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的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曆史上的他跟演義裡的比如何?

曆史上的諸葛亮與演義裡的諸葛亮有什麼差別,他真的會觀星象、借東風嗎?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多智近妖,料事如神,号稱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他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小風聊曆史,今天就來跟大家聊一聊,諸葛亮這個曆史人物,看看真正的諸葛亮是不是像演義裡說的那麼神。

自小見過戰争殘酷,同情百姓疾苦

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在位時期的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老家是琅琊郡陽都縣,諸葛一門在當地是名門望族,但是到諸葛亮出生時,家境開始沒落。

在他三歲時,張角帶領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到五歲時,其母章氏因病去世,八歲時喪父,諸葛亮隻好帶着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随他的叔父諸葛玄生活。

在諸葛亮13歲時,呂布殺死董卓,群雄趁機争權奪利,到處都在打仗,老百姓們為了逃避戰亂,隻能遷居到沒有戰争的地方生活。

曹操的父親在逃難過程中路過徐州被殺,曹操遷怒徐州,帶兵攻打徐州,攻破彭城的時候還搞了個大屠殺,血流成河。

真正的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曆史上的他跟演義裡的比如何?

年少的諸葛亮随同叔父奔走避難,見過老百姓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狀,雖然沒有史書記載諸葛亮聽聞曹操大屠殺後是什麼心情,但從諸葛亮從政後對百姓的愛護來看,他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悲痛且充滿同情。

同樣,也沒有史書記載諸葛亮得知劉備帶着幾千的兵力前往徐州阻止曹操時有何感想,從諸葛亮後來死心塌地跟着劉備這一點來看,他一定非常欽佩劉備的勇氣。

到諸葛亮17歲時,諸葛玄投奔荊州的劉表,建安二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便幹脆在南陽隆中隐居,此時的諸葛亮并沒有展現出過人的才學。

當時劉表在荊州設立學堂,諸葛亮就在其中讀書,與當時的荊州名士龐德公見過面後,龐德公注意到這個低調的年輕人,認為其有大才。

按照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來看,那時的諸葛亮隐居隆中,喜好吟誦《梁甫吟》,而且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之流,當時的人并不認同,覺得他言過其實,無非是想擡高自己,隻有跟他來往的朋友兼同學徐庶等人知曉他的才能。

當時,諸葛亮的兩個姐姐都嫁給了襄陽本地有頭有臉的人物,加上諸葛亮本人還在荊州學堂讀過書,有背景有文化,隻要讓姐姐那邊的人舉薦一下,想要混個一官半職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但諸葛亮心中有大抱負、有大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平定中原,興複漢室,讓百姓安居樂業。是以他隐居隆中,靜待時機,等待一個與他有相同理想、心懷蒼生的人到來。

小風在這裡大膽推測一下,或許,諸葛亮的心裡早就想好了自己要輔佐的人選,雖然此前沒有見過劉備,但是劉備的仁義之名他早有耳聞,前文有提過。

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諸葛亮終于等來機會。

這一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事實上,在遇到諸葛亮以前,劉備就沒赢過曹操,這一回被打敗後,劉備帶着兄弟關羽張飛跑到荊州投靠劉表,兵馬駐紮在新野。

與曹操碰撞屢戰屢敗的劉備在到了荊州之後,不禁反思自己為什麼總是失敗,他覺得,曹操不僅兵多将廣,還有諸多謀士為其出謀劃策。

劉備知道比兵馬自己暫時是比不過曹操的,但是如果能找到一個奇才謀士,或許就能在計謀上勝曹操一籌。

荊州人傑地靈,不乏人才,諸葛亮便拜訪當地隐士司馬徽,向他打聽何人符合自己心中的謀士标準。

司馬徽與另一個當時的荊州名人龐德公素有交情,龐德公曾在荊州學堂講學,他欣賞諸葛亮的才幹,并曾引見諸葛亮和龐統給司馬徽,故而司馬徽對劉備道:“那些死讀書的儒生不堪一用,要想找能看透世間局勢的治世奇才,唯有卧龍鳳雛!”

這是劉備第一次聽到諸葛亮這個人物,他并未立即去拜訪。

建安十二年,劉備得到徐庶的輔助,同時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并且建議劉備親自去拜訪。

劉備求賢若渴,沒過多久就去拜訪,而且去了多次,後世稱之為“三顧茅廬”,終于見到諸葛亮。

至此,雖然素未謀面,但早已互相聽聞對方事迹,擁有相同理想和抱負的兩個人終于見面。

真正的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曆史上的他跟演義裡的比如何?

見面之後,諸葛亮就向劉備述說了三分天下的計策,将目前的局勢分析了一遍,最後建議劉備尋機占據荊州、益州,聯合東吳孫權,對外共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對内革新政治,靜待時機。

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對諸葛亮的分析心悅誠服,并任命其為軍師,按照劉備的說法,那便是有了諸葛亮,就是如魚得水。

那年,諸葛亮随同劉備出山,年僅27歲,便定下三分天下之計,此後多年更是成為蜀國的基本國策。

隐居隆中多年,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

諸葛亮沒有演義說的那麼“神”,但他比演義裡記載的還要“猛”

諸葛亮的才幹從隆中對中就可見一斑,但關于諸葛亮的諸多傳奇事件,諸如借東風,觀天象是真的嗎?

