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下面圖上這棵石榴樹了嗎?

我在意大利學習和生活,這棵樹就在我回家必經之路的路口。
這一年多以來,我看着這棵樹從開花到結果,果實漸漸長大,熟透,開裂,然後落了滿地。
終于,在2021年秋日的某天,我再也克制不住好奇心,嘗了一顆。
真是酸甜可口!
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開。
從那天起,我就走上了被意大利醫院急診室收治住院的第一步。
秋天太美好了!果實成熟的季節,我在路上又發現了許多結果的樹。
以前在路上看到可愛的小花小果,我最多隻是拍張照,然後繼續趕路。
但自從吃了家門口的石榴之後,我以為自己就此實作了“水果自由”。
我去請教了身邊的植物學大佬,經他辨認,這次我看到的是柿子、榅桲果和草莓樹(作者注:Arbutus unedo,杜鵑花科漿果鵑屬,不是平常吃的草莓)。
簡單來說就是:這些都是能吃的!
最初幾次吃之前,我還保持着本能的警覺,問朋友:
不會有毒吧?
朋友給出了一個很難反駁的分析:應該不至于,最多很難吃。如果這麼常見的、随手可以摘到的果子都有毒,不知道有多少人都進醫院了。
我對朋友的分析深信不疑,徹底放下了對未知野果的戒心,看到啥都想嘗嘗。
是嘛,劇毒植物應該屬于野外,在城市裡怎麼會随便種呢?
于是,我快快樂樂的“神農嘗百草”生涯,就在這個秋天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但很快,我就遇到了這條路上的劫數——垂序商陸。
這株野果長相類似小型葡萄(後來才知道在意大利語中俗稱就是“土耳其葡萄”),紫紅紫紅、顆顆飽滿、可愛得不像話。
我當然并不認識它,隻覺得也是某種普通漿果,揪了兩顆吃:不酸不澀,還有一絲甜甜的口感,吃起來很像藍莓。
吃完之後,我還開心地發了動态:又遇到野果,但隻吃了兩顆,好遺憾!
回程路上,我再次路過了栽種着垂序商陸的地方,本着“多吃水果身體好”的态度,我又揪了一小把。
最後,我一共吃了大概十顆。
幸好,朋友看到了我之前發的動态,她回複我:這個有劇毒!不能吃!
此時,距離我吃下那兩顆果子已經過了 兩個多小時,其間我沒有任何異樣的感覺。
我趕緊查資料:食用後,一般2~3小時毒性發作,會有急劇高熱、惡心嘔吐、嚴重腹瀉甚至呼吸困難等狀況出現,最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一行一行讀下來,我整個人都不好了:心髒砰砰亂跳腿腳發軟,肚子感覺灼熱,頭也開始發懵。(作者注:其實根據後面的發展看,很可能隻是緊張或心理作用,但當時,我以為是要“躺闆闆”的征兆。)
我決定立刻前往急診室,哪怕在醫院大廳坐着等待症狀出現呢。
萬一過一會兒在家裡開始上吐下瀉、呼吸困難,貓可沒辦法幫我打急救電話。
我趕緊打電話叫車——雖然已經2021年了,但路上是攔不到車的,打車軟體也是沒有的。
意大利的打車方式仍然是打電話,排程中心再通過無線電聯系司機來接。
從等車來,到進入醫院的時間,我内心天人交戰:
萬一症狀明顯,在醫院吐了起來,直接被抓去洗胃,怎麼辦?
但是,什麼症狀都沒有,也好像不是很妙,萬一醫院不理睬,直接讓我回家,不就抓瞎了?
事實證明,擔憂是無用的,預想的情況都沒出現,後來真正出現的,都是提前想不到的。
好不容易到了醫院,面對急診台的護士,我直接亮出下午拍的照片解釋服毒經過,心裡在想:
這麼常見的果子,肯定有不少人誤食過……吧?
就像在雲南一說你吃了“紅傘傘”大家就立馬知道發生了什麼,隻要我給護士看一眼照片,她應該就能明白怎麼一回事了。
然而,急診台護士姐姐臉上出現狐疑的神色。
她一邊用稅号直接調出我的醫保檔案,一邊跟同僚溝通了些什麼。
過了一會兒,她又傳回讓我重新給她看下照片……
最後她飛快地打好就診描述,在我手腕上系好就診條,我一看,分級是Azzurro(藍色)。
如今意大利急診會把病人按緊急度分成五個等級:
紅色,嚴重生命威脅,立即救治;
橙色,較大風險,要在15分鐘内得到救治;
藍色(新加的分級),情況較為穩定,但又較有風險,要在一個小時内得到處理;
綠色,情況較為穩定,2小時内處理;
白色,不緊急。
最新急診分級規則詳解
▼
(來源:晚郵報)
藍色這一層分級是10月1日剛剛生效的,我這就趕上了。
當時的我還沒有預料到,在醫院等待我的,是一場“大型社死”。
我被帶離前台,到旁邊的小房間量血壓、做心電圖。
護士一直在跟醫生溝通,進進出出又問了我好幾遍服毒的細節,吃了幾顆,什麼時間吃的,現在什麼感覺。
最讓我想遁地的一個問題是:perché hai mangiato. 你為什麼要吃這玩意?
