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向日本人借錢,他出賣國家權益,以為占了便宜實際卻吃了個大虧

1917年到1918年間,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簽訂了一系列借款,史稱“西原借款”。他們把東北的修築鐵路、采礦等中國主權出賣給日本,段祺瑞政府以為自己占了一個大便宜,實際上卻為日本後來全面侵占東北埋下了隐患。

為向日本人借錢,他出賣國家權益,以為占了便宜實際卻吃了個大虧

袁世凱在位時,日本大隈内閣曾以強硬态度提出《二十一條》,企圖一舉吞滅中國,遭到了我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日本繼任内閣首相寺内正毅吸取了前者的教訓,便以大量借款為由進行交涉。既緩和了中國人民的不滿,又達到了加緊控制、掠奪中國的目的。當時的日本因歐戰關系增加了商品輸出,有了過剩的資本,為向中國輸出資本提供了條件。于是,日本将資本輸入中國,大量借款給段祺瑞政府。不過,日本不是以政府的名義出面,而是以寺内正毅私人代表身份的西原龜三出面聯絡。日本為了達到目的,背後做了許多工作。

另一方面,段祺瑞擔任總理後,孫中山倡導的“護法運動”愈演愈烈。政府需要軍事武器來鎮壓運動,可又沒那麼多錢。是以,他不惜出賣國家利益,向日本大量借款。其實早在1916年時,段祺瑞就主張“應将中國關于農工商礦有價值的開列出來,與日本商量,是中國自辦還是中日合辦,或者是由日本人辦,以達到中日親善的目的”。

為向日本人借錢,他出賣國家權益,以為占了便宜實際卻吃了個大虧

段祺瑞政府和西原龜三商談的有八項借款,總共1.45億日元。每借一筆款項,就需要中國的一項權益進行擔保。例如1918年4月30日簽訂的條款中,日本向中國舊款2000萬日元,以中國全國有線電報的一切财産和收入為擔保。

為向日本人借錢,他出賣國家權益,以為占了便宜實際卻吃了個大虧

段祺瑞政府覺得隻是給日本人一些權益,就能獲得大量借款,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甚至認為中國占了一個“大便宜”。借款常常被政府移用,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被用于段祺瑞政府的軍政開支和償還外債本利。段祺瑞利用日本的支援,維持自己的獨裁統治,進行武力統一,進一步加強了皖系軍閥的實力。

為向日本人借錢,他出賣國家權益,以為占了便宜實際卻吃了個大虧

“西原借款”讓日本在中國獲得了大量的經濟權益,控制了中國的電信事業。日本在參戰借款的名義下,派遣大批顧問到段祺瑞政府幹涉中國的内政,派軍官為他訓練軍隊,取得了他編練的所謂“參戰軍”的指揮權。日本在中國取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了當初的《二十一條》,也為日本占領東北埋下了隐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