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1951年2月15日,慘烈的砥平裡戰鬥結束,不得不承認的是,志願軍對砥平裡的進攻是失敗的,對于這一點,時任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也是承認的。

而此戰之敗所帶來的最大影響莫過于此後志願軍被迫放棄戰略進攻而轉入戰略防守。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砥平裡戰鬥形勢圖

為此,彭德懷不得不下達全線撤退的指令,于是北韓戰争第四次戰役便以志願軍全部撤至漢江以北為标志,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戰鬥。

雖然漢城依舊在志願軍手中,但李奇微率領的第八集團軍已步步緊逼,大有一鼓作氣拿下漢城之勢。

而對于撤退,彭德懷亦有顧慮,他認為,撤退的速度不能過快,撤退的距離也不能太遠,否則必将影響志願軍的士氣,不利于下一階段的戰鬥。

是以,彭德懷在下達全線撤退的同時又強調了各部隊要節節阻擊,甚至給部隊提出了“撤退名額”,即部隊每天最多能退多少公裡,以及“隻要敵人不進,我便不退,敵人退了,我還要進一點”這樣看似不合正常的要求。

很顯然,彭德懷做出的這些訓示是不太符合軍事正常也不符合中國軍隊此前的戰術打法的,因為中國軍隊此前擅長的是在大幅度進攻及撤退中尋找有利戰機一舉消滅敵人這種打法。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彭德懷元帥

對于這種不合符情理的“訓示”,彭德懷顯然是非常清楚的,但身為一軍統率且在異國他鄉作戰,彭德懷在制定任何戰略戰術以及下達各種作戰指令的時候都必須将一些政治因素考慮在内。

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一鼓作氣将聯合國軍趕出三八線并占領漢城,為何第四次戰役就開始後撤了?

這個問題是彭德懷在下達後撤指令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既要後撤又要向北韓方面交代切盡可能地讓他們了解,思來想去,彭德懷隻能做出這種節節阻擊的撤退指令。

而這種節節阻擊的撤退方式明顯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事實上,當時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确實針對志願軍的這種打法創造性的制定了“磁性戰術”。

不得不說,一代名将彭德懷在北韓半島遇到了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

李奇微是一個非常善于觀察對手的軍人,與他的上司麥克阿瑟不同的是,李奇微的沉着冷靜以及敏銳的洞察力足以令每一個對手都心懷敬畏,事實上也正是李奇微的到來才扭轉了聯合國軍在北韓戰場節節敗退的不利局面。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時任聯合國軍總理領麥克阿瑟

後來的戰事走向也證明了在北韓戰場上,中國名将彭德懷也不能在李奇微手中占到太多便宜。

李奇微的嗅覺非常靈敏,在彭德懷下達撤退指令後,他便立即催促聯合國軍迅速恢複向北進攻的态勢,為此他制定了一個新的作戰計劃并命名為——

屠夫作戰

2月20日,李奇微向第八集團軍下達作戰指令,聯合國軍從西、中、東三條線同時北進。為了保證前線部隊的順利前進,李奇微甚至還将在此前長津湖戰役中遭到重創的陸戰一師從後方的遊擊戰場調到了前線。

由此可見,李奇微此次是下定決心收複漢城了。

屠夫作戰讓志願軍陷入了北韓戰争中最艱難的時期,而屠夫作戰亦隻是李奇微所制定的大規模北進的第一步。

聯合國軍依托強大的炮火支撐對志願軍各條戰線上的各個陣地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志願軍前線各部隊出現了非常大的傷亡。

3月5日,聯合國軍占領橫城,到達了屠夫作戰計劃中所指定的占領線,屠夫作戰宣告結束。

屠夫作戰結束後,李奇微立即釋出了新一輪的作戰計劃,并将此計劃取名——

撕裂作戰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時任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

對于屠夫作戰,李奇微并不十分滿意,因為按照戰前的計劃,屠夫作戰中聯合國軍應該有能力且有機會消滅志願軍第42軍和第50軍并重創志願軍,畢竟李奇微對屠夫作戰的實施是及時且準備充分的,他完全相信如此快速的反攻一定會打志願軍一個措手不及的。