是啊,為什麼呢?Per curiosità. 好奇罷了,我也隻能這麼回答。
護士再回來之後,我被安排了一張床。後來我就一直被固定在了這張床上,急診的床位都是這樣床動人不動。
我被推到更裡面的位置,床腳放着我的接診報告、心電圖等一系列材料。
然後護士讓我把自己拍攝的那幾張植物照片,發給一個電話号碼。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那個号碼的頭像——帕維亞的毒物控制與國家毒理學資訊中心。
一下子,我感覺事情有點不妙。
還沒來得及消化,護士就拿着一套針管回來,直接給我上了留置針。
更不妙了。
護士固定好針,抽了三大管血,安撫我:
“等下打點滴就不用再紮啦!”
然後又消失了,留我一個人躺在病床上懷疑人生。
這時候,旁邊負責管理病床的姐姐過來看擺在我床腳邊的單子。
畢竟周圍不是老年人就是有明顯外傷的,實在看不出我有什麼毛病。
随着視線下滑,她的表情發生了極為精彩的變化。
雖然我吃了有毒的果子,仍然能看出她在努力地憋笑,好擔心她會憋出内傷。
她很禮貌,但明知故問地看着我問:
出什麼事兒了?
可能是她表現得太有親和力了,不像其他醫生那麼威嚴,我回答她:
我出于好奇吃了有毒的果子!
說完後覺得還不過瘾,于是我幹脆把自己如何從吃了鄰居的石榴,到開始“嘗百草”的經曆和盤托出.....
她的臉上露出充分了解的表情,給我蓋了條毯子就離開了,但我卻遠遠聽到她在跟其他同僚轉述我的“慘案”,大家還一起哈哈大笑。
呵,成年人……
我羞得無地自容,拿毯子捂住了臉,幸好戴着口罩,真的。
第二天在住院區,我又見到了她,她還開心地和我打招呼——la ragazza melograna!(石榴女孩!)
雖然這個稱呼确實很可愛,但是,求求還是不要說了。
後來,我才看到了那張擺在我床腳邊的單子,上面赫然寫着:
Ingestione volontaria——“自願服毒”。
“鲨”了我吧。
我以為,這份尴尬到這裡就結束了,沒想到還有更意外的。
預想中的高熱、腹瀉、嘔吐等中毒症狀在我身上遲遲沒有出現,隻有一開始做的心電圖提示異樣,這引起了醫生的警覺。
過了一會兒,醫院騰出了一個有心電監護的位置,我立刻被推過去,貼好電極片、挂上水。
上了心電監護之後,我的心态已經稍稍輕松,隻覺得把自己交到醫生手上十分安心,應該沒什麼大事了。
我天真地問護士姐姐:
你看,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出現嚴重症狀,是不是吊完這瓶水就能走了?
護士姐姐端過來一杯魔藥,斬釘截鐵地說:
NO, 你今晚就和我待着吧!我們明天早上再看情況。
看到杯子裡的藥,我徹底清醒了過來。
心如死灰,那也隻是灰而已。但這杯藥,已經超出了我對“灰”的認知。因為它長這樣:
這是一杯炭水,字面意義上的,炭和水,是活性炭的那個炭,鉛筆芯的裡面含有的那個碳。
(編者注:雖然元素是一樣的,但是這二者可不是同一種東西。醫院的炭是藥用炭,千萬不要自己随意模仿,用類似的方法試圖“解毒”)
杯子裡的水比黑心商人的心更黑,無論放大多少倍看還是那麼黑。白色的勺子伸進去染得黑透,杯壁也像墨水瓶。
護士告訴我這是醫用的,喝進去可以和毒素結合,她還說“喝起來可能有點惡心”。
我躺在床上,看着這杯藥,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
那麼飽滿誘人的果子是有毒的,這一看就有毒的黑水卻是救命的。
元素同樣是碳(C)、氫(H)、氧(O),碳水炸彈那麼讓人愉悅,炭和水卻像喝爐灰。
掙紮了好久,我努力把它想象成黑芝麻糊,艱難地喝了下去,喝完後,唇齒間留存着硌硌的沙土感。
“這回總可以結束了吧?”
