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東方網記者樸克林、孔文龍9月10日報道:"買衣服要愛建,不會虧,不會生氣。"四十多歲、五十多歲的上海人對這個廣告一定不陌生。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愛健公司,全稱"上海市商業愛國建設公司",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的民營企業,經營區域橫跨多個行業。在90年代,愛健紡織在上海紡織工業中占據領先地位,被譽為"天鵝絨之王"。顧客挑選好的面料,可以直接找裁縫在店裡做尺碼的衣服,定制衣服貼身、直、臉。

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上海棉紡織業産能調整,愛健紡織已不複存在。宋紅陽被困在時代的潮流中,見證了愛健紡織的高潮和低點。宋洪陽年輕時是愛建紡織愛邦分公司的裁縫,是上海現存為數不多的"紅幫裁縫"之一。時至今日,他仍然在昔日的布料店現場守衛着一家小型服裝工作室,延續着紅幫裁縫的獨創性,擔心留給這門手藝的時間不多了。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紅幫裁縫宋洪陽。

時代潮流

宋洪陽是甯波奉化人,在這裡裁縫人才出沒的地方,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紅幫裁縫"。

紅幫裁縫的頭發與上海息息相關。1843年,上海對外開放,來滬的西方人數量猛增,國内外資銀行買房,銀行進階職員、富家子弟、社會名人等追随時尚,于是社會出現了"西裝熱"。甯波自開通貿易口岸以來,氣氛先是開啟,而上海近在咫尺,受到"西裝熱"的沖擊,甯波裁縫大批進入上海。

"紅幫裁縫"一詞的起源是分裂的。有人認為"紅幫"是說的,因為裁縫的主要客戶是外國人,社會上俗稱"紅頭發",是以。也有人說,這些做服裝的裁縫,大多來自甯波的漳州、奉化地區,師生們,上海人稱這些人為"風助裁縫",因為吳"風""紅"相似,是以演變成"紅幫裁縫"。

無論如何,甯波裁縫的技能都得到了藝術的高度尊重。據當時的上海市西裝行業協會統計,上海有700多家西裝店,420多家紅裁縫,占比約60%,開張了。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服裝,第一套西裝店,第一套西裝理論專著,第一套西裝工藝學校,都是紅幫裁縫創作的。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宋宏陽于1987年來到上海。

受同齡人的影響,16歲的宋紅陽在甯波當了兩年裁縫後,也來到了上海。"20世紀80年代,上海人開始出國留學、留學、出國旅遊,想穿一套像樣的西裝。宋紅陽年輕甘願受難,先是在仙霞路茅台路附近開了一家小店,做加工,後來看到愛健紡織在招聘,走了,走進了零嶺路的艾邦分公司當裁縫。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宋洪陽曾經在愛建紡織愛邦店當裁縫,至今仍保留着艾健的收據。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愛建紡織塑膠袋,列舉了多個分公司位址。

"我這樣做的第一個月,我得到了200多美元的報酬。下個月,850美元。你猜第三個月多少錢?1500美元!宋紅陽伸出兩根手指,道:"一個普通勞工的工資隻有200多元。"同時,愛健紡織也迎來了高峰期,為了提高愛健天鵝絨品牌的知名度,愛健紡織公司從單一面料管理逐漸向成衣發展方向發展,并開設了多家分公司。從1994年到1996年,愛健紡織連續三年獲得上海紡織行業銷售、利潤雙冠王。愛健紡織以"正品、包裝退貨"吸引顧客,"天鵝絨王"在上海享有盛譽。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愛健紡織包裝禮品盒,曾是上海的天鵝絨之王。

進入新世紀後,上海居民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各種國内外成衣品牌出現在商場裡,買面料做衣服的人逐漸少了。"2004年,愛邦店關門了,我把剩下的10萬多塊布放下,繼續做裁縫生意。宋宏陽這種堅持是十幾年了,"布店原來在一樓開的,我繼續在原址經營,直到三年前,出于消防安全考慮,搬到了頂樓28層,雖然面積不小,但不潮濕,不用擔心布料會像以前發黴。"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雖然愛建紡織愛邦店已經關門多年,但外飾依然保留。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那一年,顧客在店裡買到好的面料,可以問宋紅陽定制衣服。

