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说到太平天国覆灭的关键节点,安庆之战必然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节点。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安庆之战中彻底打开了天京的门户,也宣告着一时风光无量的太平天国走向了历史洪流的末期。

纵观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不难发现:在战争初期清军可谓是屡败屡战。传统的绿营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完全处于劣势。直到曾国藩统御湘军与太平军短兵相接,清军才扭转了战局。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在战争层面来说:太平天国的辉煌是断送在湘军的手上的。那么既然太平军在战争初期可以把清军杀得节节败退,又为何在曾国藩的湘军手中吃了这么大的败仗呢?

究竟太平军与湘军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军力差距呢?在其中曾国藩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一、湘军的成长

其实在湘军建军初期,湘军的实力并不强。至少在与太平军对战的过程与结果上都是处于劣势的。可以说湘军在与太平军厮杀中,打一次败一次。为此曾国藩甚至不止一次地想要寻死。

究其原因,当时在与太平军对战的清军中,湘军还不是主力位置。此时的清军主力仍是腐朽的绿营,而曾国藩也还没有军队的绝对指挥权。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好在后来清政府意识到了绿营的无能,将绿营从主力撤换掉。更为重要的是将清军东南军政的大权都交到了曾国藩的手中。自此,清军有了统一的军事大脑,而这个大脑还是极具军事战略眼光的曾国藩。

二、太平军的变化

湘军在成功改革后,太平军的内部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与湘军的成长不同,太平军的变化却是自断臂膀,导致太平军的整体军力严重下滑。

自天京变乱为始,太平军内部就陷入到了残酷的内战当中。有些战将被内部“解决”掉了,还有些战将出走太平军自立门户。这导致原本太平军的兵制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从初始的太平军兵制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军事行动与军力调配调整完全听从天京指挥。然而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已经由一个统一的整体,分裂割据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型集团。

此时的太平军遇到了清军最开始的问题,就是兵权调配不集中。各个将领只能调配自己手下的兵,一旦需要大规模行动就需要各个将领临时开会,才能做到兵力的统一调配。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三、安庆之战

安庆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对于太平军来说具有双层的战略地位。其一是运输粮草的关键中枢,对于军队来说是命脉的存在。其二是天京的门户,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安庆如果失守天京必被攻陷。

因此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都将安庆视为必争之地。甚至湘军为了拿下安庆,竟然拒绝出兵江浙的皇命。可以说在曾国藩的眼中,攻下安庆比任何事情都要更加重要。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此时湘军在军队数量上其实并不占优,太平军足有十万,而湘军总兵力仅有六万。这种军力差距虽不至于天壤之别,但也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差距。

不过军队数量雄厚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在战争中取胜,因为此时湘军六万大军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曾国藩一人手中。而太平军十万军力却极度分散,在军力调度上远远没有湘军效率高。

另外太平天国虽然盛极一时,在华夏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但是在整体底蕴上远不如大清国力雄厚。一旦进入拉锯战,那就是国力的对拼,在这一点上太平天国没有丝毫底气。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这也导致太平军不敢孤注一掷全力以赴,要知道安庆之战一打就是两年。而太平天国经过多次消耗和长久拉锯,太平军在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上已经远远不如湘军,最终在陆军交战中彻底被湘军打败。

陆地上湘军大败,那么在水军的交战中呢?太平天国与清国的实力差距,则更加赤裸裸地展现了出来。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太平天国的水军用的是非常普通的民船,只是在民船上面架起几座土炮。而湘军使用的则是非常专业化的军事舰队。可以说在水军的战力对比上面,太平军在湘军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在太平军陆军大败后,安庆就已经被湘军彻底封锁。可以说安庆城内一粒粮食都进不去,一个太平军都跑不出来。太平军使用的所有方法全都被湘军识破缴获。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最后,在1861年的9月,湘军彻底攻入安庆。城内的太平军被湘军斩杀一万余人。太平天国再也无险可守,最终彻底败亡在曾国藩的湘军手中。

四、两军的军力对比

从军力来看湘军的整体军力在安庆之战期间是要强于太平军的。无论是水军战力还是陆军战力,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都稳稳压制住了早已分崩离析的太平军。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两军单兵能力的差距。湘军的军士全都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而太平军大多是战斗能力低下,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杂牌军”。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也有两军作战状态的原因。太平军在安庆之战期间,军事指挥权无法集中,各个小集团各自为战。而湘军则绝对服从曾国藩的统一调配,笔者甚至认为,这种差距足以补足两军在军队数量上的差距。

另外还有两军后台底蕴的差距,当时清政府虽岌岌可危,但在综合国力上仍远远强于建立不久的太平天国。这一点从两军水军的军队配置上就足以见得。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五、总结

虽然说在安庆之战期间,湘军的整体军力优于太平军。但不难发现,湘军与太平军的整体军力是动态变化的。在湘军的建立初期是远远无法与太平军对拼军力的,可是在安庆之战时湘军却实现了军力反超。

其实之所以在安庆之战中,湘军后来居上实现军力反超。一是湘军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蓄军力,统一了军事指挥权。二是太平军自断臂膀,导致太平军兵力分散,军事指挥权分崩离析。

安庆之战:太平军与湘军战斗力的最直观表现

所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积蓄全部力量,集中一点则必然成功。二是要抓住机会,在敌弱我强时发起重击,则更容易一举成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