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陪花再坐一會兒》:衰老光陰裡的芬芳新米

作者:劉敬

老話說,人不可貌相。在走近周華誠之前,你斷然不會料到,這樣一個高大陽光、笑顔迎風、辮發飛揚的“藝術工作者”,會是“父親的水稻田”的創始人,可以随時撸袖绾褲地插秧種稻,把鄉人原本熟視無睹的一方田地侍弄得風生水起。你也斷然不會料到,這樣的一方稻田,竟會成為他創作的不盡素材、靈感的不竭之源,以至地理意義上的故鄉。

《陪花再坐一會兒》:衰老光陰裡的芬芳新米

《陪花再坐一會兒》 作者:周華誠 版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時間:2022年1月

老話又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走進周華誠的文字,一路循着稻花香,“素履以往”,細嗅“草木滋味”,慢品“江南三書”……你定然不會再驚異于這個曾經風一樣旋出故鄉的男子,緣何會日日打卡西湖,複又“揮一揮衣衫,不帶走一片雲彩”,陀螺般旋回浙西常山,旋回這一方也曾迷惘、也曾失望的少年時代的故鄉,從此把一顆風塵仆仆的心,穩穩地放下,種種田,喝喝茶,翻翻書,寵辱皆忘。“陪花再坐一會兒”,把每一寸光陰都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于周華誠而言,鄉間處處有禅意,生活處處可修行,依戀故鄉——厭倦故鄉——遠離故鄉——重返故鄉。從垂髫年少,到青澀懵懂,再到風華正茂,直至漸及不惑……如今的周華誠,一手拈稻一手執書,對生活,他已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作家劉醒龍曾強調,文學一定要回到第一現場。從這個意義上講,散文集《陪花再坐一會兒》無疑是周華誠從故鄉常山——這個生活的第一現場呈給萬千讀者的“紀實報道”。隻是這“報道”在客觀、真實、準确之中融進了真誠、摯愛與深情,滲透着汗水、辛勞與智慧,且看“落花”“山色”“會飲”“上座”四輯作品,盡皆圍繞自然草木、清流碧野、地方美食、民俗風情及文化藝術等方面,以詩意的、典雅的語言來捕捉、來定格尋常事物的閃光時刻,孜孜探尋故鄉天地間無處不在、四時皆具的美,其間雖有無奈與困惑,雖有疲累與焦灼,但無論是靜寂空靈的山野,紅蜻蜓飛舞的稻田,還是内心裡的每一個角落,都鋪滿着、流溢着充足的、溫暖的、熨帖的萬丈陽光,都湧動着、彌散着缥缈的、恬谧的、清新的草木芬芳,還有什麼“解不開的小疙瘩”呢?

散文寫作向來是指向内心的。一花一葉,一縷風一絲雨,一隻飛鳥一片白雲,一抔故園土一捧家鄉水……或惹人情思,或讓人感懷,或使人念想,或令人振奮……“周華誠筆下的這片風土,能夠自己生動,自己美得搖曳,讓我對浙西常山生出了莫大的敬意,以及比敬意更多的好奇來。這樣,我就有了一種沖動,想到常山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尋一尋作者寫過的那些人,以及那些山水、村落、花草與美食。”作家向陽讀了《陪花再坐一會兒》後,如是說。

“打開這本書,整個世界都亮了。”周華誠是最好的導遊,他低調,謙和,不張揚,不浮誇,就像那些成熟的飽滿的稻谷。其文字恰如其人,質樸,内斂,不虛飾:“那樣的山茶樹,在山峰以上,森林當中,培育出圓潤的茶籽,茶籽裡蘊含着豐富多彩純粹的山茶油。那一滴一滴的油,流動成一串串,落在衰老的光陰裡,滋養着山裡人家鋪滿皺裂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詩意盎然,又頗接地氣,讀來如食新米,唇齒留香?(劉敬)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