折騰了大半天,再反應過來已經入夜了。
夜間的醫院依然繁忙,醫生終于親自确認了我的狀況,對腹部做了觸診,并再次檢視了監護儀上,我那隻有50多一點兒的心率。
其實,在這次中毒之前,我就有心動過緩的毛病,我也早已習慣了這個設定。
然而那天入夜後,我戴着口罩,一隻胳膊紮着針不能随便彎曲,另一隻胳膊綁着血壓計。
看着電子書半睡半醒,心率還在逐漸往下掉:最高隻有45,一睡着就隻剩下30多一點。
這已經達到警戒線,再加上血壓也低于正常值,儀器在我一睡着之後,就會開始滴滴滴報警。
我被吵醒,心率又回到40以上。
就這樣折騰了一夜。
我沒太把這當回事,但醫生不這麼覺得。他報告給了帕維亞的毒理學中心,對方回報“持續監控,直到穩定”。
于是,我在儀器的滴滴答答聲中熬到早上,滿懷期待地以為醫生可以“放生”,卻被告知:不行,要等你穩定為止。
我後來才知道,有許多植物性毒素的典型副作用就包括心率、血壓降低及呼吸麻痹。
作用機制大概是心髒傳導阻滞及神經麻痹,醫生的謹慎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也是第二天早上,我得到了另一個噩耗:想出院?要先把昨晚喝的那杯“魔藥”排洩出來。
問題是,我,根本就沒有任何屎意!
從昨天午飯後快一天了隻吃了十顆果子,腹中空空,沒有原料怎麼拉嘛。
此刻,我枯坐病床上,胸前像八爪魚一樣挂着那麼多電線,無法活動,餓着肚子,沒有通訊工具,等着一坨怎麼也等不來的純黑色便便。
而且,因為心率和血壓低,我連獨自上廁所都不被允許。
我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後悔:誰能想到,嘴饞,竟然可以讓人落到這般田地。
用盡了手機的最後一點電,跟住在附近的朋友求救,朋友送來了救命的充電器和巧克力。
托前台轉交時,護士姐姐瞬間露出興奮的表情:
哈,我知道你!我昨天就在現場!
空氣中充滿了他人的歡樂和我的無地自容。
有了補給之後,我的情緒逐漸穩定,一邊做着再住一夜的心理準備,一邊跟護士求情:
我是真的無法交出便便啊!
後來,醫生看我心率已比較穩定,血液化驗各項名額也無大礙,權衡後決定還是等待自然排出較好,終于給我開具了出院許可。
等我終于踏出急診大門,已經接近第二天深夜。
醫院外,自由的空氣,冷飕飕的。
後記
或許由于就醫及時,或許由于我習慣性吐籽,是以沒有攝入毒素集中的部分,此次中毒沒有帶來更嚴重的後果,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出院後,我經曆了幾天黑便和胃部不适後,已經完全康複。
我短暫的神農嘗百草生涯也就此終結,從此看到奇異植物,我總懷疑它們要害朕,并自願成為了“不要亂吃形象宣傳大使”。
寫下這個經曆,是想以自身的慘痛教訓勸誡身邊的好奇寶寶們:有些東西,超市不賣是有道理的!
要對大自然保有敬畏,沒有十足的知識兜底,千萬不要貿然伸出魔爪!
醫生點評
文章中主人公的遭遇相信讀到的人都會替她捏把汗,幸運的是最終沒有大礙。
大家生活中或多或少也都聽說過,或親身體驗過與主人公類似的遭遇。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
普通人因為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對于不熟悉的“美味”,會有情不自禁想體驗一把的沖動。
但這在現實中會面臨很大風險。因為很多看起來的“美味”,可能是披着華麗外衣的“惡魔”。
因為毒素的不同,不同的有毒食物進入人體後,可能會引不同髒器的損害,比如呼吸抑制、心律失常、肝功能受損、腎髒衰竭,但都“殊途同歸”,可能危及生命。
文中的主人公出現的就是心率失常的情況。
對于這樣的病人,在國内我們一般會采取非常積極的處理和快速響應,比如洗胃、灌腸、催吐、打點滴等等手段齊上陣,確定病人的情況不會持續發展。
但文中的主人公是幸運的,即便沒有采取這些措施,也還恢複得不錯。
是以我也在這裡奉勸大家,對于不熟悉的物質,哪怕看上去再美味,也要慎重對待,三思而後嘗。
一旦吃了出現各種不适症狀,一定要第一時間就醫,并告知醫生具體吃了什麼可疑物質。
最好是能附上可疑物的圖檔(這一點文章主人公做得很好!),便于醫生及時診斷,做出正确處理。
内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