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兒?

杜甫說:“文章憎命達”,在舊時代,一個藝術家,大多數情況是窮困潦倒的,從事文學創作的藝術家如此,從事書法、繪畫、篆刻創作的藝術家也大概如此。

丁敬是真正的篆刻大師,他開創了近現代篆刻兩大流派之一的“浙派”,他名列“西泠八家”之首,當我們這些篆刻新人帶着朝拜去西泠印社觀覽時,丁敬的坐像是我們必去的景點之一。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一類舊式藝術家的代表,一個耿介雅士的符号,我們欣賞他的作品,其實就是在接近他的精神。

丁敬一生未曾入仕,是篆刻家但卻一生未售一印,他的生活來源是他日常打理的釀酒作坊,是以我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純粹”的篆刻家。是以,獲得他贈印的人,都算得上“傑出”。

讀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兒?

(西泠印社的丁敬像)

他在篆刻史上的地位,或許正來源于他耿介的性格與安貧的人生共同鑄就的。他如果像趙之琛一樣一生忙于應酬鬻印,那麼他的篆刻藝術必然會受世俗的幹擾,進而流入世俗,出現大量程式化、膚淺的作品,而真正的藝術,常常是需要苦心孤詣、孜孜以求的。

丁敬開創的“浙派”,是他不斷繼承和不斷創新的結果。

丁敬有個“一生之友”,就是金農,金農、高鳳翰同屬“揚州八怪”(金農是八怪之首,高鳳翰則屬于八怪的邊緣人物),丁敬比金農小8歲,比高鳳翰小12歲,金、高屬篆刻上的“四鳳八怪”派,是真正的徽宗印家,丁敬受徽宗印學的影響是肯定的。但就是在金農這些人不斷地影響之下,丁敬卻在鄧石如(丁敬比鄧石如大48歲)開創徽派高峰之前,另外開創了嶄新的篆刻流派——“浙派”。

本文要讀的這方丁敬作品,其實是丁敬學習前人的作品,就是這方“袁氏止水”(有人釋為袁止水氏,是字序的不同了解):

讀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兒?

(丁敬和他的“袁氏止水”)

袁止水,我們沒有查到究竟是何許人,但依照丁敬的個性和交遊,這裡的“止水”很可能是袁枚的一個别号,因為袁枚做官時間比較短,後來起“止水”這個号,是有可能的(當然,這也隻是猜測),上邊說了,一般人也不容易獲得丁敬的贈印。不過,這不是我們讀印的重點。

這方印有邊款,說:“丁敬叟仿松雪園朱”,顯然,這是一方學習趙孟頫圓朱文印風的作品,可惜沒有明确的年款,不知是哪一年的作品。

圓朱文印三大特點:小篆印文,朱文細線,文字接邊。在這方印裡都可以看到。

刀法方面,有了這一方印,我們就可以知道,後來學習浙派的印人(比如徐三庚、趙之謙),刻出元朱文來,同樣是有所師承的。浙派的切刀,在運用純熟之後,照樣可以刻出婉轉流美、吳帶當風的元朱文作品。比如徐三庚的“有所不為”:

讀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兒?

(徐三庚和他的“有所不為”)

這種印在丁敬的印作裡當然屬于另類,因為丁敬的浙派印作更多的是仿漢的作品,用缪篆入印,字形方正,字與字之間、字與邊框之間不産生線條粘連,風格上是渾樸蒼古、筋骨老健的,比如:

讀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兒?

(丁敬和他的“丁敬身印”)

但就算刀法純熟老練,用切刀表現“圓朱文”必然帶有短程切刀所表示出來的斑斑刀痕,這是切刀特有的刀法實體特征決定的。是以,這方“袁氏止水”,雖然篆法、章法全然元人風度,但刀法上卻表現出了丁敬浙派特有的厚辣之味,當我們放大去觀察印面線條痕迹時,随處可見連續切刀表現出來的“毛刺”, 這些“毛刺”,如同老樹皴裂的樹皮,又像老人臉上的皺紋,自然展現“老蒼”的意味。

總之:沖刀的“光潔”與切刀的“毛澀”分别指向兩個不同的審美方向。

讀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兒?

(随處可見的“毛刺”)

章法方面,這方印章法上的最大特征是“對角呼應”,如圖:

讀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兒?

(對角呼應)

“袁”字的上部的“土”(便于描述,暫時看作“土”),和下部“衣”故意放寬,并且整字縱向拉長,與縱向拉長、橫向拉寬的“水”字形成對角呼應;壓扁的“氏”與“止”又形成另一組呼應,

篆法方面,“袁”字上部作了改變,拉長了左右,左邊一筆插入“止”字右部,右邊一筆連邊平穩重心;下部的“衣”同樣處理,隻是左邊與“水”搭接,右邊連邊。“袁”這個字左部的處理,是為了加強印面左右兩半的聯絡,使印面更團結,右邊上下兩處連邊,是為了印面更安穩。與之相應的,是“止”字的右邊一筆作盤曲,伸入“袁”的地盤,“水”字的右下一筆也伸入“氏字地盤,兩字左邊均作接邊處理,總之,所有接邊與搭接、穿插目的相同:求安穩,求團聚。

讀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兒?

(接邊與穿插、搭接點)

還需要說的兩點:1、“水”字之是以沒有跟“氏”字産生搭接,是為了避免影響“氏”字的篆法完整性,避免“以辭害意”(即為了美感而影響正确性);2、仔細觀察“氏”字中部一橫筆,它的姿态實在流美婉轉,這是圓朱文的“魂”。

(【布丁讀印】之95,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