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争時期,紅軍隊伍中除了男戰士之外,還有不少女戰士。她們有的做後勤,有的在前線救護傷員,也有人直接拿起槍戰鬥在第一線,和敵人浴血搏殺。這其中,以紅四方面軍中的女紅軍最多,曾經編成過獨立師。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又有不少女性加入了革命隊伍。1955年授銜的時候,全軍女軍人總數将近一萬人,但被授予将軍軍銜和大校軍銜的都隻有一人。

全軍唯一的女少将是李貞。李貞是湖南浏陽人,出生于1908年,父親以給地主家當佃農為生,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日子過得很苦。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後父親得了一場大病,因為沒錢醫治,很快去世了。失去了頂梁柱,家裡的生活就更難了。李貞6歲那年,母親實在沒有辦法了,隻得将她送給了一戶姓古的人家當童養媳。
古家人對李貞十分刻薄,把她當成傭人一樣使喚,砍柴、挑水、做家務,樣樣都讓她來幹,吃了不少苦。1926年夏天,大革命的洪流湧入浏陽,李貞秘密參加了當地的婦女協會,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一年後,浏東遊擊隊成立,李貞擔任了士兵委員會委員長。當時遊擊隊的槍支十分缺乏,大部分隊員拿的都是大刀、長矛和梭镖等冷兵器。
為了搞到武器,李貞和隊長商量後決定對張家坊團防局下手,這裡的敵人擁有長短槍20多支,如果強攻的話勢必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李貞經過思考後想出了一個奇襲的辦法,遊擊隊扮成一支娶親的隊伍,李貞則披上紅蓋頭坐在花轎裡當“新娘”。這支吹吹打打的隊伍很快來到了團防局門口,就在團丁們準備像往常一樣上前敲竹杠的時候,李貞帶着大家動了手,不到半個小時就将這夥敵人給解決了。
有了武器之後的遊擊隊如虎添翼,搞得敵人坐卧不安,李貞也聲名遠揚,不久後擔任了平江縣委軍事部部長。之後李貞先後在紅六軍團和紅二方面軍中任職并跟随部隊參加了長征。長征出發前,李貞在任弼時的夫妻陳琮英的熱心撮合下,和甘泗淇走到了一起,并在1935年元旦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紅軍過草地時,李貞由于勞累過度早産,當時條件十分艱苦,缺吃少喝,這個孩子沒能保住。同時李貞因為産後沒能休息,加上傷寒病的侵襲,失去了生育能力。長征到達陝北後,李貞又參加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戰争,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授銜的時候,李貞的職務是防空軍政治部幹部部部長,最終被授予少将軍銜,他的丈夫甘泗淇則被授予上将軍銜。1990年,李貞将軍病逝,享年82歲。
全軍唯一的女大校是林月琴。林月琴是安徽金寨人,出生于1914年。在父親的影響下,林月琴很早就參加了革命,為遊擊隊站崗放哨。1930年,16歲的林月琴正式加入紅軍隊伍,先是當宣傳隊員,後來又調到紅四方面軍後勤供給部任職,期間和時任後勤供給部總經理部軍需處處長的吳先恩結婚。
1935年,林月琴跟随部隊參加長征,出任婦女工兵營營長,期間兩爬雪山,三過草地,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長征到達陝北後,林月琴進入黨校學習,他的丈夫吳先恩則參加了西路軍,渡過黃河和馬家軍作戰。由于多種原因,西路軍最終戰敗,損失慘重,有傳言吳先恩也在戰鬥中犧牲。後來經人介紹,林月琴和時任軍委後方政治部主任的羅榮桓結了婚。
不料吳先恩并沒有犧牲,隻是被敵人抓進了監牢,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被組織上營救出獄,并回到了延安。得知這個消息後林月琴幾乎驚呆了,後來她和吳先恩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才解決了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林月琴出任軍委總政治部主任辦公室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曾經擔任過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的張秋琴因為授銜時已經不在軍中任職,是以沒有獲得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