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自成失蹤後,其寶藏下落何處?日本學者:已成了晉商發家資本

引言

大文豪蘇轼在《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中寫道:“兒子比抄得〈唐書〉一部,又借得〈前漢〉欲抄。若了此二書,便是窮兒暴富也。”此言原是蘇轼用來形容學問增長,後來多用于形容人一夜暴富。一夜暴富,是很多人的夢想,這種機會也不是沒有,隻是甚為稀少。而通過得到寶藏,一夜暴富,更是各種傳奇故事裡的經典橋段。說起關于曆史上留下來的寶藏,就不得不提起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被部下奉為“闖王”。此人自陝西起兵後,領兵攻下北京,建立了大順政權。至此,李自成從一個普通的鄉間農民出身,變成了執掌大權的大順皇帝。不過李自成并未将已經到手的江山守住,吳三桂投降滿清後引清軍入關,李自成不敵,退出西安,後至河南陝西繼續抗擊清軍。

清順治五年(1648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神秘失蹤,至此下落不明。

李自成失蹤後,其寶藏下落何處?日本學者:已成了晉商發家資本

01

關于李自成的下落,在民間有各種傳言。這固然是由于他的一生頗具傳奇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寶藏。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内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镌有永樂字”。

僅此一項,便可以想象李自成擷取的财富之豐厚。

那麼,李自成兵敗之後的神秘失蹤,跟這些财富有沒有什麼關聯呢?這麼一大批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到底下落何處?甚至,李自成真的像傳言一樣留下了巨額寶藏嗎?關于這些,正史野史各有說法,直到今天也沒有定論。

李自成失蹤後,其寶藏下落何處?日本學者:已成了晉商發家資本

不過我們倒是可以順着李自成的敗亡路線來做一番探查。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向西撤退,意圖退至潼關後據險地而守。

可是出乎他的意料,由于軍心渙散,大軍一旦潰敗便再難聚集,正如清朝的梁啟超在《十種德性相反相成論》所言:“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诮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還沒有到達潼關,李自成的部下就已四散奔逃,潰不成軍了。

李自成眼看大勢已去,東山再起的希望渺茫,便将自己征戰多年搜刮來的巨額财富藏在了河南靈寶。

02

劉中廉本是山西人,當時在靈寶行商。他從小本生意做起,後來在靈寶開了幾家門面,雖然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生意,但是他依然非常勤懇,每天一大早就起身打理店鋪。

李自成失蹤後,其寶藏下落何處?日本學者:已成了晉商發家資本

彼時劉中廉身處亂世,生意難為,不但收入菲薄,還常常擔驚受怕,生怕飛來橫禍令自己無端喪命。某日一早,店裡來了兩個客人,他們的舉止行為頗似行伍之人。劉中廉不是沒見過世面,倒也應對自如。

這兩位客人剛打照面,就提出租借倉庫暫存貨物,劉中廉正巧有空置的庫房,便一口答應了這樁生意。兩位客人沒有再多言語,将貨物搬進庫房之後支付給了劉中廉一筆豐厚的租金,此後便迅速離去。

此時的劉中廉萬萬沒有想到,幾年後這批貨物讓他徹底改變了命運。

03

這兩位客人離開之後,再也沒有來過。因為忙于其他事務,劉中廉很快就将此事抛諸腦後。直到好幾年以後,劉中廉的庫房因為年久失修而垮塌,在維修庫房的時候,他發現了那兩位客人的貨物依然放在原地。

劉中廉揣測着,客人大約是遭遇了什麼不測,應該不會再來了,于是他揭開封條,将箱子打開。

李自成失蹤後,其寶藏下落何處?日本學者:已成了晉商發家資本

萬萬沒想到,這幾個箱子裡竟裝滿了金銀珠寶。劉中廉一下就聯想到之前的李自成寶藏傳言,當時那兩人很有可能就是李自成的部下,可能是因為逃亡時不友善攜帶,是以奉命将錢财暫存商鋪。

發現了這筆錢後,劉中廉頓生貪念,立刻帶着這筆錢遠走他鄉。此後,劉中廉便憑借這筆财富成為了富甲一方的晉商。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大明朝積累300多年的庫房被他搜刮得一幹二淨,肯定不會隻有這點财富留在人世。從山西到廣東,幾乎全國各地都在傳說着李自成的寶藏。

曾經有日本學者研究後表示,晉商的第一桶金很有可能就是來源于李自成留下的寶藏。

李自成失蹤後,其寶藏下落何處?日本學者:已成了晉商發家資本

結語

然而這個故事其實有着太多的漏洞。李自成兵敗之後,不太可能再留下大量的私财,就算是他要藏起一些财物,也不會選擇放置于商人的庫房之中。是以另一種可能是,劉中廉的财富确實來曆不明,他也不願向人解釋,是以僞造了這個故事來為自己掩飾。

參考資料:

《明季北略》

《答程全父推官六首》

《十種德性相反相成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