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1951年2月15日,惨烈的砥平里战斗结束,不得不承认的是,志愿军对砥平里的进攻是失败的,对于这一点,时任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也是承认的。

而此战之败所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此后志愿军被迫放弃战略进攻而转入战略防守。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砥平里战斗形势图

为此,彭德怀不得不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于是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便以志愿军全部撤至汉江以北为标志,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战斗。

虽然汉城依旧在志愿军手中,但李奇微率领的第八集团军已步步紧逼,大有一鼓作气拿下汉城之势。

而对于撤退,彭德怀亦有顾虑,他认为,撤退的速度不能过快,撤退的距离也不能太远,否则必将影响志愿军的士气,不利于下一阶段的战斗。

所以,彭德怀在下达全线撤退的同时又强调了各部队要节节阻击,甚至给部队提出了“撤退指标”,即部队每天最多能退多少公里,以及“只要敌人不进,我便不退,敌人退了,我还要进一点”这样看似不合常规的要求。

很显然,彭德怀做出的这些指示是不太符合军事常规也不符合中国军队此前的战术打法的,因为中国军队此前擅长的是在大幅度进攻及撤退中寻找有利战机一举消灭敌人这种打法。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彭德怀元帅

对于这种不合符情理的“指示”,彭德怀显然是非常清楚的,但身为一军统率且在异国他乡作战,彭德怀在制定任何战略战术以及下达各种作战指令的时候都必须将一些政治因素考虑在内。

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一鼓作气将联合国军赶出三八线并占领汉城,为何第四次战役就开始后撤了?

这个问题是彭德怀在下达后撤命令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既要后撤又要向朝鲜方面交代切尽可能地让他们理解,思来想去,彭德怀只能做出这种节节阻击的撤退命令。

而这种节节阻击的撤退方式明显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事实上,当时的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确实针对志愿军的这种打法创造性的制定了“磁性战术”。

不得不说,一代名将彭德怀在朝鲜半岛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

李奇微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对手的军人,与他的上司麦克阿瑟不同的是,李奇微的沉着冷静以及敏锐的洞察力足以令每一个对手都心怀敬畏,事实上也正是李奇微的到来才扭转了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节节败退的不利局面。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时任联合国军总理领麦克阿瑟

后来的战事走向也证明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名将彭德怀也不能在李奇微手中占到太多便宜。

李奇微的嗅觉非常灵敏,在彭德怀下达撤退命令后,他便立即催促联合国军迅速恢复向北进攻的态势,为此他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并命名为——

屠夫作战

2月20日,李奇微向第八集团军下达作战命令,联合国军从西、中、东三条线同时北进。为了保证前线部队的顺利前进,李奇微甚至还将在此前长津湖战役中遭到重创的陆战一师从后方的游击战场调到了前线。

由此可见,李奇微此次是下定决心收复汉城了。

屠夫作战让志愿军陷入了朝鲜战争中最艰难的时期,而屠夫作战亦只是李奇微所制定的大规模北进的第一步。

联合国军依托强大的炮火支撑对志愿军各条战线上的各个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志愿军前线各部队出现了非常大的伤亡。

3月5日,联合国军占领横城,到达了屠夫作战计划中所指定的占领线,屠夫作战宣告结束。

屠夫作战结束后,李奇微立即发布了新一轮的作战计划,并将此计划取名——

撕裂作战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时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

对于屠夫作战,李奇微并不十分满意,因为按照战前的计划,屠夫作战中联合国军应该有能力且有机会消灭志愿军第42军和第50军并重创志愿军,毕竟李奇微对屠夫作战的实施是及时且准备充分的,他完全相信如此快速的反攻一定会打志愿军一个措手不及的。

但很显然,志愿军战士们顽强的意志力再一次让李奇微感到震惊。

在那个艰苦难熬的战斗岁月里,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将自己的战斗意志发挥到极致。

