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去世時年僅49歲,三上将扶靈,上萬群衆送行!省委為她代養兒子

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度,在一千多位将軍中隻有一名女性——少将李貞,但這并不意味着女子在革命道路上的貢獻小。

今天要說的這位傳奇女性很早就參加了革命,走過二萬五千裡長征,大多時間在後方工作,她的家庭為組織奉獻了太多,父親、哥哥、丈夫先後犧牲。而她去世時有三名上将為她扶靈,幾十名将軍、近百名省市上司自發送行,這份殊榮難以用軍銜衡量。

她的名字叫邱一涵。

她去世時年僅49歲,三上将扶靈,上萬群衆送行!省委為她代養兒子

邱一涵1907年出生于湖南平江的一個進步家庭,她的父親邱紫霞曾擔任過銅鼓縣蘇維埃政府财政部長,哥哥邱炳擔任過湘鄂贛省經濟部長,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邱一涵也深受影響,19歲時就參加了革命。

用了兩年時間,她成長為了湘鄂贛九區組織部長,思想進步的同時也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1929年,時任湘鄂贛宣傳部長的袁國平前往平江視察,在隊伍中發現了獨特的風景,邱一涵腰挎駁殼槍,腳蹬苎麻草鞋,看起來英姿飒爽。兩人之後因為工作經常要接觸,時間一長就産生了不一樣的感情,在征得組織同意後建立起了革命婚姻。

可惜戰争年代沒有太多兒女情長,兩人因為革命的需要很快就奔向了各自的崗位,沒多久國民黨反動派又向平江發起圍剿,邱一涵隻能随着部隊向江西轉移。

在一次戰鬥中,邱一涵為了去救負傷的戰友,右臂不幸被流彈擊中,此後這隻手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這些困難都沒有影響到邱一涵的革命熱情,她依然很積極地為組織付出,良好的表現讓她的職務一直在上升,曆任紅三軍團政治部青年幹事、湘贛省委婦女部長、紅軍大學共青團政治教員等職。

她去世時年僅49歲,三上将扶靈,上萬群衆送行!省委為她代養兒子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鑒于一路太過艱苦,隻有30名女同志獲準随部隊一起出發,邱一涵就是其中之一。

邱一涵早年纏過小腳,行動并不是很友善,但她克服了種種困難,沒怕過苦沒怕過累,一直努力照顧傷員。

過雪山時,那雙小腳的弊端還是顯現出來了,邱一涵多次摔得四仰八叉,最危險的時候差點滾落了山崖,說來也巧,後面正好是袁國平和警衛員路過,才将她救了起來。

經過艱難的長征後,紅軍最終到達陝北,邱一涵随即擔任隴東特委婦女部長。

她去世時年僅49歲,三上将扶靈,上萬群衆送行!省委為她代養兒子

邱一涵與袁國平共生育了三個孩子,他們為大女兒取名為‘雅音’,雅音出生沒多久就被送到邱一涵父母那,但由于邱一涵的父親與哥哥先後犧牲,外婆一人無力撫養,年幼的雅音就被送去給人當了童養媳;

他們的二女兒則是送到了袁國平父母那,可惜後來因為生病沒錢醫治,早早就離世了;

唯一的兒子袁振威也是跟着奶奶生活,但沒錢讀書,一度要去乞讨謀生。

血親的遭遇已經讓邱一涵夠難受了,但接着還有更大的打擊。

抗戰爆發後,邱一涵夫妻都被安排到了新四軍軍部工作,袁國平擔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邱一涵則擔任宣傳科長,兩人還被評為新四軍模仿夫妻,好不容易能夠常聚,沒想到1941年初卻發生了皖南事變。

她去世時年僅49歲,三上将扶靈,上萬群衆送行!省委為她代養兒子

當時袁國平與新四軍9000多人奉命北移,沒想到國民黨早已布置好了陷阱,以近十倍的兵力包圍了我軍。

部隊被打散後,袁國平指揮身邊的部隊突圍,可惜敵人太多,激戰中袁國平身中數彈倒在了一片草叢中,後來被另一支突圍隊伍發現。

戰士們想要保護袁國平一同殺出去,但袁國平知道自己這個樣子隻會拖累戰士們,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突圍,袁國平摸出手槍對準頭部扣下了扳機壯烈犧牲。

此時的袁國平年僅35歲,此舉堪稱英雄,時任新四軍第七師政委的曾希聖為此感歎:人家都是戰士為了掩護首長而犧牲,而袁國平卻是為部下、為戰士而英勇自盡,世上少有。

她去世時年僅49歲,三上将扶靈,上萬群衆送行!省委為她代養兒子

當時的邱一涵因在上海治病逃過了一劫,得知丈夫犧牲的消息後萬分悲痛,不過身體康複後依然強打精神繼續為革命工作,經彭雪楓推薦,她去往抗大四分校,為組織培養了大量人才。

渡江戰役後,邱一涵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參與接管南京的事宜,後又擔任過上海市婦委書記,江蘇省委常委、全國婦聯執委等職,是一位傑出的女性革命家。

可惜多年的戰争生涯、繁重的工作壓垮了邱一涵的身體,1956年邱一涵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49歲。

在安葬時,老戰友宋時輪、唐亮、鐘期光三位上将為她扶靈,幾十名将軍、近百名省市上司以及上萬民群衆為她送行,現場不少人痛哭失聲。

由于邱一涵與袁國平的兒子袁振威年紀尚小,江蘇省委召開了常委會,最後作出決定:把袁振威交由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代為撫養。

她去世時年僅49歲,三上将扶靈,上萬群衆送行!省委為她代養兒子

看過了這些革命家們的經曆,我們才會更明白“勝利來之不易”有多沉重!那個年代的有識之士為了國,真的是抛頭顱灑熱血,把小家都放在了其後。

是以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事迹,更要好好努力生活,這樣才算不辜負他們的付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