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發現骨頭,揭示你的生活。

通過從166位古人的骨骼和牙齒中提取DNA資訊,通過基因組測序仔細分析了東亞人群的曆史。

作者 甘曉

"黑眼睛,黑發黃皮,永遠遠離龍的繼承人。我們中國人常常為"龍的繼承人"的血統感到自豪。

回到過去,誰是我們的祖先,作為東亞人,我們是如何來到這裡的?各民族之間有什麼關系?

2月22日,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了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王傳超教授與哈佛醫學院教授大衛·賴希合作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涉及來自全球43個機關的85位合著者,通過從166個古代人的骨骼和牙齒中提取DNA資訊,使用基因組測序來微調東亞人口形成的曆史。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發現骨頭,揭示你的生活。

論文網頁截圖

"雪球"類型"查詢"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柏拉圖的終極哲學命題至今仍困擾着人類。近年來,人類學家試圖在先進的生命科學技術的幫助下,從進化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2015年前後,對東亞個人生活充滿好奇的王傳超帶領團隊啟動了研究項目。"最初,我們的計劃是在全國各地的考古遺址中尋找古代骨骼,牙齒等樣本,以提取DNA,對其進行測序,并揭示它們的遺傳關系。王傳超對《中國科學日報》記者。

研究小組在中國陝西和中國台灣的考古遺址中獲得了大量古代樣本。然而,樣本講述的古代故事并沒有給研究人員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于是,他們放眼了更廣闊的地理空間區域,從中國擴充到周邊的俄羅斯遠東、日本等地,加入研究團隊的隊伍也在不斷增加。"例如,你想知道一群人在大約5000年前,也許是6000年或更遠的地方,你需要關于他們周圍人的資訊。"王傳超說。

對來自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樣本的分析揭示了與貝加爾湖附近古代人類更密切的關系,這激發了他們進一步追求它們。

"從地理上看,俄羅斯遠東地區幾乎是人類遷徙的終點,再是北方和東方都不适合生活在白令海峽和太平洋。王傳超和研究人員分析。他們推測,古代人類可能來自貝加爾湖以西的蒙古高原,并且該群體很可能穿越了整個蒙古高原并與歐亞草原相連。

2019年,王傳超邀請蒙古國的研究人員加入團隊,從當地考古遺址擷取樣本,驗證這一假設。

在這項為期六年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像滾雪球一樣擴大了對科學問題的不斷質疑,最終,來自全球43個機關的85位合著者完成了這項工作。

最大的"東亞"考古學

研究得出了"漢藏同源"、"南島與壯壯同源"等重要結論。"DNA結果顯示,大約5000年前,黃河流域的祖先與中原和青藏高原的人們有着同源的關系,這表明他們都是中原漢人和藏緬族人口的祖先。王傳超解釋道。這一結論也驗證了語言學上的"漢藏同源"理論。

同時,該研究還為南島語言人口起源于中國大陸南部的假設提供了直接證據,即"與強者起源相同"。研究人員認為,起源于中國大陸南部的祖先很可能通過東南沿海到達台灣,并遷移到東南亞和大洋洲。

此外,對貝加爾湖和蒙古高原的調查駁斥了語言學假設,即"西遼河農業人口的擴張促成了原始橫貫美洲的傳播"。這是由于對古代DNA的分析發現,8000多年前,在蒙古高原、貝加爾湖到黑龍江盆地廣袤的狩獵采集人口廣袤土地上,确實是蒙古族和通古斯族人的祖先,但2000多年前并沒有受到農業人口的顯著遺傳影響。

據了解,這是目前東亞地區最大的考古基因組學研究。"東亞報道的古代基因組樣本數量是過去國内研究機構公布的樣本總數的兩倍,我們希望改變東亞,特别是中國考古基因組學研究長期滞後的情況。"王傳超說。

第二代測序工作

在研究人員看來,這項研究的成功直接歸功于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

王傳超有一種很深的感受,2000年左右的基因測序每個位點花費大約1美元,測量一個人類基因組的成本高達20億美元、30億美元,而現在的成本僅為3000元。

2010年左右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為古人類學研究的新世界打開了大門。

"可想而知,古人類死後被埋在土壤裡,他們的DNA不斷降解、腐蝕,土壤中有許多微生物和病原體。"當我們今天挖掘它們時,我們實際上是試圖從一堆退化,受污染的骨骼中恢複這個人的DNA資訊,新的測序技術幫助我們從大量資料中獲得有用的資訊,"王說。"

此外,超淨實驗室也是古人類學研究的"标準",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于2017年設立了這一"利器"。研究人員需要穿上防護服、護目鏡、口罩、手套、兜帽,經過風雨才能進入"時空隧道",才能遇見古代人類。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發現骨頭,揭示你的生活。

王傳超等人在古DNA超網實驗室工作(研究團隊合影)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益民評論說:"這隻是故事的開始,随着更多古代基因組結果的發表,相信過去1萬年來人類在中國土地上的遷徙将變得更加清晰。"

相關: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36-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