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這已經是第五學周了,我很高興能夠堅持一周寫一篇閱讀筆記,記錄我的心得和體會,想想這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這也證明了這幾周過的很充實。帶着愉悅的心情,我将記錄我最後幾章的收獲和感受。
一、閱讀内容
在第15章穩定和釋出階段中,了解到了一個團隊經曆了計劃,設計,開發等階段,達成代碼完成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後面的事情就可以水到渠成,軟體生命周期的最後階段往往是最考驗團隊的,不但考驗團隊的項目管理水準,應變能力,也考驗團隊的“血型”。關于血型,和人類血型相似,分為A型:他們知道優秀的軟體公司會釋出有已知缺陷的軟體,B型:他們不相信這一點,O型:他們不知道這一點,是以嘴巴驚訝成O型,AB型:他們對于自己開發的軟體是A型,對于别人開發的軟體是B型。了解到了一些名詞的概念,Alpha是指內建了主要功能的第一個測試版本,Beta:功能基本完備穩定性較前者版本高,ZBB(Zero Bug Build):某天的版本要在之前記錄的bug都解決掉。RC(Release Candidata):釋出候選版本,RTM(Release To Manufacturer):最終釋出版本,RTW:(Release To Web):和RTM相似,對于網絡應用來說,我們無需依賴manufacturer/market制作軟體的CD光牒或者管理軟體的釋出管道,但是要依賴web來釋出我們的最終版本。了解到了會診小組在遇到bug時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在遇到複雜項目時會診小組對于修改方案的三個步驟:第一步:開發者送出參加會議的bug和解決方案,第二步:會議決定是否同意修改方案,第三步:執行。了解到了軟體按時釋出的招數有設計變更(design change request),以及ZBB,最後回歸測試,砍掉功能,修複bug的門檻逐漸提高,逐漸當機,在這一章中學到了很多在軟體穩定和釋出階段時我們需要進行的活動以及注意事項,使我增長了不少見識。
在第16章IT行業的創新中,首先了解到了關于創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和傳說,靈光一閃現,偉大的創新就緊随其後,大家都喜歡創新,好的想法會赢,創新者都是一馬當先的,要成為領域的專家,才能創新,技術的創新是關鍵,成功的團隊更能創新。了解到了創新需要時機,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創新出有價值的東西的,也認識到了技術成熟度曲線這個詞。了解了為了能夠創新而做的SWOT分析的内容,了解了效能過剩和競争的各個階段産品和市場的特點,影響産品競争的各個因素,分别有産品行業的因素,公司和市場因素,團隊執行因素,産品的價值因素。了解到了劃分産品的四個象限,第一象限:解決使用者的剛需,同時又是自身的殺手功能,第二象限:解決使用者的剛需,但提供的是外圍裝置功能,大家都能做到 ,第三象限:不是使用者的剛需,而是輔助功能,大家都能做到,第四象限:不是使用者剛需,而是輔助功能,但是我們有獨特的辦法做的更好。了解到了為了使産品達到更好的效果,首先一個了解團隊能力,産品分方向和大環境的趨勢,第二步,選擇合适的細分市場,第三步,對于針對網際網路消費者的産品應該按照如下次序進行:針對細分市場,投放滿足這個市場使用者的剛性需求的産品。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在使用者中招募粉絲重複以上,把産品推向爆點。在這一章中,學習到了關于産品創新的許多知識,學習到了如何才能做到創新的方法。
在第17章人,績效和職業道德中,了解到了RASIC模型:R:responsible,負責把具體事情做好,A:accoutable,對任務負全責,有準許的權利,S:support:對任務提供支援,輔助任務完成,C:consulted,咨詢,擁有完成項目所需的資訊或能力的角色,I:informed,知會者,應該事後及時通知結果的角色。在績效管理中,了解到了如何評價團隊成員。了解到了團隊合作的幾個階段:萌芽階段,磨合階段,規範階段,創造覺階段,在軟體工程師的職業道德中學習到了如何規範自身,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以及需要堅持的原則。
二、個人感受
1.之前覺得做好一個軟體工程,就是首先做好需求,然後做工程,再去做使用者體驗,沒有想到還有穩定和釋出階段的工作,對于這期間的工作也不了解。對于創新的概念也很模糊。
2.通過這幾章的閱讀後發現,編好程式之後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在穩定和釋出階段要做修正,否則使用者不會收到好的效果,是以之前的做法是錯誤的。
3.解決方法就是按照書中的方案,在相應的時期将各部分工作做到位,做出高品質的軟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