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項羽的死,是一個時代的落幕,同時也是另一個時代的崛起。随着項羽在烏江邊自刎,劉邦取得了楚漢争霸的最終勝利。一個嶄新的朝代,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來,并對後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項羽沒能渡過烏江,重新積蓄力量,也令許多人為之扼腕。如果項羽能夠成功渡江,再一次招兵買馬,鹿死誰手恐怕尚未可知。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但是曆史不會給人重新來過的機會,是以我們隻能尊重曆史,項羽的死是其必然的結果。而他的死不止給劉邦的人生帶來的巨大的變化,也改變了另外五個人的人生。而這些人就是将其分屍的五位将領。

項羽的結局

作為曾經的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和形象可謂深入人心。無論是破釜沉舟的果敢堅決,還是鴻門宴上的猶豫不定,都顯示出項羽極其沖突而複雜的性格。正是因為這一點,項羽最終才會敗給劉邦。

當項羽在垓下受到重重圍困之時,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猛将終于意識到自己再也沒有能力與劉邦抗衡。想到即将面對的羞辱,項羽選擇了自殺。而這也許是項羽最好的結局了。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通常情況下,作為曾經的領袖,尤其是項羽這樣的領袖中的領袖,死後都會被予以厚葬,以彰顯戰勝者的寬厚和仁慈。然而劉邦卻是個例外。

由于劉邦在成為起義軍領袖之前,常年混迹于街頭鬧事,形同無賴,是以其本性中有許多無賴的特質。雖然在發迹之後有所收斂,但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重大事件的處理上,劉邦仍一如既往。

于是在項羽自殺之後,其屍首成為了加官進爵的重要道具。不僅沒有得到厚葬,反而被五馬分屍,其被肢解的殘軀也成為了奪取之人的進身之階。其受歡迎程度,不亞于妖怪們對唐僧肉的癡迷。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老鄉見老鄉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項羽在自殺之前遇到了一位故人。然而這位故人并不是來幫助項羽擺脫困境的,而是前來索取他的性命的。

項羽的這位故人名叫呂馬童,早在項梁和項羽于會稽縣時,呂馬童便追随項羽。他曾在一戰之中,率先沖入敵陣,斬首十二人,其勇猛程度讓項羽也大吃一驚。自此項羽便對呂馬童格外關注。

在定陶之戰中,項羽的伯父項梁與秦軍對陣失利,不僅全軍覆沒,項梁也兵敗身死。這讓起義軍的氣勢大受挫折。是以項羽的軍隊出現了大批士兵逃亡的現象,起義軍大有土崩瓦解之勢。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在危急之際,呂馬童以戰友的身份,向逃跑的士兵深明大義,讓他們重新看到了戰勝秦軍的希望。正是由于呂馬童推心置腹地分析,才讓項羽得以繼續抗秦的大業。

事後項羽對呂馬童說道:“你就是我的手臂啊!”此時的項羽,對這位傑出的将領可謂十分倚重。然而,在項羽成為西楚霸王之後,對諸侯大加封賞。這一舉動卻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原來項羽的分封政策,是将搜尋到的貴族後裔封為諸侯,而不是根據每個人的功績進行封賞。這樣一來,平民出身的呂馬童和其他将領自然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這樣的封賞自然引起了項羽集團核心成員的不滿。這些真正與他出生入死的骨幹,在項羽的陣營中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項羽軍中不和諧的聲音日益增多。

之後随着劉邦采納陳平的計謀,在項羽陣中大行反間計,使得項羽與諸位将領離心離德,楚軍将領人人自危。呂馬童感到再留在項羽軍中已毫無意義,便決定投靠劉邦軍中。

而當項羽在烏江自刎之時,在看到呂馬童後,便決定将這一場功勞留給自己的這位故人。然而在項羽自刎之後,為了搶奪項羽的屍首,漢軍竟然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場面。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在經過一番争奪之後,王翦獲得了項羽的頭顱,郎中騎将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争得其一處肢體。是以這五人盡皆封侯,憑借項羽的屍身而飛黃騰達。

劉邦的優勢

劉邦之是以能夠戰勝項羽,問鼎中原,除了在軍事方面得到了韓信的幫助之外,更多的是由于其為人處事比起項羽,有許多的長處。而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便是言出必行,賞罰分明。

比起項羽可以為手下的将領護理傷口,卻不肯在功成名就之時分享勝利果實的婦人之仁,劉邦在與項羽的鬥争過程中,便早已許下了“取項羽首級,賞黃金千斤,封萬戶侯”的鄭重承諾。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當呂馬童等五人将項羽的屍首呈現在劉邦面前時,劉邦毫不打折扣地對這五人都加以封賞。隻不過曾經的承諾是由一人獲得,眼下則需要五人分享而已。

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項羽最終的失敗是其必然的結果。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然而追随項羽英勇奮戰的将領們,在充當勇夫之後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賞。

而劉邦對于封賞卻從不吝惜。甚至于在韓信以脅迫為手段,來争取齊王的封号時,劉邦雖然心懷不滿,但仍十分大度地滿足了韓信的要求。這樣的魄力是項羽所不具備的。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也正因如此,追随劉邦的人十厘清楚自己的付出終将會獲得回報。正是由于劉邦給衆人帶來的信心,才讓他們在面對強大的項羽時,依然對劉邦不離不棄,直至取得最終的勝利。

也許項羽在臨死之前,仍然沒能想清楚自己失敗的原因。否則他也不會在自刎之前,發出:“天亡我,非戰之罪”的感歎。

結語

劉邦和項羽,作為兩個反秦集團的上司者,有着相同的目标,但卻有着不同的起點。而項羽從最開始占盡優勢,最終卻被劉邦徹底打敗,落得個自刎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

項羽烏江自刎後,有5個人瓜分了他的屍體,他們後來怎麼樣了?

項羽的所作所為,讓追随他的人看不到出頭之日,這是項羽陣營中最大的危機。任何一個打工者,其追随領袖的目标,便是有朝一日能夠将自己常年的付出換做相應的回報。然而項羽卻始終沒能将其實作。

反觀劉邦,在最初時完全處于劣勢,但是由于他十分了解人性,是以在關鍵問題的處理上,都能恰如其分地滿足他人的訴求,尤其是在論功行賞方面,是以這些比劉邦更為傑出的人才,才會甘心追随于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