面对李奇微发起的反攻,即便是撤退,志愿军依旧强力地执行了彭德怀的撤退指令,对于撤退中的每一处阵地都进行了顽强的坚守。反击发生在春寒料峭、冰雪未融的季节里,志愿军战士们因为后勤供应不足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御寒,很多战士不得已用针线将冻裂的伤口进行缝合,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构筑简易工事等待联合国军的进攻。

而对于联合国军来讲,每一次的攻坚战往往都会发展成残酷的肉搏战,而每一处看似无足轻重的山头上往往都有枕戈待旦的志愿军战士们!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正在战斗中的志愿军战士

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时常因为弹药供应不足而只能与敌人进行肉搏战,山头上的石头常常是他们用来与大炮坦克进行搏斗的武器,在一次次的防御中,无数的志愿军战士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倒在了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中。

时至今日,他们仍然长眠于此而无法入土故乡!

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在阻挡李奇微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的强烈攻势!

虽然李奇微面对的是一群不畏死亡的勇士,但李奇微也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他坚信联合国军凭借巨大的火力优势一定会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而此前屠夫作战的遗憾也将会在撕裂作战中得到弥补。

撕裂作战的目的是:联合国军推进到汉城以东、春川及以东沿三八线南侧的各个要点。

这条线被称之为——爱达荷线。

根据此前志愿军的战略部署可知,所谓“撕裂”便是从朝鲜战场的中线撕开一个口子,将东西两线的志愿军隔离开,对汉城实行包围。

名将之所以称之为名将,是因为名将的思维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战场态势的变化而对自身的战略战术思想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战场形势的千变万化。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第四次战役形势图

朝鲜战争爆发伊始,由于对中国军队的认识不足,联合国军曾几次吃过志愿军穿插分割包围这种打法的亏,而志愿军也在前三次战役中利用了联合国军对解放军打法不熟悉这一优势果断而迅速地发动了三次战役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甚至还一鼓作气收复平壤,南下占领汉城。

相比于屠夫作战,撕裂作战的来势更加凶猛,处于极端困境中的志愿军部队不得不继续后退,一线的防守部队伤亡极大,很多部队减员严重,甚至一个成建制的团在战后只能编出五六个连。

对于李奇微的撕裂作战,彭德怀深知其中利害,为防止联合国军的穿插给志愿军造成极大的被动局面,彭德怀再次在全军中下达撤退指令,并决定于3月14日弃守汉城。

3月15日,联合国军开进汉城,至此志愿军占领南朝鲜首都汉城时间定格在七十天。

汉城不同于其他城市,它是南朝鲜的首都,不做强烈抵抗而轻易放弃对于攻守的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不利的,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他们带来舆论上的压力,而舆论的压力往往在最后都转变为政治上的压力。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彭德怀元帅在朝鲜

战争的本质是为政治所服务的,一军统率在战斗中不可能完全不考虑政治因素,否则战争是难以为继的,所以相比较下来,彭德怀、李奇微这种将领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了。

所以李奇微之前一直坚信志愿军会坚守汉城,而他也可以顺势歼灭防守汉江的第38军及50军,但很显然,李奇微的算盘还是落空了。

李奇微对志愿军的及时后撤是感到很震惊的,他没想到志愿军也会如之前的自己那般轻易地让出了汉城,想必在那一刻李奇微对彭德怀也产生了一种敬意吧。

李奇微歼灭志愿军有生力量的计划一直得不到实现,因此对于收复汉城他没有感到一丝胜利的喜悦。

汉城收复后,他仍命令联合国军继续向撕裂作战的预定目标北进。

20日,联合国军占领爱达荷线,撕裂作战结束,而同时志愿军也撤退至三八线以北进行防守,此处也是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的起点。

兜兜转转,双方再一次进入了最初的对峙状态。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正在冲锋的志愿军战士

