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一個女人的生命,濃縮成一天,隻有一天。這一天,她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在這一天,她的命運變得清晰起來。- 伍爾夫,達洛威夫人

< h1類"pgc-h-right-arrow">寫在它前面</h1>

《The Hours》是一部經典的女權主義電影,由斯蒂芬·達德利于2002年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妮可·基德曼和朱莉安·摩爾聯合主演。

這部電影主要是關于三個女人在一天中不同時空的故事,她們每個人都與女作家伍爾夫的小說《達洛威夫人》有着奇妙的聯系。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達洛韋夫人

《達洛威夫人》出版于1925年,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使用意識流的寫作技巧,講述了英雄克拉麗莎·達洛威(達洛威夫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格蘭發生的一天的故事。

伍爾夫夫人筆下的達洛威夫人是英國社會上層的中年女性,過着安靜而豐富的生活,但内心卻渴望自由,渴望擺脫傳統的束縛,在日常生活中,她逐漸感到迷失了自己,然後經常在恐慌、焦慮、痛苦、焦慮、抑郁等心理鬥争中, 渴望掙脫生命的牢籠,去探索自己,去活出生命的意義。

這部電影的叙事結構是三次,三個場景交叉平行,故事場景設定為:

時間線: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地點:英國裡士滿,英雄: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妮可·基德曼),其他角色:她的丈夫倫納德;

時間線:1951年,二戰後,洛杉矶,主角:懷孕的家庭主婦勞拉·布朗(朱莉安·摩爾飾),其他角色:兒子理查德和丈夫丹;

時間:2001年,在紐約,由克拉麗莎·沃恩(梅麗爾·斯特裡普飾)主演,其餘的演員:她的女友莎莉和女兒朱利安。

正如伍爾夫在《達洛威夫人》一書中所寫的那樣:"一個女人的生命被濃縮成一天,隻有一天,她一生都在這一天度過,在那一天,她的命運變得清晰起來。"

影片還用了達洛威夫人小說的叙事,濃縮了三個女人在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故事,因為在伍爾夫看來,一天就是一生。

1923年,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為"達洛威夫人"(Mrs. Dalloway)受孕,她活了很長一輩子,成年後多次精神崩潰,兩次自殺,過上好時光,愛她的丈夫倫納德,為她尋求醫療,把家搬到裡士滿的鄉村,離倫敦幾十公裡,開了一家印刷廠,讓弗吉尼亞活得更好,寫作, 然後這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弗吉尼亞·伍爾夫

勞拉·布朗(Laura Brown)在1951年有一個可愛的兒子理查德(Richard)和一個充滿愛心的丈夫丹(Dan),她看起來很快樂,無可挑剔。正在讀伍爾夫的《達洛威夫人》的勞拉,對達洛威太太的故事深感震撼和震撼,而她舒适生活的現實讓她痛苦和掙紮。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勞拉·布朗

2001年的克拉麗莎·沃恩(Clarissa Vaughan)就像伍爾夫的小說《達洛威夫人》(Mrs. Dalloway)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一樣,過着像達洛威夫人一樣的生活,整天忙于準備和舉辦派對。有一個10年的女朋友,莎莉(與小說中達洛威夫人的朋友同名),一個成年的女兒朱利安,以及身患絕症的詩人理查德的密友(也與小說中達洛威夫人的丈夫同名),以及她以前的情人,但這種生活帶給她的是更多的孤獨和空虛。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克拉麗莎·沃恩

影片就是這樣将三個不同的女人在一天之内結合在一起,講述故事,感受三個女人的痛苦和掙紮,探索女性意識的覺醒。

1950年代洛杉矶的勞拉,在沒有弗吉尼亞不愉快的命運和複雜的經曆的情況下,似乎是一個幸福、容光煥發的家庭主婦,在與克拉麗莎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她逃離了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年幼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真正走上了自我覺醒的道路。

讓我們看看勞拉為什麼這樣做。

<01時代背景>h1級"pgc-h-right-arrow"

</h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男性大多外出作戰,在此期間,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女性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男人從戰場上回來,重新開始工作,當時女人強迫他們回到家人身邊,成為家庭主婦。

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社會中,家庭主婦是大多數女性的家,她們都在争奪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當時的主流文化認為,做一個好家庭主婦是最重要的工作。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20世紀50年代的家庭主婦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被譽為經濟的"黃金時代"和美國女權主義的"黑暗時代"。因為世界大戰給男人帶來了精神上的個體英雄主義和空前的優越感,而在戰後的"嬰兒潮"中,很多男人認為自己的妻子出去工作是不合時宜的,如果生活可以繼續下去,基本上不願意妻子出去工作,現實迫使女性把生活集中在家庭上。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家庭主婦,不僅是丈夫的教女,更注重打扮。當時,家庭主婦們衣着考究,才華橫溢。一方面,是為了取悅她們的丈夫,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突出她們的成功和社會地位。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女性更多的是父權制社會的附庸,自我價值很難實作,在表面的光明背後是内心的空虛和無助。

在電影中,勞拉的丈夫丹是一名二戰老兵,有一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有一所房子和一輛車,與妻子和孩子過着典型的中産階級生活。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50年代的美國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獨立感并非不存在,而是被大大壓抑,無數像勞拉這樣的女性正在遭受内心的掙紮。

< h1級"pgc-h-right-arrow">02家庭環境</h1>

在影片中,勞拉的丈夫丹,他早起做早餐,為了不打擾妻子睡覺,自己買花,照顧孩子等等,這一系列的細節都可以看出,丹是一個關心妻子的好丈夫,一個關心孩子的好父親, 顯然是一個很棒的人。