小風可以很肯定跟大家說,不是。

諸葛亮肯定不會借東風,他喜不喜歡夜觀天象我不知道,但就算真的喜歡看天象,他最多也隻是能根據雲象變化來大緻推測一下何時會下雨、起大風而已,就像我們有時候也能從天空中出現的大團雲層中推測出近日會不會下雨一樣。

包括劉備在夷陵戰敗之後,諸葛亮事先擺下石頭八卦陣困住陸遜的事情也不是真的,這些都是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老先生為了表現出諸葛亮“多智近妖”的形象所編造的。

不過,雖然諸葛亮沒有演義中說的那麼“神”,但他比演義裡記載的還要“猛”!

建安十三年,曹操統一了北方之後,決定要拔除孫權和劉備這兩個對手。他率領20萬兵力沖向荊楚。

當時荊州的劉表已經病死,其子聽說曹操帶了20萬人馬過來,想都沒想,立馬派人表示投降。

于是曹操一路南下,直奔劉備而來。

同年,劉備聽從諸葛亮的謀略,派出諸葛亮前往東吳,聯合孫權一同抗曹。這個艱巨的任務,諸葛亮完成地非常圓滿,劉備和孫權在赤壁聯合,以五萬兵力配合火攻對抗曹操的二十萬兵力,此時又曹操軍中爆發瘟疫,最終導緻曹操戰敗。

真正的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曆史上的他跟演義裡的比如何?

建安十七年,劉備聽從諸葛亮的意見,進兵益州,成功占據。

建安二十二年,諸葛亮輔佐劉備七年,一直被曹操壓着打的劉備此時已經擁有了能與曹操抗衡的實力,漢中一戰,劉備一雪前恥,擊敗曹操,進入漢中建立蜀國,并在漢中稱王。

而在入主漢中之後,諸葛亮政治、法律、經濟三方面一起抓,發展蜀國的綜合實力。他輔佐劉備期間,帶頭廉政、搞生産,鞠躬盡瘁,更是與法正等人聯手制定了蜀國的法典《蜀科》,讓原本貧瘠的漢中逐漸富裕起來。

後來關羽被殺,劉備為了報仇帶兵攻打東吳,兵敗夷陵,若非諸葛亮事先為蜀漢建立起初步的經濟基礎,劉備死後蜀國是不可能在短短數年後再度振作起來的。

劉備死後,蜀國政權不穩,諸葛亮仍然按照當初與劉備制定的三分天下的戰略,放下與東吳的恩怨,聯合孫權抗曹,同時面對南部三郡聯合孟獲的叛亂,他也很快有了對策。

建興三年,蜀國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已經有了平定叛亂的資本,諸葛亮南下平亂,生擒孟獲,讓孟獲臣服,穩定蜀漢後方。

建興六年至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先後發動五次北伐,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蜀漢丞相,名流千古

後來有不少人用諸葛亮未能拿下魏國來諷刺諸葛亮發動戰争是勞民傷财,愚蠢至極。

但在小風看來,在劉備死後,蜀國其實是留下了一大堆的爛攤子,諸葛亮能在數年之内穩定國内局勢,平定叛亂,同時在這幾年内就擁有發動北伐的實力,已經足夠說明諸葛亮治理國家的本事有多厲害。

蜀國連年征戰,但百姓并沒有多少怨言,在諸葛亮執政期間,蜀國發生的農民兵變遠比東吳、魏國都要少,可見當時的蜀國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确實有足夠的财力發動戰争而不至于傷到百姓的根本。

至今,在諸葛亮治理過的川蜀之地,仍有許多百姓懷念諸葛亮,後世亦有詩人作詩懷念,杜甫就曾作詩感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而在戰争期間,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亦是讓人佩服,常常有人以五次北伐均失敗作為理由來抨擊諸葛亮,但這些人都忽視了一個事實——北伐戰争,是國與國之間的戰争,這種大規模戰争由無數次小規模的戰役構成。

事實上,在北伐過程的大部分戰役中,諸葛亮一方都是獲勝居多,甚至到了最後,與他對戰司馬懿都放棄了跟諸葛亮正面對剛,選擇避戰不出,用拖字訣拖到諸葛亮無奈退兵。

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的難度可不比現在容易。

守城的一方具備天然的優勢,而蜀國的特殊地形也導緻諸葛亮北伐之時,糧草運送不便利,李白就曾說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諸多因素為北伐增加了困難,隻要有一個環節出了差錯,諸葛亮就不得不退兵,而一旦退兵,先前大勝仗占領的地方很快就就會被魏國奪回。

是以,總體而言,北伐戰争的難度本身就是地獄級别,諸葛亮能夠在劉備死後短短幾年内讓蜀國重新擁有北伐的實力,并且能在北伐之中多次碾壓魏國一方,可見其軍事才能之強。

雖然他自己也知道北伐難度之高,但時間不等人,他年事已高,如果不趁着現在把魏國拿下,在他死後有何顔面去見劉備?又如何又實作自己和劉備的共同理想,興複漢室,平定天下?

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終究差了幾分運氣。

三國時期的枭雄、俊傑何其多也,但能夠被後世記住并廣為流傳、稱頌的人恐怕隻有諸葛亮一人。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确實沒有演義裡說的那般“多智近妖”,但真實的諸葛亮依然是一個遠超同時期諸多謀士的“猛人”,我國古時候不缺帶兵打仗的強者,也不缺治理國家的謀士,但是像諸葛亮這般既能帶兵征戰,又能治理國家,同時廉政愛民的人屈指可數。

蜀漢丞相,當得起“名流千古”四字。

繼續閱讀