋人啟事之後,才知道了父親的光輝事迹,在這樣的影響下,他的三個子女都去做了軍人。而雷寶森也不再繼續做清潔工的工作,而是發揮自己的所長,投入到了國防教育的宣傳工作中去,用自己切身的經曆,感染更多的有志青年,讓更多的年輕人懂得珍惜現在的和平,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雷寶森是不幸的,他在戰争中損耗了自己的身體。可他又是無比幸運的,他依舊頑強地活了下來,并且回歸了黨的懷抱。雷寶森與無數個為國奉獻的英雄一樣,他們拼盡了全力,付出了青春,甚至犧牲了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讓每個中國人能夠昂首挺胸地傲立于世。
盛世已築,難道留給英雄的隻有落寞的退場嗎?不,黨和人民從來不曾忘卻過這些抛頭顱灑熱血的先輩。雷寶森也許從未想到,這麼多年,他的上級,他的組織依舊沒有放棄過尋找他的身影。就算他真的不幸殒命,那也要見到他的屍首,才肯死心。
無論多久,無論多遠,無論希望多麼渺茫,我們永遠不忘追尋一個英雄的腳步,尋找他的蹤迹。除了幸福的生活,我們唯一可以報答這些英雄的,就是永遠不要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