但很顯然,志願軍戰士們頑強的意志力再一次讓李奇微感到震驚。

在那個艱苦難熬的戰鬥歲月裡,每一位志願軍戰士都将自己的戰鬥意志發揮到極緻。

面對李奇微發起的反攻,即便是撤退,志願軍依舊強力地執行了彭德懷的撤退指令,對于撤退中的每一處陣地都進行了頑強的堅守。反擊發生在春寒料峭、冰雪未融的季節裡,志願軍戰士們因為後勤供應不足而不能得到有效的禦寒,很多戰士不得已用針線将凍裂的傷口進行縫合,然後在有限的時間内構築簡易工事等待聯合國軍的進攻。

而對于聯合國軍來講,每一次的攻堅戰往往都會發展成殘酷的肉搏戰,而每一處看似無足輕重的山頭上往往都有枕戈待旦的志願軍戰士們!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正在戰鬥中的志願軍戰士

戰鬥中,志願軍戰士們時常因為彈藥供應不足而隻能與敵人進行肉搏戰,山頭上的石頭常常是他們用來與大炮坦克進行搏鬥的武器,在一次次的防禦中,無數的志願軍戰士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倒在了沒有人煙的荒山野嶺中。

時至今日,他們仍然長眠于此而無法入土故鄉!

就是這麼一群可愛的人在阻擋李奇微發動的一次又一次的強烈攻勢!

雖然李奇微面對的是一群不畏死亡的勇士,但李奇微也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人,他堅信聯合國軍憑借巨大的火力優勢一定會取得戰争的最終勝利,而此前屠夫作戰的遺憾也将會在撕裂作戰中得到彌補。

撕裂作戰的目的是:聯合國軍推進到漢城以東、春川及以東沿三八線南側的各個要點。

這條線被稱之為——愛達荷線。

根據此前志願軍的戰略部署可知,所謂“撕裂”便是從北韓戰場的中線撕開一個口子,将東西兩線的志願軍隔離開,對漢城實行包圍。

名将之是以稱之為名将,是因為名将的思維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會随着戰場态勢的變化而對自身的戰略戰術思想及時作出調整以适應戰場形勢的千變萬化。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第四次戰役形勢圖

北韓戰争爆發伊始,由于對中國軍隊的認識不足,聯合國軍曾幾次吃過志願軍穿插分割包圍這種打法的虧,而志願軍也在前三次戰役中利用了聯合國軍對解放軍打法不熟悉這一優勢果斷而迅速地發動了三次戰役并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甚至還一鼓作氣收複平壤,南下占領漢城。

相比于屠夫作戰,撕裂作戰的來勢更加兇猛,處于極端困境中的志願軍部隊不得不繼續後退,一線的防守部隊傷亡極大,很多部隊減員嚴重,甚至一個成建制的團在戰後隻能編出五六個連。

對于李奇微的撕裂作戰,彭德懷深知其中利害,為防止聯合國軍的穿插給志願軍造成極大的被動局面,彭德懷再次在全軍中下達撤退指令,并決定于3月14日棄守漢城。

3月15日,聯合國軍開進漢城,至此志願軍占領南北韓首都漢城時間定格在七十天。

漢城不同于其他城市,它是南北韓的首都,不做強烈抵抗而輕易放棄對于攻守的任何一方來說都是不利的,因為這種行為會給他們帶來輿論上的壓力,而輿論的壓力往往在最後都轉變為政治上的壓力。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彭德懷元帥在北韓

戰争的本質是為政治所服務的,一軍統率在戰鬥中不可能完全不考慮政治因素,否則戰争是難以為繼的,是以相比較下來,彭德懷、李奇微這種将領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了。

是以李奇微之前一直堅信志願軍會堅守漢城,而他也可以順勢殲滅防守漢江的第38軍及50軍,但很顯然,李奇微的算盤還是落空了。

李奇微對志願軍的及時後撤是感到很震驚的,他沒想到志願軍也會如之前的自己那般輕易地讓出了漢城,想必在那一刻李奇微對彭德懷也産生了一種敬意吧。

李奇微殲滅志願軍有生力量的計劃一直得不到實作,是以對于收複漢城他沒有感到一絲勝利的喜悅。

漢城收複後,他仍指令聯合國軍繼續向撕裂作戰的預定目标北進。

20日,聯合國軍占領愛達荷線,撕裂作戰結束,而同時志願軍也撤退至三八線以北進行防守,此處也是志願軍發起第三次戰役的起點。

兜兜轉轉,雙方再一次進入了最初的對峙狀态。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正在沖鋒的志願軍戰士

