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10.11億網民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達到12.2%,網民的增長主體由青年群體向未成年和老年群體轉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從2021年開始,國家相關部門陸續出台多項政策,推動手機App适老化改造,購物、聊天、打車、新聞等涵蓋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手機軟體紛紛開發出“老年版”。但也有不少使用者反映,部分手機App的适老化改造并不十分理想,并且普及率較低,具體情況究竟是怎樣的?
多款App進行适老化及無障礙改造
但部分軟體操作相對還是複雜
為了保障老齡使用者的權益,2021年1月,工信部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網際網路應用适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着力解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在使用網際網路等技術時遇到的困難。
目前,多款适老化及無障礙App已經采用了大字型、簡化符号,并且精簡了功能區,操作也相對友善。以某打車軟體為例,從業人員告訴記者,老年人打開軟體後,隻需要在手機上按一個按鈕,就能“一鍵叫車”。“司機接到派單之後會直接過來,而目的地可以由子女幫忙填寫,也可以由司機幫忙填寫,還可以看到車内的實時監控情況,這樣更加讓子女放心。”

但是在采訪過程中,也有多位老人告訴記者,盡管現在不少App都進行了适老化改造,但對于老年人而言,部分軟體的操作相對還是複雜,還時不時會有廣告,學起來還是有難度。
一位老人表示,現在手機要退出App,要往上滑往下滑,滑到哪裡都不知道,“我孫女給我下了個短視訊App,有時候退出後,聲音還在,但是畫面不知道去哪了。這對我們來說有些難。”
線下服務需要跟上
推廣不深入與商業價值不高有關系
近年來,由于電信網絡詐騙多發,部分老年人對網絡有抵觸心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發展部部長馮敏慧認為,彌合數字鴻溝僅僅靠科技改造還遠遠不夠,線下的服務也需要跟得上。
“我們設定了很多環節,模拟各個支付場景,比如在醫院裡有電子醫保卡的使用,還有電子支付如何在網際網路上購物等,這些場景我們都會來教他們使用。希望通過藍馬甲志願者的一對一的教學,能夠讓老年人适應數字生活。”
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教授宋宇波指出,其實推出更友善使用的老年版網站或軟體,從技術上并沒有難度,之是以推廣不普遍、不深入,與這些老年版軟體商業價值不高有一定關系。
适老版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界面要簡潔,現在很多App非常複雜繁瑣,并不是為了友善操作,而是為了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更多地關注一些相應的廣告或者推送。
第二,字型要大,現在為了塞入過多的資訊,字型往往都是非常小的。
第三,操作的邏輯要簡單,很多操作會誘使你進行多次跳轉,老年人本身就不是現在App的主要客戶群對象,是以做老年人版本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公益行為。
專家:不僅僅要依靠科技
更需要有人情味和同理心的服務
工信部資訊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表示,根據此前的調研,盡管在适老化改造方面很多App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但不少App的改造仍然流于表面。
“僅僅是把字型放大,而且更多的放大是一級頁面,二級頁面和三級頁面都沒有放大,就是為了應付政策或者應付社會的呼籲,因為老年人并不是他們核心服務的群體。真正的改造要針對老年人的需求去做。”
劉興亮指出,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需要兩條腿一起跑,不僅僅要依靠科技,更重要的是有人情味和同理心的服務。
“因為老年人可能由于記憶有問題,有的使用會忘記等,是以我們一定要線下做服務,‘科技+服務’是解決适老化的一個非常好的手段,是以我們的數字化展現了一個社會的發展高度,數字留白展現了一個社會發展的溫度。”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