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士為國出征,收到一件慰問品,卻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巧合

1951年3月28日,志願軍第四十七軍在軍長曹裡懷、政委李人林率領下,乘坐39列火車奔赴北韓戰場。

部隊剛抵達鴨綠江邊時,祖國人民送的一批慰問品也恰好被運到了那裡,有關部門當即給踏上征途的四十七軍将士發放慰問品,以激勵他們好好殺敵報國。

當一三九師四一六團三營九連一排戰士高安柏拿到分給他的慰問品時,卻發現了一件讓他難以置信的事,可以說是戲劇性的巧合。

這件慰問品是一個用紅色粗布手工縫制的慰問袋,除了正面的“贈給親人志願軍”七個大字之外,背面還繡有九個小字。高安柏定睛一看,這九個小字竟然是“沅陵縣郵電局張新蘭”。

看完第一眼,高安柏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連忙擦了擦眼角,仔細地看了又看,熱淚不禁奪眶而出。

沒錯,的确是“沅陵縣郵電局張新蘭”!這是母親寄來的!

戰士為國出征,收到一件慰問品,卻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巧合

沅陵縣郵電局就是高安柏入伍前的家庭住址,而張新蘭正是他母親的姓名。

戰友們看到高安柏拿着一個慰問袋淚灑當場,都感到很疑惑。當他們得知高安柏落淚的緣由時,不禁為這戲劇性的巧合而紛紛感歎:

四十七軍有數萬将士入朝,而祖國運來的慰問品多達十餘萬件,兩者的比對存在着天文數字般的可能性。

而一位母親親手縫制的慰問袋,竟跨越千山萬水,送到即将踏上戰場的親生兒子手裡,這真是母子連心、天遂人意啊!

對于高安柏來說,能在踏上北韓戰場前接到母親親手縫制的慰問袋,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義。

原因就在于,年僅17歲的高安柏能成為一名志願軍戰士,經曆了重重波折,而母親張新蘭對于他參加志願軍,心中萬分難舍,是在經曆了激烈的思想鬥争後才給予支援的。

戰士為國出征,收到一件慰問品,卻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巧合

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在報名參軍前,高安柏是湖南省沅陵縣朝陽中學的一名高中二年級學生。

1951年2月15日,當他從學校的廣播中得知北韓戰場爆發,國家号召廣大青年應征入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滿腔熱血為之沸騰,當即正定了決心:參軍,一定要去參加志願軍抗美援朝!哪怕戰死在北韓戰場也在所不惜!

然而,高安柏畢竟是一介書生,根本搞不清楚到哪裡去報名才能成為志願軍。

他急得團團轉,逢人便打聽,費盡了周折才在晚上八點多鐘得知一個頗有價值的情況——原本駐紮在湘西的解放軍第四十七軍,即将離湘北上,加入抗美援朝的部隊序列。

雖然此時夜已深,但高安柏已經連一分鐘都等不下去,決定馬上采取行動。

也不知道問了多少人,他才打聽到四十七軍有一支部隊就駐紮在沅陵城郊。

戰士為國出征,收到一件慰問品,卻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巧合

巧合的是,高安柏這個不速之客竟在部門駐地門口遇到一位部隊首長,讓他喜出望外。

當首長得知面前這個一臉稚氣的學生要求參軍時,當即告訴他:新兵已征滿,天亮後部隊就要從沅陵開拔了,現在還要很多瑣事要處理,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給高安柏處理參軍事宜,要求他另尋機會。

可是高安柏心意已決,無論如何不肯放棄,再三懇求。

首長被他軟磨硬泡無法脫身,便靈機一動,想了個辦法——出一個道代數題,如果高安柏解答不出來,就必須離開。

出乎首長意料的是,面前這個學生幾乎沒費多大力氣就破解了那道比較難的代數題。

首長又說,國家已有明文規定,為確定大學的生源,高中生參軍必須先征得所在學校的準許。

戰士為國出征,收到一件慰問品,卻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巧合

這可真讓高安柏束手無策了——此時已經快到半夜了,部隊再過七八個小時就要開拔了,又天寒地凍,更何況學校早就放寒假了,去哪兒找人呢?

然而高安柏已經鐵了心要當兵,任何難關都難不倒他!他馬上頂着風寒,直奔校長陳積華的家。

陳校長從睡夢中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但最終被高安柏的滿腔報國熱忱所打動,寫了一封同意他參軍的證明信。

高安柏灑淚告别陳校長,立即趕回部隊駐地,找那位首長辦理了簡易的入伍手續,又匆匆回家收拾東西。

當高安柏回到家中時,已經過了半夜。當母親張新蘭得知他在短短數小時内下定了參軍的決心并已經辦妥了入伍手續時,都愣在原地久久說不出話來。

戰士為國出征,收到一件慰問品,卻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巧合

雖然她從内心支援國家發出的号召,一時之間卻很難在情感上接受親生骨肉馬上要離家遠征的事實。她知道兒子此去生死未蔔,從此每天難免牽腸挂肚,畢竟兒女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個孩子啊!

可是深明大義的張新蘭在經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争之後,心中雖萬分不舍,還是對兒子的決定給予了支援。

早然她平日裡極為健談,在對高安柏說完“那你就去吧”這幾個字之後,就再也說不出話來,隻是默然無聲地為兒子準備行裝。

這是因為,她害怕自己一開口就抑制不住情感奔湧,她不希望兒子離家前隻記得母親傷心落淚的樣子!

然而事情就是這麼巧,高安柏背着行囊剛剛出門,母親為他準備的搪瓷茶杯竟從挂包上掉落在地。

戰士為國出征,收到一件慰問品,卻出現一個戲劇性的巧合

高安柏又轉身回去,打算讓母親挑幾針,幫他把茶杯縫在挂包上。

沒想到他剛一進門,就看到一向堅強能幹的母親,卻正倒在床上掩面痛哭,幾個年幼的妹妹也跟着在哭泣。

高安柏瞬間如被電擊:母親是用多麼深沉的愛在送别自己啊!

是以當高安柏在鴨綠江邊驚訝地發現,自己分到的慰問袋竟是母親親手縫制時,心中有多麼震撼!

後來,這個慰問袋陪伴着高安柏在北韓戰場上度過了三年半的征塵歲月。每當他想念親人或遇到困難時,隻要低頭看一眼随身攜帶的那個慰問袋,就會馬上從中獲得心靈上的慰藉,精神動力倍增。

在母愛的鼓舞下,這位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在北韓戰場上作戰勇敢,表現優異,曾多次榮立戰功,譜寫了戰争年代裡一曲令人感歎的母子情深之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