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十堰,兩名中年人正在與閑聊,突然其中一人高飛提起了戰鬥英雄張富清,兩人都感歎,那些為國奉獻的英雄真不容易,另一人李令君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嶽父也曾當過兵,他順嘴提起了嶽父,作為一名作家的高飛出于職業習慣,問起了老人的經曆。
李令君一見他如此好奇,想了想,卻也犯了難,他隻見過老嶽父穿的一張軍裝照片,上面挂着幾枚勳章,至于勳章怎麼來的,現在在哪,他都不知道,這也激起了他的好奇心,當天中午,他就來到了嶽父家,詢問勳章的事情,但嶽父聽力不太好,他沒什麼收獲。李令君還是沒死心,他又想到了一計,想到老人平時總是囑托孩子,要聽“組織安排”,他“騙”老人說,組織要把你獲得的勳章拿出來登記,家裡還有嗎?
一聽是組織需要,老人指了指家中一個不起眼的抽屜。打開抽屜後,一個小布包引起了李令君的注意,他打開一看,發現了7枚勳章,還有一本證書。李令君十分驚訝,之後的李令君旁敲側擊的開始詢問起了老人在部隊的情況,老人這才說出了自己的經曆。

1947年,部隊在山西長治市招募士兵時,發現了一家人的特殊情況,19歲的民兵隊長張文魁很想參軍,但他家裡情況有些特殊,他的父親早年因為抗日戰争,在煤礦工作時被日寇打傷了胳膊,落下了殘疾。母親在張文魁出生後的第三天就離世了,多年間一直是兩人相依為命。上級考慮到張文魁父親的情況,給張文魁做工作,讓他留下照顧父親。
張文魁很想照顧父親,但他想到了自己動員的幾名村中青年,再加上自己是民兵隊長,不起帶頭作用,怎麼能行?張文魁堅持要去,得知唯一的兒子要上前線,
父親含淚把他送到村口,囑咐他“别當逃兵,給我丢人”。
民兵
頑強戰鬥
張文魁就這樣來到了晉冀魯豫軍區的第九縱隊。
淮海戰役中,張文魁被抽調到了45師師部的警衛團,擔任了一段警衛工作。
當時張文魁所在的部隊繳獲的大炮,很容易損壞,并且數量不太多。為了能夠長期利用,部隊需要一批懂得技術,會修大炮的人,張文魁就這樣被選去學習維修技術,學成後,順理成章地擔任了炮兵。
渡江戰役打響前,張文魁所在的部隊被編入了第二野戰軍,被派去做渡江的準備工作,他們一邊尋找船隻,一邊加緊訓練。
渡江戰役打響後,張文魁的任務是打出煙霧彈,掩護部隊的戰士們渡過長江,進攻敵人。
張文魁所在的部隊從江西渡過長江,就開始對國民黨軍隊窮追猛打,張文魁跟着部隊從江西一路打到了廣東,又跟随部隊進軍西南。西南解放後,開始進行剿匪工作。
解放戰争中,
張文魁跟随部隊征戰百次,家中仍保留着參加這些戰鬥的勳章。
張文魁
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張文魁所在的部隊又馬不停蹄,趕往北韓戰場。
張文魁所在的部隊是15軍134團,剛到戰場上不久,張文魁就遇到了一次驚險的襲擊。敵人的飛機狂轟亂炸,在一次躲避轟炸中,一發炮彈落在了張文魁的旁邊,張文魁的一名戰友不幸犧牲,張文魁的衣服也被流彈撕破了很大的一塊,張文魁并沒有受傷,但看到旁邊戰友的遺體,張文魁怒火中燒,真想将敵人的飛機打下來。
在戰場上的生活十分艱苦,為了不暴露目标,戰士們喝的都是生水,隻要看到有水,不管是山上流的,還是路邊的小水坑,他們就趕緊将水壺裝好。
上甘嶺戰役中,張文魁主要的任務是用炮彈,掩護在坑道内戰鬥的戰士們,根據上級的指令,他們每5分鐘開一次炮,針對的是想要破壞坑道的敵軍。到了夜晚,張文魁所在的團就指揮戰士們,給在坑道内的同志送物資,夜晚,看不清路,到處是屍體,敵人一放照明彈,戰士們就馬上趴下,躲避敵人,照明彈一沒,就馬上爬起來奔跑。
上甘嶺戰鬥中,最讓張文魁難忘的是一次炮擊,15軍軍長秦基偉親自到前線指揮,集中火力猛打敵人。
經過一個小時的戰鬥,敵人的4個連隊被消滅,還将敵人的一架飛機擊落,十分鼓舞人心。
1953年,作為副排長的張文魁被選中回國,到學校學習。張文魁知道學習是來之不易的機會,但他回國一段時間後,還是選擇回到了北韓戰場上。得到同意後,張文魁一直在戰場上到1954年跟随部隊回國。
