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語、漢字學起來更是尤為費力。漢語作為中國人的母語很多人學不清楚、很多漢字不認識都是經常出現的現象;随着科技的發展,提筆就忘更是屢見不鮮。

對于中國人都有些困難的漢語、漢字的學習拿去給外國人學習肯定難度值拉滿。尤其是聲調的學習、加之很多相似讀音的字詞,或者同一個字不同地方表示的意思不同等等情況都是随處可見的。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既然相同的兩個字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同,那兩組有差别的詞表達的意思也應該是有所差别的。很多人把丞相和宰相混為一談,覺得他們是同一個意思,其實不然。雖然它們隻有一個字不同,而且常常被混為一談,但實際上二者含義有着天壤之别,

一、丞相及其職責

随着很多熱門古裝影視劇的播出,封建王朝的曆史又一次被搬到熒幕上。各個王朝的更疊,王朝内部的制度、官職變化都引起很多大衆的關注。其中最為大衆熟悉的莫過于丞相一職,因為他的地位是皇帝一人之下,可以統領百官。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而丞相也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官職,正是由于他官高從屬正一品;是以在影視劇中朝廷議事或是建言獻策時,丞相的出鏡率是最高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對此官職印象深刻的原因。

而根據可以考證的曆史,丞相一職最早出現在秦朝武王時期。此後漢承秦制,丞相一職也被保留下來;但丞相位高權重,對很多皇帝來說都是潛在的危險。因為丞相的權利越發膨脹皇權就難以獨尊會釀成大禍。畢竟皇帝要管天下事,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丞相的權利也隻是在秦朝到西漢期間達到了頂峰,當時著名的丞相有李斯、趙高等人。趙高也是著名的奸臣,導緻了秦朝内部多次政亂,殺害大批忠良志士,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此後很多君主都察覺到了相權太大的危害,是以采取了各種辦法削弱相權而讓皇權得到集中。比如漢武帝設立内廷,唐朝的三省制度都是對相權進行削弱的手段。而丞相最終廢除是在明朝,著名的胡惟庸案宣告着丞相這個曾經接觸權力頂端的官職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二、宰相及其職責

宰相最先發源于先秦,後逐漸流傳到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曆朝曆代國家稱幫助皇帝管理國家的大臣叫宰相。尤為大衆所熟知的管仲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宰相。宰相是統稱并非官職名稱,它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謂。

例如秦朝的宰相就稱之為丞相,而西漢則是相國;還有尚書令、侍中等具體稱謂。劉邦的得力助手蕭何也是赫赫有名的相國。在他死後曹參繼任相國之位,曹參原本是諸侯國齊國的相國;但不管是齊國還是西漢的相國,其地位都是十分之高的。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宰相幫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掌管國家大事。是古代除君主之外的最高行政機關。宰有主宰的意味,表示着宰相可以主宰決策一些政務上的事情;相有輔佐的意味,表示宰相以輔佐君王處理政事為主。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和宰相其實在實際權力上是有相同之處的。二者都代表的是當時的朝代或國家除了皇帝以外權利最大的人。但是所有權力最大的人都能稱之為宰相,丞相也包含其中;但反過來則不成立。

這是因為丞相是官職,而宰相是制度。也就是說,一個人成為了丞相,那也可以說他是宰相。但如果一個人是宰相他對應的官職不一定是丞相。例如明朝權利最大的内閣首輔就是宰相而非丞相,而漢朝初期權利最大的的丞相也可稱之為宰相。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即宰相和丞相是包含關系。就好比三好學生與成績優異的學生,三好學生一定成績優異,但成績優異的學生不一定是三好學生。三好學生可以對應宰相,而丞相對應成績優異的學生;二者不能對調。

再者丞相是一個特定的人,而宰相不特指某人,甚至可以不止一個人。丞相是官職,就好比班級裡的班長;班長往往隻有一個人。而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多個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宰相就可以有三個,因為三省長官在職權和官位上都是等同的。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四、宰相福禍相依

由于宰相包括了丞相,此處便以宰相展開論述。如果說當上将軍是古時候所有習武之人的最高追求,那麼當上宰相就是文官一生的理想了。因為當上宰相就擁有了萬人之上的尊貴地位,還能統領百官,共商國是。雖然名義上是商議,可是宰相才是手握大權的人。

自國中學習的曆史就了解到皇權和相權在長時間都是處于對峙地位的,畢竟誰沒有欲望?誰不想掌管天下呢?很多宰相當着當着目的就變了,不再是輔佐君王,反而想要挑戰君王的權威了。胡惟庸咎由自取,最終慘死何嘗不是因為對皇權的無視和威脅。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皇權至上是封建王朝的定理。和現在法治社會不同,當時的法律條文都是君王立下的,對他起不到限制作用。是以這樣的特權誰都想要擁有,而站上這個位置的皇帝也會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位置。是以對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和權力自然會格外警惕。

畢竟像劉邦蕭何這樣的君臣少之又少,多的是大權在握後便想着謀權篡位的宰相。有一些成功了,但有一些直接被連坐制處理,慘不忍睹。在皇帝旁邊做事做得好沒有私心則是萬福,但如果有了壞心眼,則伴随左右的多半是災禍了。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五、總結

總而言之,丞相宰相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卻天差地别。自從胡惟庸一案爆發,宰相這一說法也随之消失了。此後出現的内閣首輔或軍機大臣在本質上還是宰相,但沒有人再用宰相稱呼了。

伴君如伴虎,不管是丞相還是宰相,都要盡力幫助君王治理好國家;隻有這樣他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平安,也才能留下一個千古賢相的稱号流傳千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