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名将藍玉為何被朱元璋剝皮?

藍玉的悲劇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朱元璋政治計劃破産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功臣被殺都能用“兔死狗烹”來概括,藍玉更不屬于這種!

不作死就不會死

藍玉在大明的地位不用懷疑,至朱元璋起兵早年就從軍效力,可以說是常遇春一手帶起來的骨幹将領。而後跟随傅友德、馮勝、徐達這種一流名将南征北戰,每戰必做先鋒,不僅受到這些名将的認可,更在軍中樹立了威望。而在捕魚兒海的一戰中,更是立下了創世之功,被朱元璋稱作是堪比衛青、李靖,随後便封為涼國公。

一代名将藍玉為何被朱元璋剝皮?

藍玉在開國名将尚在的時候還能低調做人,畢竟在軍中還是老一輩将軍的天下,但随着開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去世,衛國公鄧愈洪武十年病亡,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亡,中山王徐達洪武十八年病亡,軍中的老資曆們死的死,病的病,大明軍務雖有馮勝、傅友德這種元老撐場面,但重擔已經落到了藍玉、沐英這一代将領頭上。洪武二十年的北伐中,馮勝被朱元璋猜忌随後治罪,是以藍玉撿了個大将軍封号,并獲得“總管軍事”的大權。

一代名将藍玉為何被朱元璋剝皮?

随着朱元璋的倚重,藍玉也日漸驕橫起來,蓄養莊奴、廣收義子、強占民田、責罵禦史,這些都是在觸碰朱元璋的底線。在其北伐之時,強奸元室嫔妃緻使元妃不堪羞辱的自殺,朱元璋才将其梁國公的欲封之号改為了涼國公,朱元璋的這個行為意在敲打一下藍玉,畢竟年輕氣盛的藍玉還是大明的人才,多加敲打應該會有所收斂,但事實上藍玉并沒有迷途知返。喜峰關前,藍玉再次幹了一件渾事,面對守關官吏的“怠慢”,藍玉直接攻打了進去,這件事往輕了說是藍玉脾氣不好,往重了說完全可以認為藍玉是造反的行為。

玉不樂居宋、穎兩公下,曰:“我不堪太師耶”。——《明太祖實錄》

傅友德是洪武二十四年獲封的太子太師,馮勝是洪武二十五年獲封的太子太師,而藍玉被封為太子太傅的時候卻口出狂言,對于這個太傅的封号并不滿意,認為自己功勞應在傅友德和馮勝之上,理應獲得同樣的太師封号。按理說這種牢騷自己給親信唠叨兩句就完了,但此言卻被記載下來,也确實是作死。

一代名将藍玉為何被朱元璋剝皮?

“治天下不可以無法,而草昧之時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漸密,固事勢使然……亮祖以下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幾,又違制節謹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爾。”——《明史》

其實我比較贊同《明史》中對于藍玉惹禍上身的看法,一個國家從建立走向正軌的時候,法制是越來越完善和嚴苛的,朱元璋本就是一個強烈要求官員守法的皇帝,藍玉做的一些事不但破壞了法制,而且給國家實行法制推廣樹立了不良标杆,即使藍玉才能再高,也不應該藐視君王制定的遊戲規則。在朱元璋誅殺功臣的道路上,明則保身,夾着尾巴做人才是普遍的行為,而藍玉算是頂風作案,不斷挑戰君王的底線,實屬自取滅亡。

朱元璋的政治規劃

朱标應該是朱元璋堅定不移的繼承人,朱元璋也為朱标請了最好的老師宋濂加以教導。朱元璋在外征戰時,令朱标監國,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這樣的監國體系裡,明擺着就是培養儲君;二十多歲的朱标就被朱元璋下令“

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

一代名将藍玉為何被朱元璋剝皮?

