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作者|江小橘

這兩天,我一直在反複看一個紀錄片。

雖然是30年前的故事,但每一次觀看,都能在心中掀起不同的浪花。

那時的日本教育界在長野縣伊那國小啟動一項叫“綜合教育”的教學項目,旨在生活中找到學習的熱情。

所謂的“綜合教育”,類似于現在的“雙減”。

老師不會布置大量的作業,期末也沒有考試,甚至講課都沒有課程表,随時按照當天的教學内容調整課程。

相反,老師重視的是在體驗生活中接受教育。

老師在孩子們升入三年級後,聯系農場主借來一頭名叫勞拉的澤西牛。這頭牛和孩子們朝夕相伴了兩年多。

這兩年的時間裡,孩子們對勞拉全權負責,其實就是勞拉的吃喝拉撒睡玩。

孩子們養牛的經曆,被拍成了記錄片《另一種教育》。

在片中,我們切實地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無論學習還是生活。

也許你會說,每個地方的教育環境差太多,我們也不可能讓孩子們養一頭牛。

先别輕易搖頭,任何學習都不是生搬硬套,包括對孩子的教育。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訴說的事實,然後再從已知的故事裡探索真相。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有了興趣,才會主動

百濑司郎先生是伊那國小三年級春組的班主任。

當孩子們表示強烈的養牛願望時,他提醒孩子們,喂牛的飼料費用是需要提前規劃好的,萬一年底沒錢了怎麼辦?

養一年牛,到底要花費多少呢?

老師告訴了孩子們1個月的飼料費用是5190日元,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開始計算12個月的費用。

盡管現在的他們還不會兩位數乘法。

一個孩子開始一遍又一遍的累加,加了10遍後,另一個孩子舉手示意,

“我知道有更簡單的算法,可以把5個月的費用加2遍。”

“還可以先乘9,再加1個月的費用。”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孩子們在黑闆上用粉筆列出了計算過程,思維的火花還在碰撞。

“我還有其他做法”的聲音此起彼伏。

因為他們發現了同樣的數字加10遍,不如直接乘以10。

那麼問題來了,2位數的乘法怎麼計算呢?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有了算數的興趣,才會主動去探索更進階的算法。

老師也趁此機會,開始講解2位數乘法運算。

而在這時,每個孩子的眼睛裡都散發着渴求的光芒。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無獨有偶,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芬蘭老師被問道:

“如果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

老師說,“我們不會覺得孩子不行,而是會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如果他對汽車感興趣,我們會從汽車講起,然後激發他對數學的興趣。”

其實,父母亦是如此。找到孩子感興趣的點,用這個點切入學習會容易得多。

比方說,孩子不喜歡英語,卻喜歡看卡通片,那就試試讓他看英文卡通片;

孩子不喜歡看書,卻喜歡動手,那就試試讓他制作一個書中的模型;

孩子不喜歡表達,卻喜歡聽你講故事,那就試試讓他講一遍他聽到的故事。

興趣引導學習,才是打開學習的正确方式。這比你光喊“趕緊學習”強1萬倍。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有了觀察,才有輸出

勞拉的到來,讓孩子們興奮不已。

每天,都有小孩早早地來到教室,盯着勞拉看,看它的長睫毛大眼睛,看它的反刍,看它一口一口地吃草,看它悠閑地搖尾巴。

不光是看,孩子們還用心地一筆一畫記錄起來。

有記錄它吃草的日記,有描述它來月經的感悟,

甚至還有一份手繪的示意圖,詳細描繪了勞拉如何懷孕,如何生寶寶的過程。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看看孩子們描寫看到的場景,他們會用細膩的象聲詞,還會将勞拉拟人化。

這些都是細緻觀察後獲得的寫作技巧。

他們還會對看到的情景進一步探索,滿足内心的不解與好奇。

于是,誕生了一堂生理衛生課。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蘇聯兒童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裡,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

我們也許應該放下焦慮的心态,嘗試着慢下來,看一看一直以來忽略的景色。

孩子在路邊看到挖掘機在施工,一時挪不動腳步,那就陪他看一會兒;

孩子在台階下發現了一個螞蟻窩,蹲在那裡直入迷,那就不急着喊他回家吃飯;

孩子興奮地指着雲彩喊,媽媽你看它多可愛,像不像一個冰激淋?那就和他一起指着雲彩發揮想象。

也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是善于觀察的。

那就不要總是忽略這樣的生活片段,陪他一起看一看,想一想,這其實比你買100本作文素材更有用。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有了沉浸,才有滋養

孩子們不光是計算了喂養勞拉需要的飼料費用,每天還會給勞拉加餐。

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走進森林撿落葉,并細心地告訴孩子落葉的類别。

這是榉樹葉,這是橡樹葉,這是櫻桃樹葉……

孩子們在找勞拉愛吃的落葉時,上了一節自然課。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不止落葉,還有各種各樣的草。孩子們一波又一波來到學校附近的小河坡,小草原。

隻要是長草的地方,就會遍布孩子們的足迹,随之帶來的是孩子們的笑聲與打鬧聲。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這種沉浸式體驗,尤其是與自然的親密接觸,無疑是滋養孩子的靈丹妙藥,無論是學識還是心靈。

