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館不閉展,線上看文物
寶博微課堂又與大家見面啦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漢代博局鏡
對/鏡/貼/花/黃
從博局鏡看古代“桌遊”

近年來桌遊風靡一時,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成為家庭休閑、朋友聚會、甚至商務閑暇等多種場合的遊戲形式和最佳溝通方式。
今天小編帶領大家透過漢代的博局鏡來了解古代的“桌遊”。
漢代博局鏡
博局鏡也稱“規矩鏡”,因鏡紋有規則的“TLV”形紋飾而得名。始見于西漢,是漢鏡發展中流行時間最長,也最為精美的一種,在武帝及王莽時期最為流行。
漢 尚方四神博局鏡
這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的漢代尚方四神博局鏡。
鏡形:圓形
鏡鈕:圓鈕
鈕座:柿蒂紋鈕座
鏡緣:寬平緣
鈕座外方框内寫着十二時辰: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主區紋飾纖細,分為四組,每組各有兩枚突起的小乳和TLV紋,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别放在其中。
外區為銘文帶,上書43字隸書“尚方佳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遊天下敖四海,徘徊名山采仙草,壽如金石之天保兮”。
從“規矩”到“博局”
博局鏡在過去被稱作“規矩鏡”,漢畫上出現伏羲女娲分别手執一規一矩,這是當時百工遵循的規律 。
我們可以看到鏡背方框的四個角,分别對着“V”形,過去人們将其稱為“規”,規是畫圓用的工具,今天稱之為圓規。
在鏡背紋飾中與四個“T”形符正對面的“L”形符,被人們稱之為“矩”,矩是角尺,是木工刨方形木料時用來畫線或測量的工具,直至今日,現代的木工、鉗工、刨工等還少不了應用此工具。
漢代講究“規矩”,以“規”和“矩”為作圖工具,所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山東滕縣西戶口畫像石上的六博圖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1973年湖北江陵鳳凰山8号西漢墓中出土全套博具。在湖北雲夢睡虎地11号、13号秦墓分别又出土兩套博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古代畫像石上刻有博戲圖等。
可以看到,博局盤與規矩紋完全一緻。是以,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提出“規矩鏡”應為“博局鏡”。
江蘇沛縣漢代畫像石上的六博圖
古代第一“桌遊”——六博戲
六博棋盤
銅鏡背紋中的“博局”就是古代“六博戲”的棋盤。六博的發明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成為人們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
秦漢時期,六博戲更加流行,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如漢代的文帝、景帝、武帝等都很喜愛博戲。
西漢時朝廷裡設有博侍诏官,善博的人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地位并受到人們的尊敬。漢代還出現了專門研究博術的人和著作。東漢以後,六博棋開始衰落,玩法逐漸失傳。
雖然六博棋已經失傳,但今天仍能見到它的影子, “博弈”一詞中的"博"就是指六博棋,"弈"是指圍棋。
六博戲 現收藏于洛陽龍門博物館
六博戲是漢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自問世以來,上至文人雅士下到黎民百姓,都用下六博棋來怡情冶性、休閑娛樂。
現藏于洛陽龍門博物館的六博戲陶塑,生動的展現了古人博戲的場景:下棋者席地跪坐,神态專注,二人表情生動形象;觀棋者随意而坐,興趣盎然;棋盤刻畫簡潔明了。整個畫面生動逼真,宛如情景再現。
無論是漢代大量的博局鏡,還是出土的博具以及六博戲陶塑都向我們真實的再現了古人的智慧和豐富的娛樂生活。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無論是古代的“六博戲”
還是現代各樣的桌遊
都是人們積極面對生活的表現
雖然現在疫情襲來
相信積極的心态、永不放棄的鬥志
都能幫助我們戰勝疫情狙擊戰
祝大家 平安 健康
本期編輯:劉瑞雪
責任編輯:翟慧萍
審 核:康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