是否繼續前進,成為了擺在麥克阿瑟和李奇微面前的一個選擇。

對于麥克阿瑟而言,他是絕對支援前進的,他是一個狂傲的家夥,隻有前進才能滿足他此時此刻的虛榮心,但撕裂作戰結束後,遠東情報部門回報給他的情報又讓他陷入了兩難。

因為聯合國軍的偵察機多次發現在通往平壤的公路上有大批中國軍隊在行動,他們還發現了山間小路上有綿延十多公裡的運輸隊,而無線電監聽中也在不斷出現中國軍隊新的部隊番号。

總而言之,越來越多的迹象表明了中國軍方向北韓戰場投入了更多的兵力。

不過這些情報并沒有過多的影響麥克阿瑟的決定,而李奇微也有自己獨到的前進的理由。

李奇微認為,既然敵人擁有兵力優勢,而聯合國軍亦缺乏防守的兵力,那麼除了進攻之外,沒有别的辦法能完成任務,并確定部隊的安全。正因為兵力少,才必須進攻!

李奇微的觀點得到麥克阿瑟的肯定,于是在麥克阿瑟的同意下,李奇微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該計劃被命名為——

狂暴作戰

狂暴作戰的目标是聯合國軍繼續北進到“堪薩斯線”。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

堪薩斯線的位置從臨津江口南岸,經過闆門店後再斜穿三八線至漣川北,而後到達華川水庫。

這是一條與三八線基本持平的戰場線,從這條線繼續往北,若再拿下鐵原和金化便可直入北北韓境内了。

聯合國軍繼續依靠強大的火力優勢對于防守的志願軍以飽和式打擊,雖然志願軍依舊傷亡慘重,但幾乎在每一條進攻的路線上,聯合國軍還是遭到了志願軍的頑強阻擊,而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想必李奇微也是事先就料到了,或許這也是他為何給此次作戰計劃起名為“狂暴作戰”的原因。

不過,聯合國軍進攻的持續受阻還是令李奇微大感意外,因為聯合國軍一路上遇到的盡是志願軍小股部隊的阻擊,至于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去了哪裡,李奇微不知道,他的參謀、他的情報網也不知道。

是以李奇微斷定中國軍隊的主力會像以前那樣穿插到各個位置,像一張大網一樣等待聯合國軍的進入。

是以,對于聯合國軍的北進,李奇微猶豫了,而讓李奇微更感到不可想象的是陸戰一師在華川水庫的遭遇。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時任美軍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

狂暴作戰開始後,聯合國軍各部隊開始向既定目标前進,其中美軍陸戰一師的目标是堪薩斯線的終點——

華川水庫

當陸戰一師接近華川水庫時,他們得到了有中國軍隊在那裡防守且已經打開水庫閘門将南北韓不少士兵和裝備都沖走的消息。

于是陸戰一師立即組建襲擊部隊,想學習中國軍隊的戰術,一改往日白天坐汽車行軍的慣例,令襲擊部隊攜帶個人補給品和彈藥,于黑夜進行徒步前行,對華川水庫進行突然襲擊。

襲擊部隊以陸戰一師七團為主,李奇微稽核通過後又給襲擊部隊特别配備了一個特種兵連。

當時,防守華川水庫的是志願軍第39軍115師344團。

狂暴作戰開啟後,他們于4月9日淩晨在師作戰科副科長沈穆的率領下來到華川水庫大壩,協助看守水庫的北韓勞工将十個洩洪閘門全部開啟,以阻斷下遊聯合國軍的進攻。

而陸戰一師襲擊部隊的作戰任務就是突然占領水庫,将水閘關上,然後配合師主力圍殲344團。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時任志願軍第39軍軍長吳信泉中将

然而就在襲擊部隊乘橡皮艇接近水庫的時候,被駐守在這裡的344團所發現,襲擊部隊遭到344團的猛烈反擊,他們一時找不到合适的渡口登陸。

就在襲擊部隊與駐守水庫的344團部隊陷入焦灼之時,為其掩護的陸戰一師3團開始向通往水庫方向的288.4高地進行猛烈攻擊,企圖從這裡打開一個口子,緩解襲擊部隊的進攻壓力。

此時,駐守在這個小高地的部隊是344團1連,連長趙志立。

當陸戰一師3團準備發起進攻的時候,趙志立立即指令全連進入戰鬥狀态,或許趙志立未曾想到,這場攻防戰不僅讓他一戰成名,也震驚了當時整個西方世界。

從9日開始到戰鬥結束為止共四天的時間裡,陸戰一師3團先後對288.4高地發動了十多次進攻,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瘋狂,而每一次雙方都打得昏天地暗,敵人先後投入的炸彈、燃燒彈、凝固汽油彈等各種炮彈讓這個不足500平方米的高地一次又一次變成了無際的火海,僅10日這一天,聯合國軍就在288.4高地上傾瀉了上千發炮彈,高地之上,一片焦土而寸草不生。

但即便如此,高地上的志願軍戰士依舊巋然不動的駐守在那裡,不曾後退一步!

