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傅作義率領部下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進階将領是誰?

1949年,傅作義率領部下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進階将領是誰?

平津戰役作為曆史畫卷中一場傳奇之戰,它為新中國的成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曆史的傳奇之處,得益于和平解放的明智之舉。而這份功績的背後,皆因傅作義将軍的深明大義,才使一座古城免于炮火的摧殘。

戰場上刀槍彈雨的背後,是權謀智慧,政治立場的對抗。在風雲變幻的戰場,需審時度勢,但是同一陣營若無法達成共識,就如航海失去方向,勢必大局混亂。

當時對于傅作義和平解放北平的決策,

其手下兩名将領卻心存異議,但傅作義最終選擇将其釋放

,尊重他們的政治立場,他成人之美的做法,曆來為人津津樂道。

1949年,傅作義率領部下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進階将領是誰?

傳奇之史平津戰役

在解放戰争的最後階段,人民解放軍逐漸占領政治和軍事的有利地位。我軍士氣高昂并且力得民心,步步為營,國軍的軍事實力早已不如昔日,而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兩軍即将迎來最終的大戰。

1948年12月到1949年1月,解放軍以北平和天津為中心準備進攻。傅作義作為華北地區的最高指揮官,此時他深知目前的局勢,國軍早已不占上風,可謂是重重包圍,進退兩難。

而蔣先生下達給傅作義的指令是,

誓死抵抗,不可有失

。但是傅作義認為,拼死的抵抗隻會有更多無辜的生命戰死沙場,百姓也會受到戰争的危害,一座文明古城會因為炮火,将受到無法恢複的損傷。

傅作義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同意了與我黨進行了談判。但是蔣先生并不同意傅作義和平解放的決策,要求傅作義積極應戰,堅決不可妥協退讓。他先是寫信肯定了傅作義的作戰功績,日後将委以重任。

1949年,傅作義率領部下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進階将領是誰?

但是傅作義不為之所動,蔣先生隻好派出國軍高官來向其施壓,卻也絲毫沒有動搖傅作義的決心。并且傅作義的部下,對他起義的決定,不僅沒有支援,更多的是反對與抗議,政治立場上的巨大鴻溝,加速了他們日後的決裂。

外界的阻撓與幹擾,卻未曾動搖傅作義的決心

。與我黨進行多次談判後,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撤離,解放軍進入北平,此戰以和平的方式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而兩黨的關系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如此敏感的政治局勢下,已經與傅作義産生分歧的兩名将領,也為自己日後的政治生涯,做出了明确的規劃與安排。

異道不相謀

作為總指揮的傅作義,他的手下有四個兵團,而四個兵團的司令并不是完全由傅作義所指令,他們分别是由李文,石覺,孫蘭峰,侯鏡如。

孫蘭峰一直跟随傅作義征讨四方,而侯靜如身份比較特殊,他是我黨潛伏在國軍方面的地下工作者,是以對和平解放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傅作義将起義一事宣布于衆,不僅孫蘭峰沒有對自己加以支援與援助,而是立即遠逃。

1949年,傅作義率領部下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進階将領是誰?

而李文,石覺兩人更是對此決議極大的反對

,他們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一生忠實擁護蔣先生的上司,堅決不肯接受起義和解的決策,他們認為應如蔣先生所令"努力抵抗到最後一刻"。因對傅作義所下決定的極大異議,是以他們無法繼續共事。

李文,石覺依舊想追随國軍,

于是要求傅作義将他們送往南京

,他們共事出生入死多年,如此結局或許令人心寒,但是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明确自己的立場并堅定地走下去,才是正确的選擇。

若傅作義沒有顧及兩人的心理動向,拒絕釋放二人,也許會存有潛在的不安因素,反對的聲音勢必對這場,具有曆史意義的傳奇之戰,産生幹擾與影響。

在亂世中擁有不一樣的政治陣營,非友即敵,但是傅作義顧及多年共事的情分,

他依舊按照兩人的要求将其送回南京

,這是一種明智的成全,也是一種偉大的尊重。

1949年,傅作義率領部下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進階将領是誰?

堅定本心 兀自相随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論語·衛靈公》

李文和石覺到達南京後,公開發表言論稱與傅作義決裂,劃清界限。他們的一生都堅定地跟随蔣先生,忠心志膽絕無二心,縱使兩人深知國軍早已失利,但是他們效忠于國軍的決心卻從未變過。雖然他們并沒有傅作義一般開明的政治頭腦,但是他們的情懷同樣令人敬佩。

石覺在回到南京後,依舊任國軍進階将領駐守上海,但是内戰的定局已是大勢所趨,國軍最終敗下陣來,無力抵抗使石覺帶領剩餘軍隊,逃往台灣。然後他依然擔任國軍幹部,無怨無悔地在台灣奉獻自己的一生。

而李文曾在國内輾轉,1949年12月他曾經向中國我黨投誠,但是在重慶學習期間卻逃往香港,最終與蔣先生取得聯系,并前往台灣,任國防部中将高參,最終在台灣定居生活。

1949年,傅作義率領部下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進階将領是誰?

兩位将軍可以說都未改初心

,他們一路追随着國軍的足迹,無論勝時敗時,他們都銘記心中的信仰,聽從上司的指令。他們的堅守在曆史的篇章中無非對錯,我們無法左右每個人的思想,但是,從初心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戎馬一生,

卻保持着不曾改變的潇灑與堅毅

,這也是值得後人去反思與學習的。

一場曆史性的大戰,并不曾見到硝煙戰火,但是他給我們帶來的啟迪與影響,并不止步于戰争的結果。它更讓我們看到了在每一場變革中,是政治信仰,與胸懷智慧的融合,一名将士的豐功偉績,并不是僅指他在戰場上的浴血拼殺,而更是他們作為一名革命者,那超然于常人的思想建樹。

在那段英雄輩出的革命年代,有可歌可泣的血淚詩篇,也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諸葛之策,但是我們都不能忘記前輩的付出,是他們在一次次的探索中,才有了今朝開天辟地,旭日而生的新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