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衆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曆史底蘊十分深厚的國家,有着5000多年的曆史傳承,而其中有2000多年的時間,我國都是處于封建社會時期。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們國家一個誕生了80多個王朝,而作為我國的第一個大一統封建制度王朝,也是封建社會的開端,秦朝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大的印象。而建立秦朝的人,就是被後世稱之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赢政,并且也是第一個使用并發明“皇帝”一詞的人。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說到秦始皇,他絕對算得上是曆史上最出名的一個人,立下了無數的豐功偉績,像書同文、車同軌、造靈渠、修長城,統一度量衡等等,都是影響中國後世幾千年的舉措。是以,秦始皇也被稱作是實至名歸的“千古一帝”。不過,大家在讨論秦始皇為什麼能夠打敗六國,統一天下時,往往都會有一個一緻的觀點,那就是秦國所采用的“合縱連橫”政策,以及商鞅變法所帶來的益處。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當然了,如果秦國隻有理論性的政策,沒有付諸實踐的話,那就相當于是紙上談兵,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一些考古專家,也從一些秦朝的墓葬之中,發現了一些秦國的“高科技”産物,而這些東西也印證了秦國為何能打敗其餘六國。而在這之中,就有着3件東西,在現代人看來,是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秦國的。而這3件東西,也展現了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介紹一下。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第一件:青銅劍。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古代的戰争方式都是屬于冷兵器的作戰方式,而且秦國的人們也非常了解,并且貫徹了這句話。像一些秦國墓葬之中出土的青銅劍,就非常得鋒利,并且要比其它諸侯國的劍要長。是以,這樣的劍更容易在戰争之中,刺穿敵人的铠甲,達到擊殺敵人的目的。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而更讓人們感到驚訝的是,秦國的劍在經曆了2000多年之後,還依舊鋒利如初。并且還有一把青銅劍,因為被石頭壓着,彎曲了2000多年,可在石頭被拿開之後,這把青銅劍在一瞬間就恢複了筆直的樣子,将在場的考古人員看得瞠目結舌。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而這些青銅劍之是以在被埋2000多年後,依舊鋒利無比、韌性十足,就是因為這些青銅劍的表面,有鍍着一層厚厚的鉻鹽氧化層。要知道,鉻鹽氧化這項技術,德國人在上個世紀30年代才掌握,而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熟練掌握,并且将他廣泛運用了。由此可知,秦國的人們,智慧之高,十分了得。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第二件:秦弩。秦國不僅劍厲害,他們使用的弩也十分了得,形容秦弩最好的詞彙就是:快、準、狠。秦弩不僅設計速度非常快,配備有專門的瞄準裝置,而且他們還會在箭頭上塗抹毒藥。是以,在這樣的秦弩的攻擊之下,幾乎沒有軍隊可以抗衡。此外,秦弩的結構完全是由各個部件組裝起來的,要是在戰場上秦弩壞了,還可以從别的秦弩上拆卸零件,互相替換。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而我們也可以從秦弩的構造上看出,當初秦人在制造秦弩的時候,也是采用的分工合作的方式,這樣才能大大增加秦弩的生産速度,使得秦弩可以大批量的被生産出來。而這樣的制作方式,和我們現代的工藝制造是非常類似的,很難想象2000多年的古人能掌握這種方式。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第三件:秦朝的“鐵路”。大家都知道,決定一場戰争成敗的關鍵,除了武器裝備,軍隊數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後勤保障。是以,才有了著名的那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秦國雖然在武器裝備上,已經遙遙領先于各國,但他們卻并沒有滿足,因為他們非常了解糧草對于戰争的重要性。是以,秦國人就建立起了龐大的“鐵路網”。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當然了,這個“鐵路”和我們現代的鐵路并不一樣,因為這個鐵路并不是由鐵鋪成的,而是用質地堅硬,且經過防腐處理的木材制作而成的。而且,它的運輸動力主要是馬車,利用這樣便捷的方式,把糧草送到戰争發生的地方,解決了士兵的後勤保障問題和後顧之憂。

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件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是以,秦國在有了青銅劍、秦弩、“鐵路”3件東西之後,軍事實力大增。而且其武器制造業和運輸業的水準,就算放到現代,也是不遑多讓的。并且,大家也都認為,這3樣東西,原本是不應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因為當時的文明,并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先進技術。但是,這3樣東西卻切切實實的存在了,不得不佩服秦人的智慧。試問,秦國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它不統一6國,又由誰去統一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