就是在這種艱難情況下,1連的戰士們在趙志立的率領下頂着巨大的炮火壓力,忍受着對戰士們精神上的摧殘,堅守陣地四天四夜,以斃傷美軍陸戰一師3團四百多人的戰績頑強的守住了288.4高地。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正在向敵人投擲石塊的志願軍戰士

可以說,華川水庫防守戰的勝利粉碎了李奇微全線進攻的計劃,此戰過後,李奇微也不得不承認此次學習中國軍隊的戰術是失敗的,并承認此次襲擊已經失敗。

但對于華川水庫的這次攻守戰,李奇微及其他聯合國軍甚至是海内外都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甚至有的國外媒體稱趙志立為“

東方直布羅陀戰鬥的勝利者

”。

不過在當時,聯合國軍尤其是美軍堅決不相信他們在華川水庫上遭遇的隻是志願軍部隊中的一個連隊,他們不相信中國軍隊一個小小的連隊能夠抵擋住陸戰一師一個團和強大火力的進攻。是以在一年後的談判階段,美國方面曾向中朝方面提出過一個要求,即:

是否可以見見在華川水庫指揮戰鬥的中國軍隊的指揮官。

美國人要看看這個死硬的中國軍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是否真的隻是中國軍隊裡的一個普通連長。

對于美國人的要求,中國方面是給予積極回應的,于是趙志立——一個出生在舊社會的農家孩子被打扮一新後出現在了北韓戰場的談判桌前。

當時為了表明中國軍官不是美國人所說的那種“粗暴的家夥”,中國軍方不僅給他換了新鞋、新衣,還特意為趙志立準備了一個公文包和一副眼鏡,這樣的趙志立看起來文質彬彬,除此之外,還教給他許多曆史知識和說話的注意事項,待一切準備工作結束後,趙志立來到了闆門店。

第四次戰役中一戰成名,闆門店談判時美國人指名要見,他是誰?

圖丨闆門店談判

當看到趙志立後,美國人依舊不相信他隻是一個連長,因為當時美軍投入的是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強大的火力支援。是以他們一緻認為,趙志立起碼也是個加強營的營長,而中國人又一次撒謊了。

面對美國人的質疑,在戰争中成長起來的趙志立并不慌亂也不動怒,他沉着地回應着美國人的質疑,他說:“我今年22歲,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中的一名步兵連長。我率領的連隊同美軍陸戰一師第三團作戰的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然後他詳細地回憶了華川水庫作戰的全部經過,并極力地還原當時高地的地形和地貌以證明自己所言非虛。

随着趙志立對那場戰鬥的持續回憶,美國人不再質疑他的身份了,轉而開始肯定他在那場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的意志力。此後,趙志立,一個中國志願軍部隊的普通連長,出現在了西方國家的各大報紙上,他被稱為“東方直布羅陀戰鬥的勝利者”。

或許從趙志立的口述中,西方人才漸漸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在這場戰争中無功而返了,武器裝備固然是戰争取勝的重要因素,但絕對不是唯一因素,中國軍人在北韓戰場上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足以令每一個西方人都為之動容。

陸戰一師的軍史中記述過這樣一幕,當他們艱難的攻下一個志願軍陣地時,曾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顫,嚴寒冬季裡,很多犧牲的志願軍戰士所穿的棉服到處都是破洞,甚至衣不蔽體。他們橫七豎八地躺卧着,有很多與美國士兵抱在一起,因為當時天氣寒冷,他們的遺體早就冷卻,根本無法将其分開……

執筆至此,已不忍繼續,回想70年前那場戰争的殘酷,不禁潸然,多少英雄兒女英勇壯烈并長眠異國他鄉。

和平來之不易,發展來之不易,未來之路,道阻且長,銘記曆史方能振興中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