是否继续前进,成为了摆在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面前的一个选择。

对于麦克阿瑟而言,他是绝对支持前进的,他是一个狂傲的家伙,只有前进才能满足他此时此刻的虚荣心,但撕裂作战结束后,远东情报部门反馈给他的情报又让他陷入了两难。

因为联合国军的侦察机多次发现在通往平壤的公路上有大批中国军队在行动,他们还发现了山间小路上有绵延十多公里的运输队,而无线电监听中也在不断出现中国军队新的部队番号。

总而言之,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了中国军方向朝鲜战场投入了更多的兵力。

不过这些情报并没有过多的影响麦克阿瑟的决定,而李奇微也有自己独到的前进的理由。

李奇微认为,既然敌人拥有兵力优势,而联合国军亦缺乏防守的兵力,那么除了进攻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能完成任务,并确保部队的安全。正因为兵力少,才必须进攻!

李奇微的观点得到麦克阿瑟的肯定,于是在麦克阿瑟的同意下,李奇微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该计划被命名为——

狂暴作战

狂暴作战的目标是联合国军继续北进到“堪萨斯线”。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

堪萨斯线的位置从临津江口南岸,经过板门店后再斜穿三八线至涟川北,而后到达华川水库。

这是一条与三八线基本持平的战场线,从这条线继续往北,若再拿下铁原和金化便可直入北朝鲜境内了。

联合国军继续依靠强大的火力优势对于防守的志愿军以饱和式打击,虽然志愿军依旧伤亡惨重,但几乎在每一条进攻的路线上,联合国军还是遭到了志愿军的顽强阻击,而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想必李奇微也是事先就料到了,或许这也是他为何给此次作战计划起名为“狂暴作战”的原因。

不过,联合国军进攻的持续受阻还是令李奇微大感意外,因为联合国军一路上遇到的尽是志愿军小股部队的阻击,至于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去了哪里,李奇微不知道,他的参谋、他的情报网也不知道。

所以李奇微断定中国军队的主力会像以前那样穿插到各个位置,像一张大网一样等待联合国军的进入。

因此,对于联合国军的北进,李奇微犹豫了,而让李奇微更感到不可想象的是陆战一师在华川水库的遭遇。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时任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

狂暴作战开始后,联合国军各部队开始向既定目标前进,其中美军陆战一师的目标是堪萨斯线的终点——

华川水库

当陆战一师接近华川水库时,他们得到了有中国军队在那里防守且已经打开水库闸门将南朝鲜不少士兵和装备都冲走的消息。

于是陆战一师立即组建袭击部队,想学习中国军队的战术,一改往日白天坐汽车行军的惯例,令袭击部队携带个人补给品和弹药,于黑夜进行徒步前行,对华川水库进行突然袭击。

袭击部队以陆战一师七团为主,李奇微审核通过后又给袭击部队特别配备了一个特种兵连。

当时,防守华川水库的是志愿军第39军115师344团。

狂暴作战开启后,他们于4月9日凌晨在师作战科副科长沈穆的率领下来到华川水库大坝,协助看守水库的朝鲜工人将十个泄洪闸门全部开启,以阻断下游联合国军的进攻。

而陆战一师袭击部队的作战任务就是突然占领水库,将水闸关上,然后配合师主力围歼344团。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时任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中将

然而就在袭击部队乘橡皮艇接近水库的时候,被驻守在这里的344团所发现,袭击部队遭到344团的猛烈反击,他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渡口登陆。

就在袭击部队与驻守水库的344团部队陷入焦灼之时,为其掩护的陆战一师3团开始向通往水库方向的288.4高地进行猛烈攻击,企图从这里打开一个口子,缓解袭击部队的进攻压力。

此时,驻守在这个小高地的部队是344团1连,连长赵志立。

当陆战一师3团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赵志立立即命令全连进入战斗状态,或许赵志立未曾想到,这场攻防战不仅让他一战成名,也震惊了当时整个西方世界。

从9日开始到战斗结束为止共四天的时间里,陆战一师3团先后对288.4高地发动了十多次进攻,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疯狂,而每一次双方都打得昏天地暗,敌人先后投入的炸弹、燃烧弹、凝固汽油弹等各种炮弹让这个不足500平方米的高地一次又一次变成了无际的火海,仅10日这一天,联合国军就在288.4高地上倾泻了上千发炮弹,高地之上,一片焦土而寸草不生。

但即便如此,高地上的志愿军战士依旧岿然不动的驻守在那里,不曾后退一步!

