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4日上午,“講好小康故事 記錄時代風雲”主題論壇活動在福建甯德舉辦。
左起:馮其器、伍小華、李彥、劉天金、陳加偉、夏蒙、田苗
本次論壇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副董事長陳加偉主持,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黨委書記劉天金,中共甯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彥,國家鄉村振興局宣教中心副主任伍小華,中國視協大型活動處副處長王隽,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著名紀錄片導演夏蒙,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研究館員、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專題節目部負責人馮其器出席論壇。
連線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
受到疫情影響,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則以現場連線的方式參與。
這些知名專家、學者、具有影響力的影視從業者,就“新時代紀錄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相關話題進行主題發言,并與在場的主承辦方上司,第十五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暨新時代小康紀實影像征集典藏活動作品主創代表等進行深度探讨。
“人民始終是主角!”
中國已經實作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正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在這一偉大程序中,紀實影像已經并将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新時代小康紀實影像征集典藏活動”此次共征集到380部優秀紀實影像作品,總時長超過兩萬分鐘,最終有20部作品納入國家圖書館典藏,彙成一部小康奮鬥曆程的國家影像志。
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研究館員、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
在征集過程中,作品集中呈現出新時代小康影像紀實叙事特點和特有的美學風格。
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研究館員、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表示:“正因為有代代傳承的記錄傳統,中華文明才能五千年文脈不斷,相較于過去的刀刻筆撰,現在我們能通過影像和各種新科技手段,更詳細生動地記錄曆史。”
從這次征集的作品中,能夠看到當代創作者更多把鏡頭聚焦于老百姓,這裡有用腳步丈量山水的駐村書記;有為推銷農産品四處奔走的農民;有手中握着車票、考上大學的學子;和背着背包、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他們每一個人都在為生活認真付出,這也展現出我們國家人文關懷的重大進步。
連線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
新時代的小康影像記錄,更多地采用伴随式和體驗式的記錄手法,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出發,體驗時代變遷之下的真實生活。
“在小康紀實影像中,人民始終是主角,人人記錄,記錄人人,我們要用生命去記錄另一個生命。這一點在這次征集的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對此感到十分欣慰。
左起:陳加偉、夏蒙、田苗、馮其器
《山海情》:對普通人的尊重和悲憫之心
除了參與征集的紀錄片作品以外,第十五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推選活動中也有多部優秀作品給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例如2021年“現象級”的小康題材電視劇《山海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評價其标杆式的地位有目共睹,建構起的脫貧攻堅故事具備同類型其他作品少有的曆史感和縱深感。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
在她看來,這部劇的主角都是沒有主角光環的普通人,主創團隊對普通人的尊重和悲憫之心,讓觀衆深切感受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給每一個普通農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是以不光能觸發鄉村觀衆的熱情,也能激發城市觀衆的共情;而劇中人物形象、舉止的“接地氣”和方言的運用,也一掃當下泛濫的所謂濾鏡影像風格,對今後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創作有積極的美學示範意義。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影像記錄時代
論壇主持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副董事長陳加偉表示,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之後,新時代的影像記錄需要關注鄉村振興和走向共同富裕。關于未來的作品要如何展現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風貌,夏蒙以《山河歲月》的創作為例,從中國共産黨初創到百年峥嵘歲月,《山河歲月》深入城市、鄉村,深入最偏遠的地區,記錄普通人的生活、感受、困境、成就,用腳步丈量大地,用影像記錄時代。
他還透露,在2022年計劃拍攝的新作,将展現100年前西方傳教士影像記錄下的中國,經過百年風雨後發生的巨大變化。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著名紀錄片導演夏蒙接受媒體采訪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專題節目部負責人馮其器表示,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農業農村節目中心發起的“鄉村振興觀察者”項目,正是為了号召更多人一起來講好鄉村振興的故事。
她希望這個項目将來成為搭接鄉村振興資源的平台,對接整合三農問題專家和有關各方資源,共同為鄉村振興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即便有些方法看起來很“笨”,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必須有人付出感情去做,隻有功夫到了,才會有更精彩的呈現。”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專題節目部負責人馮其器
全民記錄,國際視角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也認為,網際網路時代,全民記錄正在構成紀實影像創作的新形态。專業記錄和社會記錄的互動關系未來會越來越鮮活,這同時也是對紀實影像從業者的一種激勵。
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研究館員、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發言
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需要紀實影像工作者具有國際視角。田苗指出,千年夙願、百年奮鬥的過程記錄不隻要留給中國,更要告訴世界;我們關注自己的同時,也要關注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文化,希望未來不光有外國導演來中國拍攝,也有更多的中國導演走出去。
此前拍攝過那密比亞這個年輕的非洲國家成長曆程紀錄片的夏蒙表示,下一步想将目光轉向盧旺達,這個曾經曆種族大屠殺的國家,借鑒中國經驗,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是非洲最安定的國家之一,通過記錄和展示這些國家的發展程序,我們更能感受到中國道路的正确和民族自信。
參與論壇的創作者代表正在認真記錄
無論在哪個國家,哪種文化,影音文獻和文字記錄、曆史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擁有其他形式無法比拟的鮮活與直覺。為了記錄不同時代的不同特征,紀錄片永遠在跟時間賽跑,永遠在路上,這是紀實影像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專家們表示,“新時代小康紀實影像征集典藏活動”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年輕人是未來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希望更多青年從業者活躍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記錄和傳播中國式生活理念和中國文化,立足全國 、放眼未來,讓紀實影像與國家政策、人民理想、個人情操緊密相連,展現中國人民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編輯 | 翁翔
主編 | 衛貝妮
監制 | 林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