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在旧时代,一个艺术家,大多数情况是穷困潦倒的,从事文学创作的艺术家如此,从事书法、绘画、篆刻创作的艺术家也大概如此。

丁敬是真正的篆刻大师,他开创了近现代篆刻两大流派之一的“浙派”,他名列“西泠八家”之首,当我们这些篆刻新人带着朝拜去西泠印社观览时,丁敬的坐像是我们必去的景点之一。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类旧式艺术家的代表,一个耿介雅士的符号,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其实就是在接近他的精神。

丁敬一生未曾入仕,是篆刻家但却一生未售一印,他的生活来源是他日常打理的酿酒作坊,所以我们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篆刻家。因此,获得他赠印的人,都算得上“杰出”。

读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西泠印社的丁敬像)

他在篆刻史上的地位,或许正来源于他耿介的性格与安贫的人生共同铸就的。他如果像赵之琛一样一生忙于应酬鬻印,那么他的篆刻艺术必然会受世俗的干扰,进而流入世俗,出现大量程式化、肤浅的作品,而真正的艺术,常常是需要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

丁敬开创的“浙派”,是他不断继承和不断创新的结果。

丁敬有个“一生之友”,就是金农,金农、高凤翰同属“扬州八怪”(金农是八怪之首,高凤翰则属于八怪的边缘人物),丁敬比金农小8岁,比高凤翰小12岁,金、高属篆刻上的“四凤八怪”派,是真正的徽宗印家,丁敬受徽宗印学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就是在金农这些人不断地影响之下,丁敬却在邓石如(丁敬比邓石如大48岁)开创徽派高峰之前,另外开创了崭新的篆刻流派——“浙派”。

本文要读的这方丁敬作品,其实是丁敬学习前人的作品,就是这方“袁氏止水”(有人释为袁止水氏,是字序的不同理解):

读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丁敬和他的“袁氏止水”)

袁止水,我们没有查到究竟是何许人,但依照丁敬的个性和交游,这里的“止水”很可能是袁枚的一个别号,因为袁枚做官时间比较短,后来起“止水”这个号,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也只是猜测),上边说了,一般人也不容易获得丁敬的赠印。不过,这不是我们读印的重点。

这方印有边款,说:“丁敬叟仿松雪园朱”,显然,这是一方学习赵孟頫圆朱文印风的作品,可惜没有明确的年款,不知是哪一年的作品。

圆朱文印三大特点:小篆印文,朱文细线,文字接边。在这方印里都可以看到。

刀法方面,有了这一方印,我们就可以知道,后来学习浙派的印人(比如徐三庚、赵之谦),刻出元朱文来,同样是有所师承的。浙派的切刀,在运用纯熟之后,照样可以刻出婉转流美、吴带当风的元朱文作品。比如徐三庚的“有所不为”:

读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徐三庚和他的“有所不为”)

这种印在丁敬的印作里当然属于另类,因为丁敬的浙派印作更多的是仿汉的作品,用缪篆入印,字形方正,字与字之间、字与边框之间不产生线条粘连,风格上是浑朴苍古、筋骨老健的,比如:

读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丁敬和他的“丁敬身印”)

但就算刀法纯熟老练,用切刀表现“圆朱文”必然带有短程切刀所表示出来的斑斑刀痕,这是切刀特有的刀法物理特征决定的。因此,这方“袁氏止水”,虽然篆法、章法全然元人风度,但刀法上却表现出了丁敬浙派特有的厚辣之味,当我们放大去观察印面线条痕迹时,随处可见连续切刀表现出来的“毛刺”, 这些“毛刺”,如同老树皴裂的树皮,又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自然体现“老苍”的意味。

总之:冲刀的“光洁”与切刀的“毛涩”分别指向两个不同的审美方向。

读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随处可见的“毛刺”)

章法方面,这方印章法上的最大特征是“对角呼应”,如图:

读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对角呼应)

“袁”字的上部的“土”(便于描述,暂时看作“土”),和下部“衣”故意放宽,并且整字纵向拉长,与纵向拉长、横向拉宽的“水”字形成对角呼应;压扁的“氏”与“止”又形成另一组呼应,

篆法方面,“袁”字上部作了改变,拉长了左右,左边一笔插入“止”字右部,右边一笔连边平稳重心;下部的“衣”同样处理,只是左边与“水”搭接,右边连边。“袁”这个字左部的处理,是为了加强印面左右两半的联络,使印面更团结,右边上下两处连边,是为了印面更安稳。与之相应的,是“止”字的右边一笔作盘曲,伸入“袁”的地盘,“水”字的右下一笔也伸入“氏字地盘,两字左边均作接边处理,总之,所有接边与搭接、穿插目的相同:求安稳,求团聚。

读印:丁敬“袁氏止水”,篆刻名家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接边与穿插、搭接点)

还需要说的两点:1、“水”字之所以没有跟“氏”字产生搭接,是为了避免影响“氏”字的篆法完整性,避免“以辞害意”(即为了美感而影响正确性);2、仔细观察“氏”字中部一横笔,它的姿态实在流美婉转,这是圆朱文的“魂”。

(【布丁读印】之9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