宋宏陽的工作室隻是他一個人照顧的,雖然隻有20多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但也是開的。工作室位于愛健大廈,是國内第一家出口商戶,于1980年住兩用彙款室。針頭累了,泡了一杯茶,俯瞰28樓的風景,很舒服。手裡拿着的,腳下,是曆史。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宋宏陽在工作室門口。

最後一根棍子

宋宏陽從不為自己工作室做廣告,如果非要考慮的話,也隻有門上的紅色招牌:"瑕疵奢華,匠心最後一棒"。"有些顧客會問,'誰說他們的手藝有缺陷?宋洪陽問道:"隻要是手工制作的,怎麼可能沒有缺陷呢?"即使是一排帶扣的眼睛也可能在大小和針數上有細微差别。"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工作室隻有20左右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有很多衣服和面料。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宋洪陽踩在椅子上撿起布料。

酒不怕巷子深,宋宏陽的客戶都是多年來積累的回頭客,以40~60歲為主,經濟穩定,審美口感好,不喜歡"撞襯衫"。男士給他找定做中山服裝、西裝、夾克,女裝款式更豐富,西裝、旗袍、外套、連衣裙......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用于熨燙的鐵凳已經使用了幾十年。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每件衣服都是純粹手工制作的。

紅幫裁縫要把做高檔天鵝絨作為特色,注重立體融合。"不是紅幫裁縫嗎,看看細節,你就會知道的。衣領、袖子、口袋,不是紮實的技能?衣服在桌子上是平的嗎?扁平是不對的,因為人體有曲線,衣服要合身,也有曲線。宋洪陽說,頭是道。

而紅幫裁縫最重要的辨別是紙一樣的。宋紅陽有一箱裝滿舊報紙印刷品,在用布之前,先在紙上打樣,這是大師傳下來的方法。一堆報紙,在外人看來是碎片化的,是紅幫裁縫之間的默契,"把紙樣給任何一個紅幫裁縫看,他都可以做衣服。"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紅色幫派裁縫最明顯的辨別是紙一樣的。

不幸的是,這種默契正在逐漸消失。"據我所知,上海紅幫裁縫店不到十家,祖上傳的工藝品即将丢失。每次想到這裡,宋紅陽都有些焦慮。宋洪陽曾經帶了十幾個學徒,但做裁縫隻有一個人,有的都開過計程車去,有的做小時工去,掙的是快錢。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羊絨布一米超過一千塊錢,如果一刀下來砍,就是一千塊錢的損失。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針袋纏繞在手臂上。

宋紅陽當學徒時,師傅已經76歲了。"我從85年開始上學,但直到92年,師傅才允許我剪布料。為什麼?因為羊絨面料一米一千多塊錢,如果基本工作不紮實,一刀下切就是一千塊錢的損失啊,當時人們一個月的工資都是那麼的點。"一方面,做紅幫裁縫利潤空間小,學習周期長,另一方面,年輕人壓力大,時間不夠用。這造成了紅幫裁縫現在的尴尬局面。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宋洪陽說,工作到這個年紀,不再在乎賺錢還是不賺錢。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宋洪陽把衣服挂在最上面的架子上。

如果,在上海、甯波等省市的一家小店裡,如果有一個年輕人正在挑選一盞燈來學習紅色幫手的技巧,宋紅陽作為來者,希望下一代能有所突破:"中國裁縫缺乏設計感"。把心思花在具有設計感的定制服裝上,隻有生存下來才有可能赢得比賽。"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宋宏洋的客戶是多年來積累的回頭客。

老上海人還記得艾建布店嗎?有一位老裁縫還在苦苦延續"紅幫"香火

宋紅陽希望中國年輕一代的裁縫在注重設計感的同時,能夠專注于自己的手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