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說到太平天國覆滅的關鍵節點,安慶之戰必然是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曆史節點。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在安慶之戰中徹底打開了天京的門戶,也宣告着一時風光無量的太平天國走向了曆史洪流的末期。

縱觀太平天國與清軍的戰争,不難發現:在戰争初期清軍可謂是屢敗屢戰。傳統的綠營在與太平天國的戰争中完全處于劣勢。直到曾國藩統禦湘軍與太平軍短兵相接,清軍才扭轉了戰局。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單在戰争層面來說:太平天國的輝煌是斷送在湘軍的手上的。那麼既然太平軍在戰争初期可以把清軍殺得節節敗退,又為何在曾國藩的湘軍手中吃了這麼大的敗仗呢?

究竟太平軍與湘軍之間存在着多大的軍力差距呢?在其中曾國藩又起着什麼樣的作用呢?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一、湘軍的成長

其實在湘軍建軍初期,湘軍的實力并不強。至少在與太平軍對戰的過程與結果上都是處于劣勢的。可以說湘軍在與太平軍厮殺中,打一次敗一次。為此曾國藩甚至不止一次地想要尋死。

究其原因,當時在與太平軍對戰的清軍中,湘軍還不是主力位置。此時的清軍主力仍是腐朽的綠營,而曾國藩也還沒有軍隊的絕對指揮權。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好在後來清政府意識到了綠營的無能,将綠營從主力撤換掉。更為重要的是将清軍東南軍政的大權都交到了曾國藩的手中。自此,清軍有了統一的軍事大腦,而這個大腦還是極具軍事戰略眼光的曾國藩。

二、太平軍的變化

湘軍在成功改革後,太平軍的内部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與湘軍的成長不同,太平軍的變化卻是自斷臂膀,導緻太平軍的整體軍力嚴重下滑。

自天京變亂為始,太平軍内部就陷入到了殘酷的内戰當中。有些戰将被内部“解決”掉了,還有些戰将出走太平軍自立門戶。這導緻原本太平軍的兵制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從初始的太平軍兵制中可以看出,所有的軍事行動與軍力調配調整完全聽從天京指揮。然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已經由一個統一的整體,分裂割據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型集團。

此時的太平軍遇到了清軍最開始的問題,就是兵權調配不集中。各個将領隻能調配自己手下的兵,一旦需要大規模行動就需要各個将領臨時開會,才能做到兵力的統一調配。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三、安慶之戰

安慶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對于太平軍來說具有雙層的戰略地位。其一是運輸糧草的關鍵中樞,對于軍隊來說是命脈的存在。其二是天京的門戶,對于太平天國來說,安慶如果失守天京必被攻陷。

是以無論是太平軍還是湘軍都将安慶視為必争之地。甚至湘軍為了拿下安慶,竟然拒絕出兵江浙的皇命。可以說在曾國藩的眼中,攻下安慶比任何事情都要更加重要。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此時湘軍在軍隊數量上其實并不占優,太平軍足有十萬,而湘軍總兵力僅有六萬。這種軍力差距雖不至于天壤之别,但也絕對是一個不小的差距。

不過軍隊數量雄厚也并不意味着能夠在戰争中取勝,因為此時湘軍六萬大軍的指揮權牢牢掌握在曾國藩一人手中。而太平軍十萬軍力卻極度分散,在軍力排程上遠遠沒有湘軍效率高。

另外太平天國雖然盛極一時,在華夏曆史長河中昙花一現。但是在整體底蘊上遠不如大清國力雄厚。一旦進入拉鋸戰,那就是國力的對拼,在這一點上太平天國沒有絲毫底氣。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這也導緻太平軍不敢孤注一擲全力以赴,要知道安慶之戰一打就是兩年。而太平天國經過多次消耗和長久拉鋸,太平軍在戰鬥力和戰鬥意志上已經遠遠不如湘軍,最終在陸軍交戰中徹底被湘軍打敗。

陸地上湘軍大敗,那麼在水軍的交戰中呢?太平天國與清國的實力差距,則更加赤裸裸地展現了出來。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太平天國的水軍用的是非常普通的民船,隻是在民船上面架起幾座土炮。而湘軍使用的則是非常專業化的軍事艦隊。可以說在水軍的戰力對比上面,太平軍在湘軍面前“不堪一擊”。

是以在太平軍陸軍大敗後,安慶就已經被湘軍徹底封鎖。可以說安慶城内一粒糧食都進不去,一個太平軍都跑不出來。太平軍使用的所有方法全都被湘軍識破繳獲。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最後,在1861年的9月,湘軍徹底攻入安慶。城内的太平軍被湘軍斬殺一萬餘人。太平天國再也無險可守,最終徹底敗亡在曾國藩的湘軍手中。

四、兩軍的軍力對比

從軍力來看湘軍的整體軍力在安慶之戰期間是要強于太平軍的。無論是水軍戰力還是陸軍戰力,曾國藩上司的湘軍都穩穩壓制住了早已分崩離析的太平軍。

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兩軍單兵能力的差距。湘軍的軍士全都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而太平軍大多是戰鬥能力低下,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雜牌軍”。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也有兩軍作戰狀态的原因。太平軍在安慶之戰期間,軍事指揮權無法集中,各個小集團各自為戰。而湘軍則絕對服從曾國藩的統一調配,筆者甚至認為,這種差距足以補足兩軍在軍隊數量上的差距。

另外還有兩軍背景底蘊的差距,當時清政府雖岌岌可危,但在綜合國力上仍遠遠強于建立不久的太平天國。這一點從兩軍水軍的軍隊配置上就足以見得。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五、總結

雖然說在安慶之戰期間,湘軍的整體軍力優于太平軍。但不難發現,湘軍與太平軍的整體軍力是動态變化的。在湘軍的建立初期是遠遠無法與太平軍對拼軍力的,可是在安慶之戰時湘軍卻實作了軍力反超。

其實之是以在安慶之戰中,湘軍後來居上實作軍力反超。一是湘軍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積蓄軍力,統一了軍事指揮權。二是太平軍自斷臂膀,導緻太平軍兵力分散,軍事指揮權分崩離析。

安慶之戰:太平軍與湘軍戰鬥力的最直覺表現

是以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積蓄全部力量,集中一點則必然成功。二是要抓住機會,在敵弱我強時發起重擊,則更容易一舉成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