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有戰争就會有傷亡,在近代戰争期間,中國共産黨在每場戰争結束,都會檢查戰場上受傷和犧牲的戰士,對于那些犧牲的戰士知道名字的都會記錄下來,并對全體犧牲人員進行簡單的安葬。
對受傷的戰士更是會全力營救,但有些戰士即使全力營救,也會因為受傷太過嚴重,行動不便,于是我黨就會選擇給他留下一些撫恤金,讓他留在原地養傷,不必再跟随部隊作戰。
但有些受傷的士兵還極力要求想要繼續跟随部隊,這時組織會酌情考慮他在軍隊中的重要性選擇是否留用,對于一些重要的指揮人員即使是受傷黨組織也會安排擔架,将他擡着行進也不會留下他,但對于大部分受傷嚴重行動不便的紅軍,黨都會選擇讓他在原地休養。
如孔憲權就是這大部分人中的一人,這位老紅軍因傷掉隊成瓦工,15年後寫信給上将戰友:給我配置設定工作。

早年參軍,身經百戰
孔憲權,原名孔權,1911年2月出生在湖南省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21歲那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之後便一直跟随紅軍,曾多次在戰場上險些喪命
。
其中在在江西永豐縣的龍岡之戰中,孔憲權在部隊中表現優異,所在的紅軍部隊打敗了當時國民黨的精英部隊18師,并成功活捉了國民黨部隊18師的師長,最終促使了第一次反圍剿的成功。
長征途中,為了擺脫敵人的攻擊,黨中央決定從雲南紮西揮戈東指,重新回到貴州,再次渡過赤水,并發起了桐遵戰役。在這場重要的戰役發生前,時任十二團作戰參謀的孔憲權,通過細緻觀察為我軍提供了敵情部署。
在婁山關戰鬥中,孔憲權率突擊隊奮勇向前,在突擊隊即将沖到距黑神廟這個關鍵地點時,敵人的援軍不巧的到達,當時敵軍相對于我方紅軍來說,數量上占據着優勢。是以敵軍的士氣十分足,向我方突擊隊發起猛烈的反撲。
敵軍還利用路上的大樹以及挖的戰壕做掩護,而孔憲權突擊隊相對處于明顯的位置。是以,這場戰争中紅軍不占優勢,很快孔憲權身邊的戰友都一個個的中彈倒地,他自己的左腿也被敵人射中了六發子彈。
當時,孔憲權突擊隊成員已經所剩無幾,敵人便不加掩護地直接沖來,孔憲權見此情況強忍着疼痛翻身到臨邊的水溝裡,掏出身上的槍支,又打死了幾個敵人。在他正快要抵擋不住時,紅軍的援軍趕來,最終将敵軍打退。
受傷嚴重的孔憲權被用擔架擡到了附近的一個天主教堂内,那裡躺滿了傷員。
由于當時紅軍部隊的醫療條件十分差,醫生在為他去除腿上的子彈時隻能用“鴉片水”作為麻醉劑,再取出了六發子彈以及破碎的骨頭後也隻能進行簡單的包紮。
身受重傷,奉命養傷
當時孔憲權因為左腿的受傷,紅軍決定繼續前進時也讓他留下養傷,但他表示他隻是左腿受傷,還能夠自己行走,堅持的要繼續跟随紅軍前進,在勸說不成功之後,當時的黨組織也隻能無奈同意。
但孔憲權在随紅五軍團走到貴州省畢節地區黔西縣岚頭的街上,他的傷口因為不斷走動又裂開,再也不便繼續跟随紅軍前進,他自己也知道再堅持跟随紅軍隻能成為紅軍的累贅。于是這次就答應了紅五軍團團長的要求,留在了當地一家财主家養傷。
紅軍走時為他留下了三百多塊銀元和一名醫生、一名通訊員照顧他,念及孔憲權在軍隊中表現突出且意志堅定,當時是破例給他這些條件,因為按孔憲權的級别是得不到這些待遇的。
除此之外,紅軍戰士還特地的交代那位财主要好生照顧這位傷員,還說之後自己是會來檢查的。那時這位财主對紅軍本身是有好感的,也願意将這位受傷的紅軍戰士保護起來。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孔憲權受傷的左腿終于痊愈,但是因為曾經有骨頭被取出,在痊愈後 他的左腿短了近10cm。之後,孔憲權為了少麻煩他人便決定自力更生,因為當時孔憲權沒有找到紅軍部隊,并且那位财主還擔心紅軍會回來檢查也一直沒讓孔憲權離開。
是以,孔憲權隻在當地尋生計。他既賣過針頭麻線,也當過泥瓦匠,在做買賣期間,他秉承着為百姓服務的态度,收費十分低廉,也獲得了百姓的一些好感。此外,百姓在得知孔憲權是紅軍時,更是将他看做“活着的紅軍菩薩”。
還迷信地認為與他相關的東西都能帶來好運,驅魔祛病。當地的村民那時還不斷地問他讨要他穿過的草鞋,甚至是衣服,将這些東西燒為灰燼,用水沖服給病人服用,企圖達到治病的效果。
久而久之,他用過的許多東西也被當地的村民拿走,他的物品越來越少,生活也越發的艱難。
時隔多年,重獲黨籍
孔憲權在當地村中當泥瓦工期間,一直在關注革命的發展情況,他知道最終共産黨打敗了國民黨,新中國順利成立。
在1950年的一天,孔憲權像往常一樣在看報紙的時,竟看到了熟悉的兩個名字——楊勇、蘇振華,那是他當年所在團的上司人,對他的特别關照也是兩人所特别安排的。
看到這兩人時孔憲權十分激動,便給兩人寫了一封信,信中他表示,雖然自己身體殘廢但仍然可以做一些工作,希望組織能夠重新考慮讓他回歸。
收到信的楊勇、蘇振華得知孔憲權還安全地活着也十分開心,便将他的情況報告給了上級,早年介紹孔憲權入黨的黃克誠還特地親自出具書面證明,又為孔憲權恢複了黨籍。
在經過上級考察後,也決定讓孔憲權回歸組織,并任命他為第七區副區長,參加第七區接管、建政。
國家在決定建立遵義會議紀念館時,也首先想起了孔憲權,并委任他擔任遵義會議紀念館籌備委員會秘書,幫助組織遵義會議紀念館建館籌備工作。
雖然當時對于建立紀念館,我國還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但孔憲權等人用心的根據文化部的精神訓示,尋找了許多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的實物和信件以及長征途中拍攝的衆多曆史照片。
遵義會議紀念館辦得十分成功,還受到了上級上司的表揚。在1964年11月,主席還親自為遵義會議紀念館題寫了題詞——“遵義會議會址”。
小結:
孔憲權自加入中國共産黨以來,就跟随着紅軍參加革命,在多次戰争中都能夠奮勇向前,身受重傷時還一心想要跟随紅軍繼續在戰場上奮戰。最終在自己行動都不便時,才選擇了不拖累紅軍,留在長征途中經過的貴州。
孔憲權這位老紅軍雖然因傷掉隊了15年,但在那期間還始終想着為國為民服務。
在貴州省畢節休養期間,還獲得了“活着的紅軍菩薩”之稱,既可以看出當時孔憲權為當地百姓所做的服務,也看以看出當時紅軍在百姓心目中的偉大形象
在自己傷勢痊愈後還主動地聯系黨組織,要求回歸,在被安排了工作後,也能夠盡心盡責地完成,總體上孔憲權的一生是為國為民奉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