而朱标不僅有治政之才,更是一位仁君,特别是與其父親對比之下,寬仁忠厚就成了朱标的代名詞,其主張推行的“寬通平易之政”也在文武群臣中赢得好評,儲君仁明,群臣臣服,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計劃進行着。

“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隻得聽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祀竈文》

朱元璋最後要做的就是給朱标留下一批将才,一是為了徹底消滅北元殘餘勢力,二則是按照朱元璋自撰的《祀竈文》來看,還有遷都關中的意圖,這個關中也就是長安了,畢竟朱元璋是個漢唐迷。遷都關中之地就更需要一批武人班底來守住國門了,那麼洪武後期與朱标關系甚好的藍玉就成了首選。藍玉有能力驅除鞑虜千百裡,就有能力以關中為根基繼續北伐,當然也有能力防禦北京的燕王,這就是後話了。

一代名将藍玉為何被朱元璋剝皮?

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的政治計劃算是全盤破産,朱标死後留下庸弱的皇孫幼朱允文,朱元璋也就不可能再留下這一套武人集團的班底了。理由很簡單,朱标能鎮的住藍玉,朱允文恐怕就難鎮住了,此時的朱元璋不再追求開疆擴土,隻求孫子能夠平穩接班,是以這個政治計劃的破産才是藍玉必死的原因。

藍玉案的始末

既然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藍玉案就必須制定一條合理的邏輯來達到預訂效果。

1.作案動機

第一個動機就是前面所說的“不樂居宋、穎兩公下”。當所有人都在避禍的時候,藍玉卻逆流而上的暴露野心,傅友德和馮勝是何等人物,開國六公爵中,傅友德被朱元璋贊為“論将之功,傅友德第一”,而馮勝則被贊為“诏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藍玉功勞是大,但論資曆和對大明的貢獻,叫闆兩位元老尚且不夠,這裡隻能說明藍玉對于朱元璋給的封賞并不滿意,這也就是狼子野心的象征,那麼當皇帝給不了你想要的,那麼你隻有反了。

第二個動機就是記錄在《逆臣錄》裡藍玉說的那句“上疑我矣”,因為藍玉的嚣張跋扈,朱元璋多次否定了藍玉的提議,是以藍玉心裡覺得朱元璋對其産生了疑心,畢竟朱元璋殺過諸多功臣皆出于懷疑之心,這就會引起藍玉的擔心與害怕,既然被君主懷疑,那就是有理也說不清的事,不如反了,變被動為主動。

一代名将藍玉為何被朱元璋剝皮?

“然則靖甯之通胡,因蒙鎮撫而發,涼國之謀逆,又因靖甯而成,以此知藍黨者,即胡黨之流禍也。”——《逆臣錄》

第三個動機就是藍玉的姻親靖甯侯葉異被朱元璋殺于胡惟庸案,“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藍玉姻親被懷疑串通胡惟庸而遭誅殺,是藍玉最忌憚的地方,藍玉還對軍中人說過“前日靖甯侯為事,必是他招内有我名字”,這也是藍玉認為朱元璋懷疑他的另一個理由,疑由心生,禍已難避,不如就反了。

2.作案條件

首先,藍玉身為總兵,手握兵權,軍中多年的摸爬滾打,培養和提拔了諸多府軍諸衛頭目親信,具備造反的基礎條件;其次,朱元璋“病纏身”,太子亡太孫幼,造反具備良好的時機。從這兩個條件上看,藍玉确實有機會作案,但根據《逆臣錄》和《明史》有關記載看來,藍玉造反被“坐實”的證據真就沒有,皆是以條件和動機就來斷定藍玉造反顯得牽強。

但藍玉自身的言行适當,加之朱元璋的政治計劃破産,他的存在不僅沒有任何意義了,反而是對朱允文接班後的巨大威脅,既然朱元璋認定了藍玉有謀逆之心,那麼為朱允文掃去政治阻力就是勢在必行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謀反罪殺死藍玉,剝皮實草,傳示各地。藍玉黨羽涉及一萬五千餘人被一鍋端,成為洪武四大案之一,史稱“藍玉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