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敗在此一舉!一名戰士拯救全團,促成了軍史上一個巧合

1949年11月,我軍發起西南戰役後,二野第十二軍三十六師一〇八團接到上級指令:在全軍主力到達之前強渡烏江,直取江口,完成斷敵退路的任務。

當時我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宋希濂無奈之下,隻能率部敗退到烏江以西。

這一帶地勢險惡,山嶺連綿,加之有烏江作為天然屏障,對于宋希濂來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絕佳之處。

為此他在彭水至龔灘一線、寬約兩百多裡的江面上布置新的防線,企圖據險固守,阻擋我軍挺進西南的步伐。

11月18日,一〇八團将士在急行軍120裡後,終于到達了烏江防線的薄弱點——距龔灘僅10餘裡的李家灣。

成敗在此一舉!一名戰士拯救全團,促成了軍史上一個巧合

當晚,一〇八團團長餘輔坤通過審訊俘虜中得知,對岸守敵為剛移防來的正規軍一個團。

由于江面水深流急,根本無法徒涉,再加上船隻已被拖到了對岸,餘輔坤決定乘敵人對情況不熟,出其不意偷襲對岸,奪取渡船實行強渡。

次日拂曉,一〇八團隐蔽接近烏江岸邊。

團長餘輔坤一面布置全團火力,組織三營水手劃水奪船;一面指令一營、二營在渡口上下遊伺機偷渡,配合三營強攻。

上午9時許,偵察員報告,對岸渡口處有三隻小船控制在敵人手中。

成敗在此一舉!一名戰士拯救全團,促成了軍史上一個巧合

餘輔坤聽了很高興:隻要三營水手能遊過去,将這三隻小船奪過來,那麼全團渡江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與此同時,三營標明了金衆、石世喜、洪有昌等七名渡江勇士。

這七名勇士面對滔滔江水、凜然寒風,毫無畏怯之意。在餘輔坤的指揮下,冒着濃密的大霧,勇士們分成兩組采取行動。

第一組四人,但他們下水後沒遊多遠,竟被湍急的漩流卷走,失去了聯系。

随後,餘輔坤又指令第二組三人下水。這第二組的三名戰士是餘輔坤手裡的最後一張牌了,如果他們無法成功渡江,全團将陷入極為艱難的境地!

成敗在此一舉!一名戰士拯救全團,促成了軍史上一個巧合

當時一〇八團将士絕大部分來自北方,熟識水性的很少,要能夠戰勝烏江這樣險峻河流的更是鳳毛麟角。

雖說戰士們争先恐後地要求去完成任務,表現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但這次任務并非炸碉堡,沒有相當熟練的水性是不可能勝任這一艱巨任務的。

是以,這第二組三人是餘輔坤掌握的突破烏江的最後力量,成敗在此一舉!

餘輔坤望着準備下水的三名戰士,平複了一下焦慮的心情,對勇士們說:“同志們,後面的大部隊在等待着我們,能不能渡過江去,全部消滅對岸的敵人,全團就指望你們了。你們一定要回來!”

成敗在此一舉!一名戰士拯救全團,促成了軍史上一個巧合

在全團指戰員的關注之下,三名勇士再次躍入冰冷的江水中,漸漸地消失在濃霧裡。

不一會兒,江對岸響起了密集的槍聲,一〇八團将士都為勇士們捏了一把汗,餘輔坤團長一顆懸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時間一秒一分地在流逝,江邊數百雙焦慮的眼睛在濃霧重重的江面上搜尋,人們感到時間過得非常之慢。

突然,在滾滾霧氣與滔滔江水中,隐約閃出一隻小船向岸邊劃來,戰士們歡呼起來。

成敗在此一舉!一名戰士拯救全團,促成了軍史上一個巧合

原來,第二組勇士中,兩個人犧牲,僅剩石世喜一人。在戰友犧牲、敵人火力封鎖的情況下,石世喜這名戰士表現得異常沉着冷靜。

他冒着槍林彈雨,同急流、漩渦進行了一番奮鬥搏鬥,經曆了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終于遊到對岸,成功奪回了一條船!

當石世喜駕船傳回時,餘輔坤激動地緊握他的雙手說:“好樣的!在這個成敗在此一舉的關鍵時刻,是你拯救了全團!”

午後1時,在團、營火力掩護下,擔任強渡烏江的一〇八團三營八連開始登船渡江。

當天下午,一〇八團三營全部渡過烏江,并奪取了對岸渡口和要點,繳獲了一批船隻,為主力部隊渡江創造了條件。

成敗在此一舉!一名戰士拯救全團,促成了軍史上一個巧合

最終,宋希濂苦心經營的烏江防線,在解放軍西進大軍的多路強攻下被完全摧毀,敵軍全線潰敗。

這在我軍曆史上其實是一個驚人的巧合:

十四年前,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率先遣部隊沖破數十萬蔣軍的圍追堵截,終于突破烏江天險,打開了紅軍前往遵義的通道。

十四年後,劉帥的部隊(一〇八團所屬的二野正是由他任司令員)又突破了烏江天險,打開了解放軍挺進西南的通道。

可以說,石世喜這名戰士拯救了全團,在突破烏江天險中居功至偉,進而促成了軍史上這次驚人的巧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