就是在这种艰难情况下,1连的战士们在赵志立的率领下顶着巨大的炮火压力,忍受着对战士们精神上的摧残,坚守阵地四天四夜,以毙伤美军陆战一师3团四百多人的战绩顽强的守住了288.4高地。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正在向敌人投掷石块的志愿军战士

可以说,华川水库防守战的胜利粉碎了李奇微全线进攻的计划,此战过后,李奇微也不得不承认此次学习中国军队的战术是失败的,并承认此次袭击已经失败。

但对于华川水库的这次攻守战,李奇微及其他联合国军甚至是海内外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甚至有的国外媒体称赵志立为“

东方直布罗陀战斗的胜利者

”。

不过在当时,联合国军尤其是美军坚决不相信他们在华川水库上遭遇的只是志愿军部队中的一个连队,他们不相信中国军队一个小小的连队能够抵挡住陆战一师一个团和强大火力的进攻。所以在一年后的谈判阶段,美国方面曾向中朝方面提出过一个要求,即:

是否可以见见在华川水库指挥战斗的中国军队的指挥官。

美国人要看看这个死硬的中国军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否真的只是中国军队里的一个普通连长。

对于美国人的要求,中国方面是给予积极回应的,于是赵志立——一个出生在旧社会的农家孩子被打扮一新后出现在了朝鲜战场的谈判桌前。

当时为了表明中国军官不是美国人所说的那种“粗暴的家伙”,中国军方不仅给他换了新鞋、新衣,还特意为赵志立准备了一个公文包和一副眼镜,这样的赵志立看起来文质彬彬,除此之外,还教给他许多历史知识和说话的注意事项,待一切准备工作结束后,赵志立来到了板门店。

第四次战役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图丨板门店谈判

当看到赵志立后,美国人依旧不相信他只是一个连长,因为当时美军投入的是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强大的火力支援。所以他们一致认为,赵志立起码也是个加强营的营长,而中国人又一次撒谎了。

面对美国人的质疑,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赵志立并不慌乱也不动怒,他沉着地回应着美国人的质疑,他说:“我今年22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名步兵连长。我率领的连队同美军陆战一师第三团作战的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然后他详细地回忆了华川水库作战的全部经过,并极力地还原当时高地的地形和地貌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随着赵志立对那场战斗的持续回忆,美国人不再质疑他的身份了,转而开始肯定他在那场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意志力。此后,赵志立,一个中国志愿军部队的普通连长,出现在了西方国家的各大报纸上,他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战斗的胜利者”。

或许从赵志立的口述中,西方人才渐渐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在这场战争中无功而返了,武器装备固然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唯一因素,中国军人在朝鲜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足以令每一个西方人都为之动容。

陆战一师的军史中记述过这样一幕,当他们艰难的攻下一个志愿军阵地时,曾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颤,严寒冬季里,很多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所穿的棉服到处都是破洞,甚至衣不蔽体。他们横七竖八地躺卧着,有很多与美国士兵抱在一起,因为当时天气寒冷,他们的遗体早就冷却,根本无法将其分开……

执笔至此,已不忍继续,回想70年前那场战争的残酷,不禁潸然,多少英雄儿女英勇壮烈并长眠异国他乡。

和平来之不易,发展来之不易,未来之路,道阻且长,铭记历史方能振兴中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