女性主義電影一般意義上,總是喜歡把男人當成消極的或對立的,要麼是吸毒成瘾的父親,要麼是吸毒成瘾的家暴丈夫,仿佛隻在家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貧窮女性,最終突破家庭束縛,可以算作實作女性覺醒和女性解放。

而影片中的勞拉,似乎生活在一個平靜幸福的家庭中,愛着她的丈夫和懂事可愛的孩子,一切都是那麼正常和美麗,局外人,她需要痛苦,不快樂甚至想要逃避?這難道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借口嗎?這部電影就是以這裡為基地,這與許多女權主義電影不同。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勞 拉

其實,對人格解放的渴望,活出自我,實作自己的價值,這是人類的本質,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受到束縛和壓抑,尤其是對女性來說。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其中自我實作的需求是人類需求的最高層次,一個人努力開發自己的潛能,實作自我實作,努力成為她能成為的樣子,這樣人們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在丈夫面前,勞拉舉止得體,說話端正,笑容無可挑剔,扮演着一個好妻子的角色。

看着丈夫開車去上班,勞拉站在窗前,收起假笑,臉上突然失去了光彩,陷入了孤獨,影片全都由兒子理查德的眼睛裡,兒子站在那裡看着勞拉,因為他知道每天的母親都是這樣,父親在時間和缺席中, 是兩張臉。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勞拉在現實生活中,一直不是真實的自己,她很清楚,是以心裡會感到痛苦。

我們也可以深深感受到,其實勞拉并不快樂和不快樂,那為什麼呢?

因為,她早就厭倦了這種日複一日沒有自我的生活,這一點在她為丈夫做生日蛋糕的時候,為了做一個蛋糕又做一個蛋糕,為了給丈夫一個生日生日,表面上一切都是有序的、細心的,其實, 簡直心不在焉,無味無味。

< h1級"pgc-h-right-arrow">03情緒喪失

可以看出,勞拉并不愛她的丈夫丹,丹在講述兩人的故事時完全站在自己的視角。據推測,丹遇到了勞拉,他夢寐以求的女孩,她脆弱而害羞,是以丹想和她一起開始新的生活。

勞拉和丹的結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戰争或當時的社會環境,而不是基于浪漫的互相愉悅。可以看出,勞拉的情感需求并沒有實作。所謂"幸福生活",隻是丹的夢想成真,不是勞拉。

是以,看似完美的生活對勞拉來說是一種束縛和束縛,她渴望成為她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她丈夫希望她成為的人,因為那不是真正的勞拉,她應該更好地愛自己,做她自己。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 h1級"pgc-h-right-arrow">04精神靈感</h1>

那天,鄰居凱蒂突然來訪,她和勞拉的情況是一樣的,家庭主婦一樣,因為她病了需要去醫院幾天,請勞拉照顧家裡的狗。

凱蒂發現勞拉在讀達洛威太太,問她說了什麼。勞拉說:"關于一個女人,一個非常自信的女主人,她要開派對,因為她太自信了,是以每個人都認為她很好,但她并不是很好。

凱蒂聽到勞拉這麼說,好像被什麼東西擊中了,放下書,哽咽了。她從未分娩,因為她生病了,需要手術。"我的身體失控了,隻能交給一個你從未見過的醫生,"這讓凱蒂無奈,在兩人交談之後,勞拉也有同樣的感覺,認為她不隻是太失控了她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太痛苦而無法融入現實世界,是以有些沖動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在《達洛威夫人》中一樣,因為一件小事就想到了自殺。

還沒來得及做,勞拉和兒子理查德做了一個更好的生日蛋糕,把房子打掃幹淨,然後走出家門,把兒子托付給别人照顧,找到了自己的酒店,試圖在這裡安靜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當她把兒子送走的那一刻,她哭了,敏感的理查德似乎覺得他的母親正在抛棄自己。

那天,勞拉沒有勇氣自殺,但最終她決定離開家人和年幼的孩子,獨自在加拿大圖書館找工作。

作為母親,離家出走的決定是極其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她對自己的年幼孩子感到内疚,但她并不後悔這樣做。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因為,當一個人别無選擇時,後悔是沒有意義的。母親也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事實上,她的兒子理查德終于了解了她。

豆瓣 8.6分鐘《時間》:美國1950年代勞拉式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簡要讨論 寫于前01時代背景 02 家庭環境 03 情感缺席 04 精神靈感寫于結尾

這四個方面或許就是勞拉·布朗最終走上了自我覺醒的道路,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社會,男性氣質的盛行,對于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來說,可以忠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走出去,甚至以抛棄孩子的痛苦為代價,努力實作自我,真是發人深省。

< h1類"pgc-h-arrow-right">寫在最後</h1>

影片結尾,1941年,在英國蘇塞克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剛剛完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後一部作品《窗簾之間》,她覺得自己會再次精神崩潰,覺得自己再也不會好轉了,留下了兩封信,一封寫給丈夫倫納德,一封寫給妹妹。 凡妮莎,裝滿了石頭,扔進了她家附近湍急的奧賽河。

她在信中說:"要看穿生命,我們必須真正面對生命,去了解它的本質,最後,在了解了本質之後,會熱愛生命,然後,才會願意放下。"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在1941年終于用死亡實踐了她的女性氣質;克拉麗莎·沃恩(Clarissa Vaughn)在2001年終于實作了她的女性氣質感, 并回歸;而勞拉·布朗(Laura Brown)在1951年,她終于在離開後完成了自己的女性氣質,選擇了生活和實作自己,這是最艱難的生活方式,更被欽佩和感動。

本文中的圖檔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删除!

作者簡介:聽着那位客觀、理性、正能量的寫作愛好者,有用、有材料、有用的文字分享者,請多評論積極,非常感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