投身建設
1956年,張文魁又被選中到孝感去學習,在學校,
張文魁努力學習,十分愛鑽研。
到了暑假,張文魁放假得以回到老家,在這裡,經過村中的一位老鐵匠介紹,張文魁跟妻子嶽桂英相識。兩人見面後,都對對方很滿意,很快就結成了夫妻。
兩年後,張文魁響應國家号召,轉業到了地方上建設。當時的張文魁有機會留在武漢工作,當他得知國家的一項大型工程,丹江口水利建設工程馬上開工,
他知道那裡條件艱難,但他仍然選擇了報名參加建設。
張文魁和嶽桂英帶着不足一歲的女兒,住在了簡易的棚子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條件艱苦。
道路泥濘,為了不引起火災,家中不允許生火,開水都不可以。棚子經常漏雨,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
張文魁和許多同志們一樣,将全部的心血投身到了建設中。
丹江水利工程建設
不忘初心 不改本色
到了1965年,張文魁被調到了丹江口水利樞紐武裝部工作。
1966年,張文魁到消防隊調研,突然發生火災,張文魁主動要求要跟消防員們一起去解決火災,和消防員們乘車在路上時,突然發生意外,張文魁不幸摔傷,腦部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害,經過搶救後,張文魁活了過來。
但這次受傷,讓張文魁受到了嚴重的損傷,他的許多思維思路都不再像以前一樣,反應靈敏,聽力也下降很多,出院後,張文魁請求重新工作,組織安排他繼續擔任上司工作。但張文魁覺得自己受傷過多,擔心無法做好工作,請求安排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組織安排他負責管理大禮堂的使用。盡管工作簡單,張文魁仍然兢兢業業,努力地幹好工作。
大禮堂外當時有一個公共廁所,在那時是郊區一個隊培養蔬菜肥料的來源,由此隊上安排了一人負責看管維護。
他是一名聾啞人,生活過得很困難,
張文魁看到他後,總是不斷幫助他。
盡管家中六口人,許多糧食,衣服都不夠用,但他仍然将衣服、食物等東西送給他。
後來,張文魁的家中遭遇了一場火災,張文魁的妻子仍擔心家中的物品,張文魁卻讓她先去通知周圍的鄰居,附近的居民聽到後,紛紛趕來幫助救火,很快火勢被控制住了,沒人受傷,但張文魁家中的物品卻被火焰燒着,基本不剩什麼東西了。按照當時的情況,組織很快為一些受災的家庭發了一些錢,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但由于起火點在張文魁家,沒調查清楚前,他家并沒有得到一些款項。當時有很多人都說有些不公平,想讓張文魁去要,但張文魁卻表示自己絕對不去,并且表示東西燒壞了沒什麼,人沒事就行。
1988年,張文魁一家搬進了丹江口市城區的一戶小房子中,張文魁本有機會住别的房子,但他都将機會讓給了别人。
幾個孩子相繼長大,張文魁的妻子希望張文魁能幫孩子找個好點的工作,
但每次都遭到了張文魁的斥責。
抱怨歸抱怨,嶽桂英對張文魁還是很敬佩。
張文魁的幾個孩子,都不知道張文魁曾有過輝煌的功績,張文魁将那些過去得到的軍功章,
用從北韓戰場上擊落敵機後,取得的敵人的降落傘上的一塊布,
包裹了起來。再也沒有展露出來過。
離休後的張文魁也從未跟自己家的子女說自己是什麼待遇。他隻是叮囑自己的子女,一切都靠自己的奮鬥。
2018年,張文魁的小兒子幫父親填寫退役軍人的消息,在立功情況上,小兒子填寫的隻有一個“無”字,張文魁的過去的那些輝煌,都被他封存了起來,連家人們也不知道。
直到女婿“騙”了老人,91歲的老人才将這些曾經見證戰功的勳章拿了出來。這些勳章在大火時,被老人存放在了辦公室,這才沒有受到傷害,儲存了下來。
老人将功勳深藏60多年,他用一生書寫了傳奇,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