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鴻章喪師失地 為何不引咎辭職?隻因曾國藩對他講過一個小故事

晚清甲午戰敗後,李鴻章作為清朝談判代表來到日本,以挨了一槍為代價,換回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當全國上下得知條約将台灣、澎湖、遼東割讓給日本時,群情洶湧,到處指責和謾罵李鴻章的聲音。

當時恭親王奕訢聲稱,

“合肥相國積毀銷骨”

,是絲毫都不誇張的。當時許多人認為李鴻章是賣國漢奸,要求清廷誅之以謝天下,這其中便有後來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

《清史稿》李鴻章的本傳記載:

“(李鴻章)馬關定約還,論者未已,或勸之歸。”

這些勸李鴻章退休或辭職的人中,還有他一手栽培提拔的袁世凱。但李鴻章卻說:

“於國實有不能恝然之誼,今事敗求退,更誰賴乎?”

即便被閑置成一無用之人,也堅決不肯辭職告退。

李鴻章喪師失地 為何不引咎辭職?隻因曾國藩對他講過一個小故事

無獨有偶,在八國聯軍入侵,兩宮西狩時,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被任命為全權大臣,前往北京與列強談判。當時張元濟勸他不要再趟這趟渾水,再背上漢奸的罵名。但李鴻章還是不肯退避,決然北上,用自己的最後一段生命與列強簽訂了《辛醜條約》,以巨額賠款達成了和解。

李鴻章無論面對多大的輿論壓力,都堅決不肯退讓的性格,據他自己聲稱,是源于當年在湘軍軍營時,從曾國藩那裡聽來的一個故事。這個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影響了他的終身。

李鴻章素以曾國藩的“門生長”自居,也非常敬重曾國藩,開口必稱“我老師”。有一天,李鴻章和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聊天,對他提起了這個故事,說:

“我老師的秘傳心法,有十八條‘挺經’,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寶訣。”

其中第一條是這樣的:

李鴻章喪師失地 為何不引咎辭職?隻因曾國藩對他講過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老翁,請了貴客來家吃午飯,是以一大早就讓兒子到集市上去買菜。但直到晌午,都不見兒子回來,老翁着急,便親自到村口檢視,發現就在離家不遠的水塍(水田田埂)之上,挑着菜擔的兒子跟一個挑着貨擔的人互相僵持住,誰也不肯讓誰。

老翁見狀,便上前談判說:

“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請你往水田裡稍避一步,待他過來,你老哥也可過去,豈不是兩便麼?”

那人反問,為何要我下水田,他卻下不得?老翁解釋說,自己兒子身材矮小,下水容易浸濕瓜果,弄壞食物,而挑貨擔這人身材高大些,下到水田貨擔也不會沾水。

那人還是不肯退讓,說:

“你這擔内,不過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濕,也還可将就用的;我擔中都是京廣貴貨,萬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這擔子身分不同,安能叫我讓避?”

老翁見說不過,便挺身向前,說幹脆自己下水,先幫那人把貨擔頂在頭上,等他空身岔過之後,再将擔子交回給他。那人見老人真要下水,便說也罷,不用老丈如此費事,我下水讓你便是。

故事講到最後,老翁隻

“挺了一挺,一場争競就此消解。”

這就是“挺經”開宗明義的第一條。

李鴻章喪師失地 為何不引咎辭職?隻因曾國藩對他講過一個小故事

曾國藩的孫女婿聽得津津有味,連忙問:那後面的十七條呢?

李鴻章說:後面?後面的不講了。你自己慢慢想吧。

如果曾國藩真有十八條“挺經”心法的話,也隻流傳下來這一條,後面十七條算是全部失傳了。如今市面上出售的所謂曾國藩著《挺經》,隻是後人托名附會的作品而已。

當時曾國藩的孫女婿沒聽到後面的十七條心法,對這第一條仔細推敲,認為這個故事是想表達

“大抵謂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而李鴻章對“挺經”的了解,顯然比吳永更深一個層次。在接受曾國藩“挺經”的教誨之後,遇事不僅挺身入局,而且是有進無退。

曾國藩深谙盈虧之道,是以在辦理天津教案之後,面對輿論壓力,選擇了告老還鄉。但李鴻章對老師此舉并不認同,認為

“受國大任,死而後已”,

是以他自己是

“自壯至老,未嘗一日言退。”

可見李鴻章對這一“挺”字的堅守,比之發明“挺經”的曾國藩,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