就像《小小少年》裡面的殷然,他酷愛昆蟲,父母一有時間就會陪他一起深入到森林中,三個人一起在大自然的懷抱裡,看各種各樣的蟲子。

殷然一進入森林,就像個小精靈一樣,專注得發光。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他積累的昆蟲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紮實,他掌握的知識甚至超過了昆蟲專業的大學生。

殷然媽媽說,這個東西帶給孩子的是一種快樂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會一直留在殷然的心裡。

而我們不如趁着難得的空閑,帶孩子爬一次山,徒一回步,來到小河邊,走進草地裡,呼吸下久違的新鮮空氣,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撒個歡兒。

你将會發現,孩子變得明媚而快樂,自信而爽朗,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比玩遊戲爽1萬倍。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有了思考,才會進步

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老師從來不做任何決定,他隻是抛下一個問題,讓孩子們讨論各自的想法,最後由孩子們自己拿主意。

包括到底一開始要不要養勞拉?

養勞拉需要喂什麼?

錢從哪裡來?

到最後要不要把勞拉送回去?

這種引導孩子的思考貫穿着整部片子。

其中,針對喂養勞拉的草選哪種這個問題,還特意召開了一次研讨大會。

孩子們紛紛講解了自己的觀點。一個孩子剛坐下,另外一些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舉手,“我有不同的看法”。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有的孩子認為是幹草,有的孩子認為是牧草。

這些觀點都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知識搜尋、彙集,然後變成了自己的想法。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等聊到如果養勞拉,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時,孩子們又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

他們一緻決定,在學校後門的空地上種上一片玉米。等到玉米成熟的時候,可以賣玉米補貼費用。

這一輪又一輪的讨論,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思考,點燃了他們的求知熱情,拾獲了他們的責任信心。

同樣,父母在恰當的時候需要放手,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小到一道題的答案,大到一份學習計劃。

也許他的解題思路繞了一個大圈,但請允許他做完;也許他的學習計劃不完善,但請允許他執行,因為這是屬于他自己的學習旅程。

正因為不完美,他在實行過程中才會慢慢改善,最後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方法。

這比你的打斷和糾正好過1萬倍。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有了體驗,才會共情

孩子們這樣形容和勞拉相處的經曆,

“我們就像爸爸媽媽照顧孩子一樣,在照顧着勞拉。而漸漸地,勞拉又變得像爸爸媽媽一樣養育我們。”

他們要給勞拉刷毛,尤其是尾巴上的毛,要逆着刷才舒服;

要把拔來的草統一鍘短,這樣勞拉吃起來更容易;

要清理勞拉的糞便,這樣牛棚住起來才幹爽。

他們在盡力地給勞拉創造一個舒适的生活環境。

他們和勞拉的感情日漸深厚,等勞拉懷孕了,早早把小牛的名字起好。可惜的是,小牛生産當天就遭遇夭折。

這種沒來得及見面就要說再見的死亡體驗,讓孩子們心痛不已。他們為小牛準備了像模像樣的葬禮,訴說着告别的話。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小牛雖然離開了,但給勞拉留下了豐盈的奶水。勞拉此刻像孩子們的爸爸媽媽一樣,用牛奶來養育着他們。

牛奶來之不易,孩子們每天都喝得一滴不剩。因為雖然小牛不就在了,我們就是勞拉的孩子,要把身體養得棒棒的。

終于到了和農場主約定還牛的日子,依然是一場要不要歸還的大讨論。

可當孩子們說出,

“勞拉一定更喜歡農場有夥伴的生活吧?”

“我們答應農場主要還牛,如果不還的話,他一定很為難吧?”

……

這些話時,突然發現孩子們已經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了了解他人。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這樣的孩子,不正是我們一心想要培養的嗎?

有一顆共情的心,才是孩子最好的模樣。

就像孩子們在照顧勞拉的過程中,自然地喚醒了他們的共情心一樣,我們也可以多讓孩子體驗家庭生活,最簡單的就是做家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國小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

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也許你會奇怪,本來不想耽誤學習的時間,才不讓孩子做家務,怎麼反倒做家務的孩子學習好?

那是因為,做家務不僅僅是付出了勞動,重要的是勞動過程中産生的共情,他在付出的過程中:

會明白父母的不易,會建立對家庭的責任,繼而會産生“學習不是為了父母,更是為了自己”的想法。

一旦體會了這點,孩子就會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這比你天天抱怨“這麼辛苦為了誰”“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強1萬倍。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其實,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實踐中學習,在觀察中思考,在戶外暢玩,在家中勞動,在一個充實而快樂的環境裡成長。

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曾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僅僅是機械式灌輸知識,那不是教育,也容易養出迷茫空心的孩子。

隻有讓孩子在生活教育的次元裡自主探索,那樣,他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一個自信明媚的健全人格。

而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教育。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End——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作者:江小橘,愛吃橘子愛看江的機械工程師,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一手專心畫圖,一手耐心帶娃。本文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當孩子這麼說時,這5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