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學習廉頗以守為攻,卻被姜維所抛棄,蜀國失敗姜維負最大責任
今天小編跟大家盤點一位在《三國演義》中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物,他就是魏延,但是小編要先給大家澄清一下《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可是與實際上曆史記載的魏延有一點不同哦。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被記載成是半路出家。是半路突然跟随劉備,後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才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得到了蜀國人民的支援,但實際上魏延本來就是劉備的一開始的私人軍隊一員,算是跟劉備起義的老将軍了。雖然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從國小習兵書的知識,但是他在軍隊裡一直屬于默默無聞的人,不論是在曆史記載中還是在《三國演義》中前期的他都沒有多麼的引人注目,算是一個小透明的存在。是到後來蜀國建立,他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蜀國設了一套防禦魏國的好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卻被後來的李斯所抛棄,導緻魏國直接打入了蜀國的内部。
蜀國大概是位于如今的四川附近,都知道四川是一個盆地,在進入四川的時候其實是有很多的山地的,而這樣的地方往往是易守難攻的。而三國鼎立的局面剛剛形成的時候,蜀國應該是三個國家裡面實力最弱小的一個,而它正好可以利用這樣的地形來阻擋住其餘兩個國家的騷擾和進攻,以發展自己國内的實力。
其實當時的劉邦也是這樣想的,他就是先想着儲存自己的實力,于是他任用了跟随自己多年并且自己非常信任的魏延,但是由于魏延在當時一直沒有做出什麼太大的貢獻以至于剛上任就遭到了許多将領的質疑。畢竟人們一開始認為這樣重要的任務應該是交給張飛。最後劉備為了要大家相信自己挑選的人非常适合鎮守邊疆這個任務就給大家開了一場動員大會,專門請來魏延為大家發言,劉備說你有什麼好的方法政策能夠保證我交給你的任務會圓滿地完成?
當時魏延立刻站起來對大家說,我能夠保證如果魏國派出全部的兵力攻打我們的話,我一定讓他們不會踏入蜀國的國土一分一毫,如果他們派出10萬以下的兵力來攻打我們的話,我一定将他們全部殺害。這樣的豪言壯志不僅是劉備都非常的熱血沸騰。即便是那些曾經不相信魏延的人也願意相信魏延能夠保衛自己的國家。
當時的魏延提出了一種特殊的作戰方法,這種作戰方法就是利用當時蜀國特殊的地理形勢,把各個兵力分布在每個山谷的最狹窄的山口處,這樣能夠有效地阻擋敵人進入附屬國的國境,這樣的方法确實屢試不爽。從建國開始,魏國的兵力就沒有踏進過蜀國的一分一毫,這樣長久的對立形勢也給蜀國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大的契機。
在劉備活着的時候,魏延當然是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但是在劉備去世之後就有人提出他這樣的方法并不适合長久地用下去。于是就像當時的皇帝阿鬥,也就是劉禅提議說要改變方法政策,把幾個山谷口給放開,然後把兵力集合在兩個最主要的山谷口,也就是誘敵深入,甕中捉鼈。這樣的方法聽起來确實是不錯,在劉禅同意之後姜維開始實施自己的作戰方案。但是他提出的作戰方案并不适合實力強大的魏國和實力比較弱小的蜀國之間的争鬥,敵人的将領看穿了他的這一計謀,根本就沒有深入他的包圍圈,反而他卻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說,後來蜀國的衰敗與他有着抹不開的關系。
而且這個故事聽起來有沒有特别的熟悉,像不像當時廉頗和趙括的故事,廉頗就是一個著名的大将軍,他采取的就是以防守為主,如果按照他的戰略一直發展下去的話趙國總有一天可以和秦國抗衡,然後打敗秦國,但是沒成想皇帝啟用了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進而直接導緻了國家的滅亡。
有的時候一個國家能夠長久的發展下去,不僅是要自己手底下的大将軍擁有實力能守得住國家,打的了侵略者,還要皇帝長一點腦子。不要急功近利,先把自己碗裡的吃完再看鍋裡剩多少,不然吃着碗裡的看着鍋裡的隻會最後落得像蜀國和趙國一樣的下場。最後有什麼意見歡迎評論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