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鸿章丧师失地 为何不引咎辞职?只因曾国藩对他讲过一个小故事

晚清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作为清朝谈判代表来到日本,以挨了一枪为代价,换回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全国上下得知条约将台湾、澎湖、辽东割让给日本时,群情汹涌,到处指责和谩骂李鸿章的声音。

当时恭亲王奕訢声称,

“合肥相国积毁销骨”

,是丝毫都不夸张的。当时许多人认为李鸿章是卖国汉奸,要求清廷诛之以谢天下,这其中便有后来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

《清史稿》李鸿章的本传记载:

“(李鸿章)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这些劝李鸿章退休或辞职的人中,还有他一手栽培提拔的袁世凯。但李鸿章却说:

“於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即便被闲置成一无用之人,也坚决不肯辞职告退。

李鸿章丧师失地 为何不引咎辞职?只因曾国藩对他讲过一个小故事

无独有偶,在八国联军入侵,两宫西狩时,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被任命为全权大臣,前往北京与列强谈判。当时张元济劝他不要再趟这趟浑水,再背上汉奸的骂名。但李鸿章还是不肯退避,决然北上,用自己的最后一段生命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巨额赔款达成了和解。

李鸿章无论面对多大的舆论压力,都坚决不肯退让的性格,据他自己声称,是源于当年在湘军军营时,从曾国藩那里听来的一个故事。这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影响了他的终身。

李鸿章素以曾国藩的“门生长”自居,也非常敬重曾国藩,开口必称“我老师”。有一天,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聊天,对他提起了这个故事,说:

“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

其中第一条是这样的:

李鸿章丧师失地 为何不引咎辞职?只因曾国藩对他讲过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老翁,请了贵客来家吃午饭,因此一大早就让儿子到集市上去买菜。但直到晌午,都不见儿子回来,老翁着急,便亲自到村口查看,发现就在离家不远的水塍(水田田埂)之上,挑着菜担的儿子跟一个挑着货担的人互相僵持住,谁也不肯让谁。

老翁见状,便上前谈判说:

“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

那人反问,为何要我下水田,他却下不得?老翁解释说,自己儿子身材矮小,下水容易浸湿瓜果,弄坏食物,而挑货担这人身材高大些,下到水田货担也不会沾水。

那人还是不肯退让,说:

“你这担内,不过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这担子身分不同,安能叫我让避?”

老翁见说不过,便挺身向前,说干脆自己下水,先帮那人把货担顶在头上,等他空身岔过之后,再将担子交回给他。那人见老人真要下水,便说也罢,不用老丈如此费事,我下水让你便是。

故事讲到最后,老翁只

“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

这就是“挺经”开宗明义的第一条。

李鸿章丧师失地 为何不引咎辞职?只因曾国藩对他讲过一个小故事

曾国藩的孙女婿听得津津有味,连忙问:那后面的十七条呢?

李鸿章说:后面?后面的不讲了。你自己慢慢想吧。

如果曾国藩真有十八条“挺经”心法的话,也只流传下来这一条,后面十七条算是全部失传了。如今市面上出售的所谓曾国藩著《挺经》,只是后人托名附会的作品而已。

当时曾国藩的孙女婿没听到后面的十七条心法,对这第一条仔细推敲,认为这个故事是想表达

“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而李鸿章对“挺经”的理解,显然比吴永更深一个层次。在接受曾国藩“挺经”的教诲之后,遇事不仅挺身入局,而且是有进无退。

曾国藩深谙盈亏之道,因此在办理天津教案之后,面对舆论压力,选择了告老还乡。但李鸿章对老师此举并不认同,认为

“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因此他自己是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

可见李鸿章对这一“挺”字的坚守,比之发明“挺经”的曾国藩,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