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以及《寡婦主義》等文章中,都曾提到一個女校長,魯迅将其稱之為壞校長,是以在後人的印象中,這個壞校長的形象就根深蒂固了,對于她的另外一面,似乎鮮有人知。
曆史人物往往都是具有多面性的,壞校長楊蔭瑜也是如此,她曾是魯迅筆下的壞人,可後來也曾為了救幾位女同胞,不幸被日本人殺害,此舉大義凜然,隻是可惜鮮有人知,今天我打算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壞校長楊蔭瑜
在魯迅的筆下,或者說是早期的楊蔭瑜,其實确實在做一些事情的過程中,是缺乏一定經驗,并且做了一些壞事情的,比如最明顯的就是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中所記述的事情,楊蔭瑜身為一個女校長,可是她的行為似乎很保守。
她一直反對學生參與愛國運動,主張強權統治,強調校風校紀,甚至當劉和珍等學生參加愛國運動的時候,楊蔭瑜為了鎮壓這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學生,叫來了軍警,采用包括毆打在内的一些極其惡劣的手段對待參與愛國運動的學生,劉和珍當場被打死。
身為一個校長,不管是出于什麼原因,做出這樣的舉動,并且導緻學生直接當場被打死,都顯然是不可原諒的,是以當時魯迅對楊蔭瑜的行為十分不滿,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給了楊蔭瑜緻命一擊,女校長的職位也被迫解除了,楊蔭瑜是以下台。
可是魯迅似乎還并不滿足于此,對于楊蔭瑜這樣的人,魯迅是絲毫不會手下留情的,是以後來魯迅在《寡婦主義》中繼續諷刺楊蔭瑜,說“在寡婦或拟寡婦所辦的學校裡,年青人是不能正常生活的”。
你看魯迅就是這樣,眼裡容不得任何沙子,楊蔭瑜在魯迅接二連三的聲讨中,最終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似乎已經定格成了一個壞校長,幾乎難以改變了,就連李四光曾經參觀了一下楊蔭瑜所辦的學校,魯迅也堅決冷嘲熱諷,寫下《“碰壁”之餘》表達自己不滿。
在魯迅的抨擊下,楊蔭瑜幾乎是無法站起來了,大衆心目中的楊蔭瑜,基本上停留在了當時的形象當中,可是人總是會逐漸改變的,并且很多人都具有多面性,楊蔭瑜也是如此。
當初她開辦學校,是因為她剛從國外留學回來,不懂得當時中國的國情,就一股腦把國外辦學的理念和思想照搬過來使用,結果這種思想與當時的中國格格不入,可是楊蔭瑜也是年少無知,在錯誤的道路上不斷堅持,才導緻了劉和珍的去世,如此嚴重的錯誤,促使楊蔭瑜很長時間都無法擡起頭來。
時過境遷,楊蔭瑜逐漸成長起來,也明白了一些什麼,後來她還是做了一些可圈可點的事情,隻是可惜此時魯迅已經去世,要不然以魯迅的性格,估計也會為楊蔭瑜重新寫一篇文章的。
愛國者楊蔭瑜
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楊蔭瑜開辦了一所女子學術社,結果就被日本人搶掠了,楊蔭瑜當時十分生氣,想不通就直接去找日本人理論了,因為楊蔭瑜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是以在理論過程中,日本人對她刮目相看,就把搶走的東西還給了楊蔭瑜,同時表示希望楊蔭瑜和日本人合作,為他們做事。
楊蔭瑜一口回絕,日本人十分尴尬,後來這件事情逐漸傳出去之後,很多女孩都把楊蔭瑜當成英雄看待,當自己遭受到日本人的侵擾之後,很多女子就跑到了楊蔭瑜所辦的女子學術社去避難,日本人前來的時候,楊蔭瑜總能用一口流利的日語據理力争。
一開始日本人說不過楊蔭瑜,并且覺得楊蔭瑜還有利用價值,希望有朝一日她能夠為己所用,是以也就沒有傷害楊蔭瑜,隻是對她比較不滿,随着時間流逝,楊蔭瑜沒有絲毫為日本人做事的傾向,還公然保護很多女同胞,讓日本人很是惱火,最終将楊蔭瑜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須到了收拾她的地步了。
1938年元旦,兩個日本人來到楊蔭瑜家中,借口說有人找她,讓她出門去,當楊蔭瑜出門走到吳門橋的時候,一名日本人突然從身後開槍,另外一名日本人一腳就把楊蔭瑜踹到冰冷的河裡,看着楊蔭瑜沒有斷氣,兩名日本人在岸上又補了幾槍,直到河水泛紅,兩人才滿意地離開。
就這樣,楊蔭瑜為了保護幾個女同胞,最終被日本人殺害了,當時她年僅54歲,後來一個作家陳群還為楊蔭瑜寫了一篇文章《楊蔭瑜之死》來紀念楊蔭瑜,當中寫道:“抗日,有各種方式,有拿槍的,有徒手的,有殺敵的,有刺敵的,楊蔭榆的行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為。”
隻是可惜此時魯迅已經去世(1936年10月去世)了,要不然當他看到楊蔭瑜最後的壯舉時,一定也會重新寫一篇文章來對其贊美一番的,畢竟她最後的行為,足夠稱得上英雄之舉了。
結語
人往往就是這樣,一生之中,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表現出來的性質也是不一樣的,正如楊蔭瑜一樣,年輕的時候,剛剛留學回來,急于求成進而辦了一些壞事情,造成嚴重錯誤,可是到自己逐漸成熟以後,則會表現出來另外一種性質,比如她晚年為了救女同胞與日本人據理力争導緻被殺害一事,就是最佳證明,也許對于一個曆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該一概而論,因為任何一個人,其實都是具有兩面性的!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